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ID:1284073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09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_第1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_第2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_第3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_第4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一、导入:(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只身前往秦营,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火。)同是强秦压境,有人选择了游说,而荆轲毅然选择了提剑行刺,结果如何呢?二、战国四大刺客(1)、吴国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国,因此,公

2、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2)、吴国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冒腾肉飞,走愈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3)、魏国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

3、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4)、燕国荆轲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三、关于《战国策》: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丈《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

4、、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初著名散文家贾谊、晁错、司马迁,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的散文都受到《战国策》

5、的影响。《战国策》中运用的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对答、抑客申主的写法,亦为汉赋所继承。四、时代背景。“荆轲刺秦王”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秦已于-230年灭韩,秦王又于-228年派秦将王翦破赵,引兵北上,兵临易水,直逼燕境,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向秦国示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没有礼遇他(“遇之不善”),太子丹十分愤恨于-232年逃回燕国。于是,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

6、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企图达到既报前仇又解国难的目的。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件事情的始末。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找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万分高兴,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中记叙的情况。五、诵读课文,梳理文字,积累文言知识  正音

7、:荆轲督亢(káng)愿足下更(gēng)虑之樊於期(wūjī)右手椹(zhèn)其胸拊(fǔ)心血濡(rù)褛以药淬(cuì)之忤(wǔ)视嗔(chēn)目变徵(zhǐ)之声 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六、整体感知1、看看故事是如何围绕“刺”展开的,有哪些人物,哪些情节,哪些矛盾?(引导学生回答)总结如下,人物:荆轲、太子丹,樊於期、秦王,秦武阳、高渐离、蒙嘉,夏无且矛盾:秦国与燕国的矛盾(两个阵营间的主要矛盾)是“刺”的本因,太子丹与荆轲间的矛盾(策划实施中的矛盾,直

8、接导致失败),樊於期与秦王的矛盾(次要矛盾,为燕国利用)情节:准备(信物、助手有波折),送行,刺杀(秦武阳,刺而不中,拔剑不出,引而不中),一波三折2、《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