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914537
大小:65.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9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适应相互关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适应相互关系研究-教育心理学论文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适应相互关系研究刘锐(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00)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适应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及《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对280名高师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大学生的同一性地位主要分布在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的中间地位(D-M地位)(2)人际适应量表总平均分为3.52,人际适应性总体上呈正向趋势;(3)大学生人际适应与自我同一性显著正相关。结论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越好,人际适应也就越好,同
2、时人际适应能力的增强对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也具有促进作用。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人际适应1.前言1.1问题的提出自我同一性发展是青年期发展的重要任务,它关乎个体的心理健康、职业定向、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大学生处于青年后期,正是自我同一性进一步完善的时期,而现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不容乐观[1]。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新阶段,自我同一性尚未完全确立,情绪性格不稳定,因而也容易产生人际适应方面的问题。所以,为了大学生能更好的发展和完善自我,有必要了解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和人际适应情况及其相互关系。1.2自我
3、同一性和人际适应的相关研究1.2.1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是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渐成说”的核心,用以说明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代表人格成熟状态的一个术语。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同时,也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2]。自同一性概念提出之后,就吸引了大批的心理学家对它的研究,其中JamesMa
4、rcia提出了著名的“同一性地位”(identitystatus)的研究方法。Marcia认为,在判定同一性结构的时候应首先考虑规定同一性状态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以过去的危机和现在的自我投入两个变数基础上提出了四种同一性状态:成就型同一性、延缓型同一性、排他型同一性和弥散型同一性[3]。日本心理学家加藤厚在Marcia提出的两个变数之上追加了“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这一变数后又补充了两个中间地位,形成了六个同一性地位:①同一性形成地位(A地位)、②权威接纳地位(F地位)、③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了的中间地位(A—F
5、中间地位)、④积极的延缓地位(M地位)、⑤同一性扩散地位(D地位)、⑥同一性扩散一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D-M地位);加藤厚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自我同一性量表,此量表由张日教授于1989年修订,在此之后,广泛的被中国学者使用[4]。1.2.2人际适应的相关研究人际适应(interpersonaladaption)指个体在进入新的生活环境时,主动调适自己的心理观念和行为模式去适应新的社会群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过程[5]。在人际适应性的相关性研究中,雷雳等人的研究发现,亲子沟通质量直接影响初中生的同伴关系[6]。Miche
6、lleVowelCovert等发现:大学生害羞倾向与自我指向人际问题的解决存在负相关[7]。在人际适应性的差异性研究中,王钢用自编的《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测出: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形成了一个“U”字型发展趋势,大二、大三学生在人际适应性上明显低于大一、大四学生[8]。对学生人际适应性的培养和干预研究通常是是基于以上两类研究。DianeKlemme等对大学新生适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通过高年级大学生对新生一对一的帮助,可以使得新生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9]。陈菊珍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对人际交往不良的大学生进行了干预,研究表
7、明:团体辅导对减轻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增强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11]。1.3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的发展状况及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的相关关系。了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的现状及关系,有助于认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的本质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认识自我,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考察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人际关系和自我同一性已经进行了系统研究,成果显著。但对大学生人际适应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还没有深入研究和探讨。本研究希冀在此方面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
8、康教育提供实证研究的参考资料。2.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所选被试全部来自唐山某高校。被试分别取自大一到大四的文、理科学生。文科被试全部来自中文系和教育系,共计115人,理科全部来自生命科学系和物理系,共计142人。问卷共发放280份,有效回收问卷25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1.8%。2.2研究方法2.2.1测试工具本研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