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828468
大小:2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9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从国家政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导向上来看,在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采取试点、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接着,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上政策有力的引导和推动了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步伐。应用型大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发展优化升级的产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顺应了经济发
2、展优化升级的需要,是国家战略;大众化教育的产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将应用技术类教育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类型,是基于大众化的现实作出的政策选择;地方院校生存发展的选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选择,技能人才的缺乏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划出了“新跑道”。转型发展,与老牌本科大学差异竞争,另辟他径,办出特色,既是国家意志、社会需要、学生诉求,更是学校的使命与挑战,也是学校“回归”,或者“纠偏”,再上台阶的必然选择。一、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的特征(一)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要鲜明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重在为地方、企业、社区培养应用性人才。学科专业设置紧扣地方经
3、济,学生在当地企业实习就业,学校为地方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地方特色产业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鼓励技术转让、技术指导、技术入股。探索科技推广的新路径。(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一致,以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为企业提供高层次技术人员。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并重。例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主要培养企业高层次技术人员、一线管理人员、社会服务领域专业从业人员。如奔驰公司总部所在的斯图加特和大众集团所在的沃尔斯堡,当地应用技术大学都为工程制造、电子、汽车等行业培养技术人才,学生直接到这些企业授课学习,人才培养针对性十分明确。(二)产学研合作要
4、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色校企一体,多元融合,强调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覆盖、全参与,实现“六个共同”。校企共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课程体系、教材、教学内容),校企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同打造“双师型”师资,校企共同研发科技项目,校企共同促进学生创业就业。(三)突出实践性的培养内涵转变强调以应用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的教学,保持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行“注重实践、强化应用”的培养模式,“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注重实务、强调实践锻炼,教学方法灵活。(一)鲜明的科学研究教师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主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行业、区域
5、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创新与应用作为主要目标,为其提供新产品、新方法、新工艺,绩效表现形式以专利为主。企业提供研发经费、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大学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平台,助推企业技术升级。二、转型发展的核心内涵在这里,借鉴西昌学院校长夏明忠的观点: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方方面面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其中最为关键的有8个核心内涵,具体如下:专业建设、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资源、双师型教师、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监控体系,对于这8项内涵要整体谋划,综合决策,统筹推进,突出重点,打造特色。(一)专业建设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战略,跟踪地方产业升级,主动适应地方经济
6、社会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打造一批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设置专业方向,改革教学内容。建立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与退出评估制度。(二)协同育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推进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主型、入驻型、共建型和校外型多种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式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发展需要对接。建立学校、地方、行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提高实践教学总学时,增大实习实训学分,采取“订单式”培养,“工作室”训练。(三)课程体系建
7、设以作业流程和职业岗位(群)为导向而设置课程,实现课程内容与质量标准对接。建立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与企业(行业)合作研发在线开放课,建立课程共享联盟。(四)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环境和教育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心,生产化实习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平台。如建立工作室,实习站,为师生提供开放的教学平台,形成“师徒”关系。建立学生到实务部门、行业企业实习实训的长效机制。(五)双师型师资建设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