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61655
大小:2.23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7-11-09
《基于fpga误码检测器的设计与实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FPGA误码检测器的设计与实现-24-西安欧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基于FPGA误码检测器的设计与实现学生姓名:*****学生学号:12610602150807指导教师:导师职称:所在分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班级:统本通信1201班提交日期:2015年12月21日-24-一、课题的意义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通信在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数字通信技术更是以抗干扰能力强、适合远距离传输、方便于计算机连接、容易加密等优点,在现代社会的信息传输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通信网络给我们带来了种种便利,因特网和电话网等通信网络为
2、我们的生活增添了非常多的便利,人们也越来越离不开通信网络了。在通信系统中,机器故障、信号衰落、干扰等多种原因都可以导致接收端接收到误码,甚至可能造成系统性能恶化,乃至通信中断,其结果都可通过误码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误码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就有了误码率,误码率是衡量数据在规定时间内数据传输精确性的指标,是检验设备传输性能的重要指标。因此,各种各样针对不同通信系统的误码检测设备应运而生。误码检测器主要基于FPGA技术,并且以方便,实用,经济三个方面为特点进行设计开发的。它的核心器件是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便于移植或者升级。FPGA是目前应用
3、比较广泛的可编程门阵列(FPGA),如今很多数字通信系统都是用FPGA作为系统的核心控制器件,不仅使系统的集成度大大提高而且降低了硬件设计的复杂程度。所以,采用FPGA作为误码检测器的核心控制器件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早期的误码率检测器一般采用分立元件设计,这种方式在设计上相对复杂;有的采用MCS-51系列单片机与误码测试专用芯片相结合的方法,测试专用芯片有DS2172、DS21554等,这种方式缩短了误码率测试仪开发周期,设计成本较低,但是测试速率较低。随着FPGA的迅速发展,采用FPGA与单片机相结合的误码率检
4、测器也应运而生,采用FPGA完成误码测试的各个部分,采用单片机实现系统的控制。虽然这种方式的误码率检测器较多,但是受到FPGA本身的速率限制,大多数检测器的速率都较低,一般在2Mb/s、24Mb/s以及300Mb/s左右,个别设计达到2488Mb/s。误码率检测器国外的产品较多,安捷伦公司和泰克公司的检测器都是比较高端的,功能也非常完善。例如安捷伦公司的81250并行误码率检测器和串行误码率检测器N4906、N4903A速率可以达到12.5Gb/s,E4898ABERT等多款检测器速率达到100Gb/s[20]。泰克公司的BER
5、TScopeCR系列检测器数据速率可以达到28.6Gb/s。国内的设备比较典型的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研制的AV系列的误码检测器,例如AV5232e、AV5231和AV5235等。-24-随着数据传输方式的改变,误码率检测器都在朝着串行方向发展。国外高速误码器的功能相对国内比较完善,国外检测器的发送端的码型相对较多,测试速率可选,而且具有很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有很好的性能指标,主要适用于大中型企业以及对于技术指标要求相对较高的场合测试,因其价格较高、而且操作也比较复杂、维修困难,一般不适用于小型企业以及教学实验。国内的产品操作相对简单
6、,但是处理信号的速率一般在几Mb/s或者百Mb/s,速率相对较低,达到千兆速率的误码率检测器非常少,而且其发送码型单一。目前,光通信接入网技术在不断提高,传输速率也在不断提高,光传输模块应用也越来越多,如1.25Gb/s、2.5Gb/s和3.125Gb/s光模块,对通信设备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信系统可靠性的检测也显得尤为重要。三、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基于FPGA误码检测器的设计与实现。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误码率测试仪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总体方案设计,包
7、括误码率测试基本原理、FPGA芯片选择;第三部分是基本功能设计,包括码型发生单元设计、误码检测单元设计;第四部分是仿真验证。第五部分是结论。四、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以及步骤等1、主要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细读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2、步骤(1)阅读相关资料,补充理论知识的不足。(2)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3)通过文献研究法全面的掌握误码检测器的发展及分析。(4)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5)再用案例分析法,通过一些案例的分析与反思关于误码检测器的设计与实现的问题。(
8、6)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五、阶段进度计划1、2015年11月20日-2015年12月20日:查阅资料,完成开题报告。2、2015年12月21日-2016年1月30日:阅读相关资料,确定系统的具体设计思路及框架。3、2015年2月1日-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