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876559
大小:568.50 KB
页数:51页
时间:2018-07-19
《重庆市璧山县农地流转主体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章绪论重庆市璧山县农地流转主体研究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1.1.1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19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文件指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
2、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文件还指出,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1]。1.1.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立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按照“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以人
3、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在新的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
4、、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2]。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巩固我国农业基础性地位、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保证农村社会安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报告要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推进农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化农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第1章绪论2007年6月,重庆市和成都市同时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重庆市和成都市建立特区,做好统筹城乡发展,有可能走出一条符合中西部地区
5、实际的新的发展路径。因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求重庆市和成都市要从两市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体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至此,重庆获得了一个有力的杠杆,以支撑它在区域经济中所扮演的战略角色。在重庆市计划做好统筹城乡的七项工作中,“着眼于统筹新农村建设,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是重点之一。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农地流
6、转、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内部基础设施保障。1.1.3农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发展的根本问题,而土地问题是影响“三农”问题的核心。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社会保障。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尤其是土地使用制度的变革——集体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也推动了城市和整个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尽管我国农村家庭承包制曾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绩效,但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土地制度面临着新的问题
7、:在农村土地一、二轮承包过程中采取按人口数量或综合考虑人口数量和劳力数量平均地权的分配方式,结果是户均耕地面积较少,这种以均田制为特征的小规模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承包制度,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土地经营细碎化,进而产生了农业生产中的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封闭性和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我国农地小规模分散经营不能保证农业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我国一个农业劳动力一年只劳动60-70天,而其在闲暇时的生活费用最终也要进入农产品成本,有人曾研究得出结论全国每年为超小规模经营的规模不经济付出的代价至少在800亿元以上[4]。从农地种植给农
8、户家庭提供的就业机会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地为农户提供的就业就会平均为20%以上,到90年代末期,下降到10%左右,对于特小规模户来说,农地为其家庭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只有3%左右[5],由此可以看出农地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与农户家庭潜在劳动用工量相比远远不能满足农户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农户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