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629429
大小:819.50 KB
页数:115页
时间:2018-07-18
《定性研究方法本科教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定性研究方法本科教程教学目标n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堂练习使同学们了解和熟悉定性研究的基本原理、逻辑、方法和技巧。n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后操练和课题小组的实习研究,使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定性研究方法的实际运用。教学原则n强调练习和实践:“Ihear,Iforget;Iread,Iforget;Ido,Iremember!”n强调方法论与具体方法的结合:方法不是“烹调指南”;“如何做”(具体方法和步骤)与“为什么这样做”(方法论)相结合;原理与案例的结合;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教学方法n课堂
2、讲授+课堂练习+实习n课题实习: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教学要求n本门课程是选修课程,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学习的必要,缺乏学习的兴趣,请不要选修。n如果决定选修,要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和课后实习。n要求阅读指定的教科书,完成课题研究。n要求不旷课,有事要请假。n如果有可能,希望同学们自己将研究成果发表。教学进度n学期教学周:18周n计划课堂讲授:15周第115页共115页n同学课堂汇报:2周n机动:1周教学参考书:l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l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考核方法(1)
3、n出勤考核:占全部成绩的10%。n如果全勤将无条件得到10分,可允许2次因故缺课(如因病事先或委托请假);n无故缺课将影响成绩,超过3次将视为自动放弃选修。考核方法(2)n访谈实习:占总成绩的30%。要求每位同学进行至少一次为时约一小时的访谈,并将访谈录音资料誊写成文本交上来,做为评分的依据。考核方法(3)n课题研究考核:占全部成绩的60%。n学生将随着教学的进程同步进行一项课题的研究,包括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n课题研究将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5人左右。到期末,课题研究小组交一份研究报告,
4、该报告的成绩为小组内每位同学的课题实习成绩。n每个小组必须通过访谈收集资料。n小组组合以自愿为原则,成员在课题实习期间应群策群力、合理分工、相互探讨和合作。n每个课题小组将在教学期间定期进行项目汇报。课题研究小组的研究课题n由小组成员具体讨论决定。第一篇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共3章(1-3)第115页共115页两种逻辑形式的社会研究演绎型研究归纳型研究演绎型研究n从理论到假设再到验证或证伪n定量研究主要属于演绎型研究理论假设收集证据证实或证伪假设归纳型研究n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从有限或N个个案中归纳出某种共同属
5、性或规律。n定性研究主要属于归纳型研究归纳型研究与循环研究模式预理论个案1个案2个案N理论1理论2理论N成型理论比较比较比较理论饱和摈弃臆想,注重经验研究n不论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都是经验研究,只不过研究的立场、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第115页共115页n社会研究和决策中的臆想:n“中国人小康的标准就是一家人要有两套住房”(某著名大学教授)n“我们有能力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把**大学建成国际一流大学!”(某著名大学校长)n“农民抗税是因为刁蛮,对刁民决不能心慈手软。”(某县长)第一章定性研究方法概述什么是定性研究
6、方法为什么要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的神话定性研究方法的特征定性研究的历史什么是定性研究方法?n常识含义:在日常使用中,定性研究方法通常指与问卷调查等定量研究方法相对的其它全部方法。所以,只要是非数字、非定量分析的方法,都被冠以定性研究(方法)的名称。n常识定义将思辨性、意见性、舆论性与建议性文章都归到定性研究方法中。局限性:过于宽泛,降低了该方法的学术地位。n陈向明(2000)的反应:放弃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名称,改用“质的研究方法。”(页22-23)。此外,在港澳台新等地,也有人采用“定质”、“质性
7、”、“质化”研究方法的字眼。什么是定性研究方法(续)n我的建议:旧瓶装新酒。概念经济原则。n定性研究:运用理解的手段对社会世界所进行的释义性描述或解释。n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为达到对社会世界的理解性(释义性)描述或解释所运用的逻辑、程序、手段、技巧和步骤。为什么要运用定性研究方法?n第115页共115页社会世界的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要求一种新的敏感性:注重本地的、具体的、复杂多样的以至瞬间的情景。定性研究方法恰恰具有这种敏感性。n社会世界的快速变动性,要求我们不断从经验世界去发现新现象,提出新理论,因而要求我
8、们运用归纳的方法。而定性研究方法恰恰是以归纳为特征的。n社会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需要我们从主观的角度去深入理解。而定性研究方法正是以理解为特征的。定量研究:走下神坛的研究方法n定量研究方法与实证主义的科学神话:社会研究的自然科学化,主观无涉与客观性,标准化,预测与运用n“世界的去魅化”(韦伯)与科学的“去魅化”:n社会科学成果的低程度运用与关联性,以及被运用时的再解释与实用主义的取舍;n为了满足方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