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978781
大小:4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0
《北大秦简禹九策补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120北大秦簡《禹九策》補說(首發)王挺斌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近來已有三四篇文章討論北大秦簡《禹九策》的釋讀問題,我們在研讀過程中也有幾點想法。因未見圖版,所論未敢言必,僅供研究者參考。一簡38云“莆中有慶,良士之屰=”,李零先生將“屰=(屰屰)”讀為“諤諤”,並且指出“慶”、“屰”乃是“押陽、鐸二部韻”,並括注“對轉”二字。按,此“屰”也許是“羊”的誤釋。北大漢簡《妄稽》17有“”,原整理者釋讀為“屰(逆)”
2、。陳劍先生在《<妄稽><反淫>校字拾遺》一文中指出該字“與‘羊’形全同;秦漢文字似未見‘屰’形成字單用者,當時{逆}這個詞應已固定用‘逆’字表示而不作‘屰’。”後世其實也少見“屰”字單用。所以,簡38所謂的“收稿日期:2017年9月30日發佈日期:2017年9月30日頁碼:5/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120屰=”很可能本來就是“羊=”。這個釋法的另外一個根據是《禹九策》的押韻情況。“慶”、“羊”都屬於陽部韻,這似比陽、鐸通押來得直接。簡40—
3、41中正好出現了“慶”、“羊”押韻的情況。因為未見到圖版,所以我們猜想原字可能有點小訛、變形或模糊,而導致“羊”字未能正確辨識。“羊=”讀為“洋洋”或“陽陽”均可。《詩經‧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朱熹集傳:“陽陽,得志之貌。”《古文苑‧班固<十八侯銘>》:“洋洋丞相,勢譎師旅。”章樵注:“洋洋,得意貌。”《尚書‧伊訓》:“聖謨洋洋,嘉言孔彰。”偽孔傳:“洋洋,美善。”《漢書‧韋賢傳》:“洋洋仲尼,視我遺烈。”簡文文義限定性較弱,所以讀法及義項的選擇都較寬。不論如何,簡文當為“羊”字的可能性較大。二簡5和19同時出現了“繫?”一詞,辭
4、例都是“毄(繫)?弟兄”。李零先生括注讀為“繫累”。子居先生讀為“繫賚”,認為“繫賚當是聯綿詞,義仍爲賚,《爾雅•釋詁》:‘賚,予也。’”收稿日期:2017年9月30日發佈日期:2017年9月30日頁碼:5/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120。王寧先生同之,並指出“繫賚”即“繫?”,引《說文》“繫,繫?也。一曰惡絮”並說:“‘繫?’本義是維繫聯結成團不可分離,是惡絮的樣子,所以也用以稱惡絮。它用在親朋身上,猶今言‘團結’,表示親密之意。”以上三說
5、,以王寧先生說法略好。他對文義的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可惜並未說清楚“賚”、“?”的關係。事實上,兩者關係並不密切,簡文的釋讀不應該從“賚”字上考慮。按,如整理者隸定不誤,“?”當為“贅”的訛字。也有可能,簡文本來就是“贅”字。之所以我們一定要放到“贅”字上考慮,不光是因為整理者的隸定釋文——“?”、“贅”形近,還念及“繫”、“贅”兩者是近義詞關係。“繫”即聯繫、連接之義,此訓古書習見。至於“贅”,《詩經·大雅·桑柔》:“哀恫中國,具贅卒荒。”毛傳:“贅,屬。”孔穎達疏:“贅,猶綴也。謂繫綴而屬之。”“贅”即連綴、連屬之義,引申可指聚集眾人,如《韓非子‧存韓》
6、:“夫趙氏聚士卒,養從徒,欲贅天下之兵。”《管子‧山至數》:“馮市門一吏書贅直事。”馬非百新詮:“贅,《漢書‧收稿日期:2017年9月30日發佈日期:2017年9月30日頁碼:5/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120武紀》‘毋贅聚’,注云:‘會也。’直,當也。‘書贅直事’,猶言按照聚會的實際情況加以登記也。”漢劉向《說苑‧奉使》:“梁王贅其群臣,而議其過。”孔穎達所謂的“繫綴”,實即“繫贅”,同於《禹九策》。三簡4“有女去其夫,戴縈纑,乃辱(溽)坭
7、(泥)涂”,李零先生將“辱”讀為“溽”,訓為沾濕之義。子居先生如字讀,引《易林•屯之訟》“泥津污辱,弃捐溝瀆”、《易林•大有之鼎》“履泥污足,名困身辱”以為證。王寧先生贊成李零先生的說法,並指出《易林》“污辱”之“辱”與“身辱”之“辱”非一義,前者與“污”並舉乃沾濡義,後者乃屈辱義。按,子居先生所言可信。我們再舉一條書證,亦即《左傳·襄公三十年》“武不才,任君之大事,以晉國之多虞,不能由吾子,使吾子辱在泥塗久矣,武之罪也”。從古至今似乎未見有將《左傳》之“辱”讀為“溽”而訓為沾濕者,一般都如字解,即訓為屈辱之義。《左傳》“辱在泥塗”即簡文“辱坭(泥)涂”。20
8、17年9月30日晚急就于美國達特茅斯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