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593513
大小:172.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7-18
《中哲背诵,自己做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仁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答: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仁”的含义:(1)“克己复礼为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进一步说明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另一个特点,这
2、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2)“仁者爱人”“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的满足,这也就是所谓的“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不愿他人如何让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恕”。实现了忠恕之道,也就实现了对他人的爱,所以孔子也说仁就是“爱人”。影响:儒家后来发展突出仁的等级差别思想,墨子曾以‘亲亲有术,尊贤有等。’概括儒家仁爱思想,应该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宗法等级制度决定了儒
3、家仁爱观的等差性。2.中庸的含义?答:此为儒家伦理思想和方法论原则,作为道德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作为方法指‘用中’把无过不及用在处事的原则和方法。孔子在思想方法上则宣扬“中庸”思想。1、含义:程颐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2、中庸是巩固“道“的最好方法认识事物时,通过研究这个事物在可能的发展趋势中,就其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允执其中”处理事物时,应该调和不同的倾向,在各种不同的人之间进行适当的调和;否则不能
4、成为德性高尚的君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据此,交朋友时极力找善于掌握中庸思想的人,指导弟子时总是引导他们走中庸的道路。3、中庸的表现形式:全面性,灵活性:一方面,中庸的灵活方法必须完全以周礼作为指导的原则;另一方面,周礼的主要精神,其可贵处是不走极端和反对偏激。4.用孔子的方法论意义,一是“执两”,二是“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5.评价:孔子的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辩证智慧的一种形式。它主张协调矛盾双方,反对激化矛盾双方,启迪着人们用一种比较平稳温和的方式解决矛盾问题。这一思想对于中华民族产生了
5、深远的影响。3、正名(简述孔子的正名思想)1、正名的社会历史背景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大乱局面。正名思想的提出正是要制止“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2、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孔子提出这个理想标准的“名”来纠正那些不符合周礼情况的“实”。这种用名以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6、”3、目的: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对于君,就应强调君就应该享受的权利:对鲁昭公评价的“知礼”对于臣,就应强调臣应该尽的义务:对季氏的是可忍孰不可忍也。4、道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答:道,本意指大路,坦途,后引申为规范,法度。1、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把“道”第一次作为哲学最高范畴首次提出,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的。道是万物的根本。2、“道”具有两重涵义:世界万物的总根源和世界万物的总规律。1)作为世界万物总根源的“道”:整个宇宙都是从“道”中生化出来的。
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作为世界万物总规律的“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都是以“道”作为准则的。在老子看来,“道”所依据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道的认识1、道是恍惚幽深的。道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无声,无形,无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2、道与具体的事物的关系:“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即是无。“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从“道”产生出来,道无体无形无体。“有名,天地之母”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可以用名称表示。三、评价:老子把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
8、的“无”或“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根本。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5.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1、怎么样无为而治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统治,少一点作为,并且对人民听其自然,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好处。 2、为什么要无为而治欲望过多、法令繁多、知识追求、讲究虚伪道德导致社会混乱互相争夺。他批判揭露仁义道德。讲仁义忠孝是因为大道废弃,六亲不和,国家昏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