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第31卷第5期Vo1.31.No.5吉首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s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2010年9月sept.2010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柳星(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要:从20世纪4O年代至
2、今,对张爱玲的研究已越来越呈现出多元的趋势,在”量”与”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突破.本文从”海外华人”,”西方学者”,”港台研究”三个方面对海外张爱玲研究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指出了其各自的研究特点.认为,对海外张爱玲研究的特征以及方法论的系统考察,张爱玲与外国思想文化的专题比较研究等方面缺乏较为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关键词:海外学者;张爱玲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0)05—0134—04作者简介:柳星(1975一),女,湖南长沙人,博士,湖南女子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从20世纪4
3、O年代张爱玲的”横空出世”到现在对其研究的众声喧哗,六十多年来,对张爱玲的研究已越来越呈现出多元的趋势,在”量”与”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突破,开始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如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张爱玲的小说英译本和她所翻译的小说;以张爱玲的小说为文本基础,从语言学角度切入对其进行微观分析;结合文化研究理论,对张爱玲的电影剧本和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进行研究;运用视觉艺术理论,探讨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特点和色彩意象等.但本文认为,对海外张爱玲研究的特征以及方法论的系统考察,张爱玲与外国思想文化的专题比较研究等方面缺乏较为系统,全面和深入
4、的研究.以下,本文从“海外华人”,”西方学者”,”港台研究”三个方面对海外张爱玲研究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一,创造性传承——海外华人学者研究海外的华人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影响最大的*收稿日期:2010—06—21是美国华人学者夏志清(Hsia,Chih-tsing).1961年,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1(AHistoryofModernChineseFiction)一书中,专章论述了张爱玲的创作.这是继上世纪40年代傅雷和胡兰成对张爱玲的评论之后,再次从专业阅读的角度肯定了张爱玲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作
5、为一个新起点,奠定了后来”张学”研究的基础.他采取中西比较的方法,专注文本分析,强调文学的审美意识和人生观照,对文学以重新定义,发现了张爱玲所展现的个人风格及独特视野.他认为张爱玲作品最成功之处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描写,将张爱玲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对比,推崇《金锁记》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夏志清还在书中重点分析了张爱玲后期两篇具有明显政治倾向的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虽然其学术研究带有一定的政治立场,但他的研究,因较早重新发掘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而具有特殊意义,迄今仍是英语世界中研究中国文学史的重要材料.研究张爱玲的第二
6、个方向是以李欧梵[2和王德威为代表.李欧梵从西方现代性的角度去考察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分析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种种不同表现,从而归纳出一直处于被遮蔽状态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条叙事线索:日常生活的叙事美学.李欧梵结合传记研究,文化史以及文本细读的方法论述了张爱玲的小说,将其视为“颓废艺术”是基于这样的论点: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是把艺术人生和历史对立的,这种对立形成了张爱玲小说最重要的艺术美感:”荒凉”.王德威用”史学正义”和”诗学正义”的框架来讨论”感时忧国”的启蒙文学传统,承继了夏志清在《现代中国小说史》中从文学性的角度品评作家,
7、作品的研究特色,不仅丰富和充实了我们过于单一的文学传统,而且致力于从新的角度重新切入主流经典.在《想像中国的方法》一书中,他认为晚清,五四以及上世纪30年代以来,种种不入(主)流的文艺试验,比如科幻,狭邪,小说,鸳鸯蝴蝶派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沈从文,张爱玲等人的创作,实质上表达了一种”被压抑”的现代性.特别是对张爱玲从《金锁记》到《怨女》,从中文到英文,对同一个故事的重复叙述,王德威认为隐含了对写实主义的一种批判,籍着不同形式和语言重述一位女性的人生境遇,来观察女性人生的选择和后果.张爱玲及其文学世界成为王德威用以阐释文学创作与生命活动
8、关联的极具代表性的个案.第三个方向是以周蕾为代表,她运用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用一些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方法,理论化地研读了张爱玲的小说文本,”希望借此探索出通俗文化与现代性之间,一些少为人尝试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