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水画之皴法

浅谈山水画之皴法

ID:13057145

大小:1.80 M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7-20

浅谈山水画之皴法_第1页
浅谈山水画之皴法_第2页
浅谈山水画之皴法_第3页
浅谈山水画之皴法_第4页
浅谈山水画之皴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山水画之皴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山水画之皴法——皴法历程江威龙摘要:本文对山水画的创作实践和传统经典山水画作品研究皴法的由来,发展,和演变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中国山水画的皴法,是历代山水画家外师造化,摹写真山实水提炼并创造出来的语言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中国山水画的皴法,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技法之一。千百年来,皴法经历代山水画家的艺术创造,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并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从理论到实践上为中国山水画的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皴法的程式化,即是艺术发展的规律性总结,亦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同时也是不断在变化,丰富和发展的。而前人总结的这些皴法,是我们画

2、山水画的一个宝库,如善于利用和借鉴并加以总结,要求我们在掌握历代各皴法的前提下,亲临自然,师法自然,在根据自己画面的需要,将前人的皴法不断地升华提炼,创作出一种适合表达自己画面的皴法。笔墨当随时代,皴法也当随时代,随着文化的进步,审美的提高,皴法也会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的完善,发展,传承下去。【关键词】皴法;表现形式;米点皴;披麻皴;斧劈皴;程式化;点皴;线皴;面皴第1章绪论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提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他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个范畴。刘勰所谓的“意象”,在郑板桥那里具体提出

3、了“三竹论”。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集·题画》)   这段话包含了三层意思:首先,画意是烟光日影露气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而引起的。换句话说,并不是由孤立的“象”引起,而是有虚实结合的“境”引起的。这样画家所创造的就不是一般的“意象”,而是“意境”。其次,绘画意境的创造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4、眼中之竹”是对于“境”(审美的自然)的直接关照。“胸中之竹”是经过画家审美意识的熔铸加工(即“情”、“景”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手中之竹”则是画家通过审美把握之后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郑板桥提出整个创作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胸中之竹”的产生。“眼中之竹”还不是审美意象,“胸中之竹”才是审美意象。有了“胸中之竹”,就有了艺术的本体和生命,然后才有“手中之竹”——画面的意象。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真正的美不在于自然之物象本身,而在于人与物理世界之外建构的“意象”世界。中国艺术一贯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内在与外在、精神与物质的沟通

5、。通过超越有形的物质世界,使人于外在世界中感悟到自我内心的审美追求,即从物质世界中透视出精神世界。山水画的意象化与意象表现正是在这种观念下应运而生的。山水画皴法的存在价值正是表达意象的前提,意象的准确传达是一种高度概括、高度成熟、具有相对稳定样式而又符合形式美的规律,是反映作品内涵和加强艺术表现力的一种艺术语言,也是中国画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因此,程式化的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艺术家实现其作品“传神”、“写意”的途径,艺术家所运用的皴法,意不在本身,而是作为表达画家审美意象的一个载体(物化)。   综上所述,一部山水画史,一部中国画

6、史的发展就是在技巧表现精神、精神突破技巧而产生新的技巧,新的技巧表达新的精神这种不停变革、往复循环中发展起来的。皴法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山水画变化的风向标。   中国山水画艺术呈现出了艺术风格的纷繁多样性,艺术家通过大胆探索创新,拓展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领域,极大丰富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观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它反应着特定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从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史来看,注重画家的人品和文化修养,一直是绘画发展的主流。多表现为画家重意而略象,重神而略形。山水画的皴法是一种工具或手段

7、,画家将其心中的审美意象借助于皴法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画面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因此,深入探索山水画皴法的内在价值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陈金梅 张光帅[2009-04-1014:59:00]1.1皴法的概述谈到“皴”,有人也许会问何谓之“皴”,许慎《说解文字》中有说到:“皴皮细起也”、“皴,足坼也。”①“皴”本是指皮肤的皴裂,在自然界中山石峰坡,树木房舍,结构复杂多变,表面肌理各具特点,再加上风吹雨淋日晒,表面就形成各种不同的皴纹,好像皮肤起了“皴”。“而山水画中的皴上的人的手足皮肤皴裂纹的一

8、种‘类比’,‘类比“或‘比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性,几乎贯彻中国文字、文学和绘画的始终”。这说明“皴法”是人们进行了“类比”②。皴法就在这类比重被确定了,它是用来描绘山石,表现各种不同的地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