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质疑”之路,拥抱“自主学习”之金

走“质疑”之路,拥抱“自主学习”之金

ID:13024413

大小:3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0

走“质疑”之路,拥抱“自主学习”之金_第1页
走“质疑”之路,拥抱“自主学习”之金_第2页
走“质疑”之路,拥抱“自主学习”之金_第3页
走“质疑”之路,拥抱“自主学习”之金_第4页
走“质疑”之路,拥抱“自主学习”之金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质疑”之路,拥抱“自主学习”之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走“质疑”之路,拥抱“自主学习”之金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质疑”便是一种典型的自主学习。“质疑”能力需要培养,这大概不需要“呼吁”,大家已达成共识。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但就目前而言,尤其是公开课的教学,我们往往不敢让学生质疑,原因是很不好驾驶,弄不好会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失去了目标,打乱了教学节奏。将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后,如何进行引领,使学生的提问为教学目标服务?如何点拨学生学会以疑促思?这应是我们反思时应着力思考的问题。以

2、下是我就“引疑”浅薄的认识,与大家共商。一、让学生的“质疑”有切入点——抛开“漫游”小学语文课标提出了要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初步提出疑问,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还可以对知识本身进行怀疑、研究。有的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质疑的质量不高。从何处质疑,怎样疑到点子上,以下我将结合三年级的语文教材进行浅谈:1.在课题处寻找切入点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哪吒闹海》一课板书课题后,教师可以引导:“读了课

3、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有目的地提问,如:“哪吒为什么要闹海?”“哪吒是怎么闹海的?”“哪吒闹海的结果怎样?”等一些问题,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2.在标点符号处寻找切入点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教师讲《“东方之珠”》一课时板书课题时,可以用红色粉笔将引号标出,从而有目的地可以让学生质疑“东方之珠”指什么?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解决了这些问题,对理

4、解课文有很大帮助。3.在课文细节处寻找切入点学生自读课文时,引导对文中用得精妙的词句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意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八次》中,有一句话:“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教学这一课可以紧紧围绕“感动极了”引导学生质疑:布鲁斯的感动与先前的几乎失去信心有什么关系?布鲁斯感动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布鲁斯又是为何“感动极了”呢?4.在课文重点处寻找切入点对课文重难点词句段的质疑,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有利于教师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学《石头书》这一课时,

5、在第一课时读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说说“刨根问底”的意思,然后围绕这个词质疑:川川和磊磊在石头书中“刨”到了哪些学问?根据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再去读课文,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高涨,学问的线索也更加清晰。5.在课文的矛盾冲突处寻找切入点语文教材中经常有看似矛盾却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中抓住这些矛盾处质疑,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蒲公英》中第三自然段中“小降落伞大声答道:‘放心吧,太阳公公!我们一定到泥土中去生长!’可是,有两颗小种子却不这样想。”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既然蒲公英种子已答

6、应了太阳公公,为什么又说“却不这样想”呢?6.在课文对比寻找处切入点一篇文章内容对比处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以此为着眼点质疑,有利于理解作者的匠心。如:《掌声》一文可这样质疑:小英开始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到后来与同学交流、游戏,同是一个人前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各抒己见,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二、让“质疑”发自内心——去“伪”存“真”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不是真的质

7、疑,而是故意地提一些问题,明知故问;或者学生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迎合教师的心态,去提一些让教师高兴的问题。比如:学生已经进行了预习,却依然在“依题质疑”时,去问一些“这篇文章写了谁?写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之类的问题。让人听了哭笑不得。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从“教人求真”的育人原则出发,从“实事求是”的做人角度出发,我们也应在学生质疑前,中肯地对学生提出要求:课堂上,仔细读书,提出我们真正的问题。另外一种情况也可称得上“伪”。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有时,学生的问题很不明朗,而教师一时也没

8、有琢磨透学生的问题,很容易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问题。在一次听课中,一位教师执教《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生质疑:“听诊器是谁发明的?”问题一提出来,全班哄堂大笑,学生红着脸悻悻地坐下。难道学生真的在读文之后不知道听诊器是谁发明的吗?非也,学生一定是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他也许是要问“听诊器是什么年代发明的?”“现在我们用的听诊器是谁发明的?”之类的问题。如果教师再稍稍耐心些,追问一句,或再给学生一次提问的机会,情况就迥然不同了。三、引导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有坡度”皮亚杰说:“当感性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