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714075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8
《浅淡心理效应给教育工作的启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淡心理效应给教育工作的启示【关键词】效应 启示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育人先要“育心”,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本文从坐向效应、圆桌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蝴蝶效应四个方面阐述了心理效应给教育工作的启示。 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生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更有心理上的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对心理学一无所知或者学而不用,那是搞不好教育工作的。为此本文谈谈心理效应给教育工作的启示,以期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坐向效应 美国有一个评论型节目制作人请教心理学家,怎样才能把节目办
2、的更叫座。据他介绍,节目中找来的评论者,都是一时之选,可惜的是总是缺乏论辩高潮,每次都气势不足的情况中收场。心理学家听后,收他一个建议:改变座位的配置方式。也就是说,改变一下每个论辩者的坐向,以以往的横排而坐,改成两个相对而坐。自从接受了这个建设后,每个节目都能掀起热烈的论战。不多久,这个节目就成了众人争看的节目。这种由座位方向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之为“坐向效应”。 上述节目制作者这种故意借用“视线心理学”原理─坐向效应来引起激烈论战的做法,对我们教师的谈话、批评等工作很有启示。平时教师与学生谈话,若要避免的对立,那就要尽量避免与学生
3、正面相对,应当侧身而坐或取直角的位置。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谈话,学生就会解除对老师的戒备心理,与教师建立“不设防”的和谐关系,教师的教育意图才会被学生心情舒畅地领会和接受。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如果要想采取关心、温和的态度批评学生,那么教师就要坐在他们身边;反之,要想打算严厉批评学生,那么教师就要与学生面对面而坐。这样稍微注意一下双方视线与坐向的方式,就能使批评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学生也就领略到不同的心理效应。 圆桌效应 在国外,一些人热衷于在中国餐馆举行会餐,因为餐桌有一块可以旋转的圆盘摆放美味佳肴,圆桌呈现出来的柔和感和曲线美使就餐
4、者很容易产生“亲切的关系”、“和谐的闲聊”、“融洽的气氛与感受”,人们便把圆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简称为“圆桌效应”。 作为教师要充分运用圆桌效应,打造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当然,我们提倡圆桌效应,并非也不可能是在每节课把一张张桌子集中起来,摆成图形,而只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下讲台,步入学生中间,充分运用语言、眼神、手势,微笑等来创设一种亲切、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尽量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重视为人的尊严和权利,获取充分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正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嘴巴、空间和时间”,促成师生共
5、同参与、平等参与。这样不仅使师生在“圆桌”旁谈笑风生,而且品尝到了“佳肴”之美味。 皮格马利翁效应3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个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的学生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引入此名单的学生,不得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
6、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的一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一位少女塑像,在他热诚的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还是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
7、启示就在于教师应付之学生以爱,以殷切的期待鼓励学生,学会赞赏学生。赞赏学生的独特个性;赞赏学生的每一次努力和微小的进步;偏爱后进生;每天至少表扬学困生一次;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和微笑……。这些充满爱的教育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能使学生的行为发生神奇的变化。教师的厚爱和殷切期待使我们的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自尊、自信,他们正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前进。当然,有些学生缺点毛病太多,问题太多,可气又可恨,这样的学生教师很难爱起来。但从学生的发展来看,从对人的内心情感上来看,也要爱,也要赏识,也要等待,这样要比一味的指责效果要好,要善于发
8、现他们的优点。其实任何一个人才,都是发挥了他的个性优势而成材的,教育是最能体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领域,尽管更多的时候不是那么直接,那么迅速,但只要我们付出真诚的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效。 蝴蝶效应 美国科学家洛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