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章士钊的新闻人才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章士钊的新闻人才观论章士钊的新闻人才观论章士钊的新闻人才观论章士钊的新闻人才观论章士钊的新闻人才观论章士钊的新闻人才观论章士钊的新闻人才观论章士钊的新闻人才观论章士钊的新闻人才观论章士钊的新闻人才观论章士钊的新闻人才观论章士钊的新闻人才观论章士钊的新闻人才观论章士钊的新闻人才观2007年1月第63卷第1期船山学刊ChuamhmJoum~Vol_63No.1Jan.,2007论章士钊的新闻人才观王明杰,李日(中国人民大学,100872;北京师范大学,100875)摘要:章士钊是着名的新闻事业家,他对于新闻人才问题有过系统的思考,形成了他鲜明的
2、新闻人才观.并且身体力行,致力于近代新闻人才的发掘和整合工作,成绩斐然.关键词:章士刳;新闻;人才;思想中围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7)01—0196-04章士钊是中国近现代着名的新闻事业家.他在新闻界打拼40余年,主持或参与近现代报刊30多种,其中有影响的大报大刊就有近10种,如’苏报》,《民立报》,《甲寅》,’新闻报》等,为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些贡献,应该归功于他在新闻业务方面进行的改革和创新.而其中他对于新闻人才的重视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在长期的办报生涯中,其新闻人才观逐步
3、成熟,他对于人才工作的实践和探索,对于今天的新闻事业亦不乏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对于新闻人才问题的认识和主张章士钊认为:”为政在人,人存而政即举,政治之得失,无不视人才之得失为比例差.故政治为枝叶,而人才始为本根,II”.他对于旧中国新闻人才匮乏又存在巨大浪费的现状痛心疾首.他认为中国新闻人才的总量相对于建设民主国家的需要来说,远远不足.”中国人才消乏,到处如是,在新闻贫苦之业,尤呈此象”.但是他指出这并不是问题的核心.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政治气候对人才的摧残和浪费,使本来匮乏的人才更加不能敷用,这种摧残和浪费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4、;首先,专制体制和思维是造成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之下,”亲贵擅柄,在朝诸君,不负责任.怀才之士,率不见录,政治因日以腐败,革命之因,此其一也.”跚传统的专制制度不仅”积极”地扼杀人才,更恶劣的是,它使全社会的人才价值观发生扭曲,”全国至多之人才,止为少数人一时之势力所卵翼,而不能为国家之法律所保护.少数人所卵翼之人才,必此少数人所夙知,纵得休休有容之君子在位,刻意旁求而纳广之,其数仍有限也.其流于党同伐异,任用私人,无贤不肖,皆不能免此弊也.夫人才之登庸,既关于个人之势力.若此个人者去,所卵翼之人才,大半亦随之而去.彼
5、个人者来,所卵翼之人才又即从之而来.来去无常,好恶同异之间,冥冥中即酿成妒贤嫉能,小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夤缘幸进之祸”啪.其次,民国之后,革命党人党同伐异使人才更加匮乏.武昌首义之后,同盟会革命党人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居功自傲,党同伐异的偏狭情绪.章士钊历数革命党人在这方面的过错.”当今人才.大抵一丘之貉,某存不能存国,去某亦无补于亡,言之痛心,可为挥涕”H],他指出革命党人党同伐异的结果就是造成人才随波逐流,致有”今日之人才,多聚处中央,或赞襄戎政,或奔走党务”∞的蝇营狗苟,争名逐利的可耻局面.他慨叹说:”政治魔力,毁败人才,破灭廉耻之度,视
6、此无减,吾所竭力培养之巨人,辗转之间,化为僬侥”.旧章士钊的这些言论,应该说是用心良苦,仗义执言,可惜的是,他不仅没有得到革命党人的谅解,反而遭到激烈的攻击.再次,人才没有被合理利用,结果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章士钊指出;”人才消乏,有事无人办,是固有然.但由他方面观之,近有人才而末得相当之用者实夥.兄弟睹此,为其人计,为国家生计前途计,均觉寒心.夫以中国现时所有人才之总量,悉投之生计界中,尚虞其不足,而乃以社会罪恶之故,多方阻之.兄弟前所谓有一分之才,得一分之用,始能救中国之弊者.今竟有数分之才,不得一分之用,才之不俭,可谓极矣,此犹为消
7、极一方也.若在积极一方,真才不得其用,不才者即取其位而居之,无才不足以善事,加以不才足以败事,故国事至今日,愈不可问也”加.他列举自己看到的收搞日期:2006—07—16基金项目:本文是王明杰之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阶段研究成果之~,资助立项编号为(06B抑l22)作者简介:王明杰(1967一),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日(1970-),男,山东龙口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一196—留学欧洲的归国者们”所学甚好,而不得用,亦只好混入无数之奔走伺候人之中,求一与所学全不相应之小事,以资糊口
8、”.因此,章士钊提出对人才进行改造,节约和激励的主张.他认为:”今之人才,败坏极矣,其救济之法,诚不在臧否而在改造.而改造人才,又不外于创设新治矣”.改造之法”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