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发展和终结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发展和终结

ID:12583849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7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发展和终结_第1页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发展和终结_第2页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发展和终结_第3页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发展和终结_第4页
资源描述: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发展和终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德国古典哲学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概述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它不仅继承了欧洲大陆唯理论、特别是莱布尼茨哲学的传统,而且还综合了英国经验论哲学中的成分。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

2、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德国古典哲学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处在欧洲的德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1、德国的经济状况:19世纪初以前,德国同英、法、荷等国比较起来,在经济上是一个十分过后的国家,基本上是个农业国。1807年开始,德国的资本主义成分摆脱了停止、萎缩的状态,在改良的道路上发展起来了。到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德国的政治

3、状况:至19世纪初,德国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严重,曾经有过360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19世纪初开始,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压力,德国进行了一些政治改良,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壮大,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得到了增长,但在1848年德国革命之前,资产阶级总体上是软弱的,出生的太迟了。总的来说,从康德直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在其不同成长阶段上的意识形态的表现,是它在反封建斗争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地位和两重性需要的反映,是直接间接地为1848年德国资产阶

4、级革命作思想准备的。三、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1、康德明确地提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问题,但是他的哲学最后却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系列对立。2、费希特从自我意识出发来解决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但是他最后设定的“绝对自我”已经预示着从主观唯心主义向客观唯心主义的转化。3、谢林用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来实现对立面的同一,但是这种“绝对同一”却不能有效说明自身的运动,具有神秘的色彩。4、黑格尔用“绝对精神”的自否定运动来超越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在绝对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辩

5、证地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5、费尔巴哈用感性的人取代了黑格尔的抽象精神,在人本主义基础上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四、主要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前,辩证法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得到了最详尽而全面的探究,虽然这种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就,是从世界观的高度用辩证法代替了形而上学。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反对把世界看作固定不变、没有矛盾的东西,而把它理解为具有矛盾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以来统治人们头脑的形而上学世界观。这一哲学革命的带头人康德早在“前批判时期”所

6、写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就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认为目前所有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因此地球和整个太阳系都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这就动摇了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观点,在主张宇宙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从而为辩证的自然观开辟了道路。辩证法在费希特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费希特承认矛盾对立是发展的必然环节,“自我”必须要设立自己的对立面“非我”,才能存在和发展,并通过矛盾斗争而达到新的更高的统一。他明确地提出了正、反、合的辩证法,作为发展的基本原

7、则。特别是,费希特着重探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他强调“行动”,认为“自我”不仅是认识着的主体,而且更重要的是行动着的主体,因为行动才是生存的目的。费希特的这些思想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他的唯心主义基本立场,他所说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实践活动,始终只是自我意识范围内的活动,而不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因此主体的能动的方面只是被他抽象地发展了。谢林哲学中也有不少辩证因素,他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对立统一的思想。在他看来,对象本身含有内在的矛盾,正是矛盾的对立面构成对象自身的同一。例

8、如,“自我”不是如费希特所说的那样去设立“非我”,而是本身之中就含有自己的对立物“非我”,对立的双方互相依存,没有一方就没有另一方,而“自我”的一切活动就是由这种矛盾出发的。谢林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认为这是一切运动的“最终根据”。他还用辩证的观点去解释象自由和必然那样的重要哲学范畴,指出它们并不是绝对对立,而是辩证地同一的,即“自由应该是必然,必然应该是自由”。辩证法在康德、费希特和谢林那里得到了一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