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分析.doc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分析.doc

ID:13062751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0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分析.doc_第1页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分析.doc_第2页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分析.doc_第3页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分析.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分析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压力 调适  【论文摘要】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和综合国力提高。就业难使大学生担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干预,了解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面临的重大抉择,始终是大学生最关心和最忧心的问题。作为高智商、高文化、高自我价值的群体,其理想与追求有明确的目的性,面临

2、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而也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  一、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分析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  1、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竞争加剧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总规模为675万人,比2010年实际招生增加了13万人,增幅约2%。据全国就业会数据显示,2011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还多。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就业竞争变得更加严峻。  2、毕业生就业城市分布不均,结构性失业加剧  大城市经济发展

3、水平高,待遇优厚,发展空间大,毕业生择业往往集中于这些地区。据《2010年中国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届毕业生中,“211”院校首选就业城市主要是直辖市,比例为44%;非“211”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首选主要是副省级市,比例为45%。  我国产业转型,技术更新,对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部分地区企业“用工荒”与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趋势,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复杂。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  1、高校毕业生面临沉重的物质压力  伴随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的费用引起社会关注。

4、根据“工作找寻”理论,大学生求职成本逐年增加。据《2010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调查显示,200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求职成本为1207元、高职高专为1061元,比08年上升约1/10。这对于还是纯消费者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带来了沉重的物质压力。  2、高校毕业生面临强大的精神压力  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适度压能激发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但过大的就业心理压力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生活和就业进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由于对社会和自身认知能力不足,使期望的就业城市、工作薪酬、就业单位等

5、与现实不符,产生心理落差;个人兴趣爱好与工作性质不对口;一些毕业生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选择把握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矛盾心理。4  二、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产生的根源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的形成与存在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一)社会背景变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影响  1、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现行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健全。地区就业政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毕业生对就业地的选择,进一步加剧结构性矛盾。  从国内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由劳动

6、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劳动力市场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明显提高。从国际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影响程度加深。  2、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的影响  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一方面,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择业存在诸多偏见和歧视,主要表现为:性别歧视、名牌效应、户籍制度限制及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歧视等,这些因素都减少了毕业生择业机会,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二)家庭过度干预致使压力增加  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思想

7、引导者之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对毕业生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据统计,多数毕业生认为,父母过度干预就业会致使其心理负担增加。同时由于毕业生无独立经济能力,择业物质压力转移到家庭,易发生家庭冲突。  (三)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节  1、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  高等教育近年快速发展,但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与市场化就业模式产生结构性矛盾,部分高校仅从招生角度出发,冷热专业迅速转换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专业过于细化,教学模式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

8、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整体教学模式相脱离。就业指导教材缺乏、指导方法单一,信息落后,从业人员非专业化,使得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佳。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就业指导仍停留在指导层面,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就业心理的指导,就业渠道的开辟仍不能满足市场化择业所需。  (四)大学生自身能力和心理素质差  1、大学生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实用型、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