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004 吾日省者三

论语笔记004 吾日省者三

ID:1271988

大小:3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09

论语笔记004 吾日省者三_第1页
论语笔记004 吾日省者三_第2页
论语笔记004 吾日省者三_第3页
论语笔记004 吾日省者三_第4页
论语笔记004 吾日省者三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语笔记004 吾日省者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语笔记004--吾日省者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名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他的父亲曾点也是孔子学生。曾子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很多,说明他的学生多,对他的言行记录也就较多。相比于做为教师的曾子,前面的有子更像是政客,他的言行更多的涉及政治活动。曾子在《论语》里的记录,更多的是在教育、道德方面。曾子的学生数量现在不太清楚,但从他的学生中出现了子思(孔子之孙、孟子之师)、吴起这样的人才来看,曾子的教育还是有效果的。曾子也被后来的儒家成为“宗圣”。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

2、为次数。即每天反省三次,或者说是反省多次,因为古文里的三、九等数字,大多都是代表约数,并非实际数字。至于所反省的正好也是三件事,属于巧合。另外一种解释就是,三个方面。即每天从下文的三个方面反省自身。从个人习惯上考虑,每天多次反省,似乎有些偏执。毕竟那时儒家的理念与后来的理学、心学不同(后来的理学、心学受到了佛教理念影响),早期的儒家更强调事功有为,而过多的反思、冥想并不符合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况且,从反省这个心理活动来说,本身也不是一个随时都能想起来并执行的行为,每天固定的一个时间,通过几个方面,对一天的行为进行回

3、忆、分析、判断,似乎会更有效率,也更容易执行。古代由于当时书籍过少,并且过于笨重,大多数学问采用口耳相传。因此用三戒、三畏等逐条归纳的方法,为的是便于背诵记忆,也保证了思想的传承。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佛教的理论也有这样的特点,例如四圣谛、五法、六相、八识等等。这样的传播方式有过于简化的缺点,缺少思辨的精密,甚至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内涵失真。但对于扩大传播范围来讲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现在了解《论语》、《道德经》这种语录式类型文献的人很多,但对于宋明时期的理学、心学等阐发式思想,了解的人非常有限。省:自我检查,内省,反省。

4、忠:尽心、诚恳。不仅是发自内心,还要最大限度。相比后来皇权社会的“忠”主要是针对君主而言,春秋时代的“忠”所代表的仅仅是一种行为态度。所以,在曾子的“三省”中,是“为人谋”而不是“为君谋”。信:言有实证,遵循承诺。“信”在儒家思想里,有时引申为一种内在的抽象化的品质,不仅表示对承诺的实现,行为一致也可称之为“信”。《皇本》把这句记为“与朋友交,言而不信乎”,这说明在早期,“信”的含义是比较清晰的。从前后几句话来看,这里的“信”仅指说真话、守承诺,更加合适,也更具体。传: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从老师那传给自己的知识。这样解释,

5、后面的“习”就变成了复习。另一种是自己传授给别人,后面的“习”就变成研习,就是说传授给别人的内容,必须要是自己研习过的。两种解释的歧义,主要在于句读的不同。“传”后面如果有逗点,那就更贴近于第二种解释,如果没有逗点,第一种解释更通顺。由于曾子并不热衷于政治活动,主要工作是教师,并且从前两“省”来看,都是自己对他人的行为。这样看来,解释为传授给别人更好。仔细想想曾子对自己“传”的约束,似乎和我们日常理解不符。在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时候,通常都是有准备的。没有准备的内容也不会安排自己讲给学生。这样看来,似乎用不着每天反省。但我们看

6、《论语》就能知道,孔子的很多言行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即时发挥阐述的。那时候老师传授知识和准则不一定是在正规的课堂上,学生提问是不分场合的,主题也很宽泛。对于任何人来讲,当以师长的身份遇到自己不了解的问题时,出于维护自尊,很容易不自觉地做出不懂装懂的解答。曾子把这一项列进自己的反省内容里,说明他对人性的这一缺点是非常明了的。后来儒家的注释中,甚至有些讨论“传”有“专”的读音,认为由于曾子从孔子处习得孝道而著孝经,是曾子的“专”业学问。因此时常复习,并一成不变的传授下去。这种解释在逻辑关系上非常模糊,牵强地近乎诡异。主要是因为在

7、皇权官吏社会中,儒学被做为正统的政治学术,逐渐地被权威化、甚至神圣化了。这就导致儒生对《论语》以及其他儒学经典的解释时,经常会把一些平实的语言,刻意地拔到一个不合理的高度,并且由于儒学政治上的地位,任何人都不便于对他的错误注释进行过分指责。长时间的禁锢,必然僵化了知识分子最基本的思辨能力。把“传”做为名词,指从孔子那里得来的学问。这样的解释不管对错,都反应了皇权社会儒生的价值观。在整个皇权社会的演变过程中,儒家越来越讲究学术宗派的正统,讲究师承流派,在思想传承中掺杂进了权威等级。原因既有宗教组织形式的示范,也有国家考试规范

8、化所带来的确立唯一标准的负面效果。但在春秋时期,这些因素是不存在的。孔子也没有要求弟子的思想统一,相反,孔门各弟子的观念差异是很大的。而曾子本身的教育成果也能说明这一点,子思、吴起这两个价值观悬殊的人同为其弟子,足以证明曾子也没有按照模式化的思维传授弟子。而后来几千年里的儒生,尽管有少数有思辨能力的学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