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

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

ID:12567816

大小:35.22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17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_第1页
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_第2页
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_第3页
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_第4页
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从研究领域来看,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的重点在甲午战争以后的十余年,尤其是最后十年的辛亥革命时期。 2001年是太平天国运动150周年与辛亥革命90周年的纪念年,政府和学术界相应地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其中5月份在南京召开的“纪念太平天国150周年暨罗尔纲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1] 和10月份在武昌召开的 “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2] 是两次具有代表统性的学术会议。在一系列的些纪念活动与学术会议的推动糕下,辛亥革命的研究出现了嫘小小的热潮,但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仍然显得冷静。 一些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文章多泛泛瑁空论,少实质性的研究。值炉得注意的论文有,池子华、撖崔岷《北伐太平军“裹胁”问题述论》[3] 一文,填对太平天国北伐战争史研究钟中颇为关注的是否用强制性柠的“裹胁”手段补充兵员问潇题进行专题论述。文章认为丝,北伐军确实存在强掳百姓佃从军的问题,北伐军之所以娱采取“裹胁”手段补充兵员买是由北伐军自身、群众和清竞政府三方面的主客观因素交鼗织作用决定的。“裹胁”对≮北伐军的影响就像一柄双刃宴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淄了因不断消耗而引起的兵力昨不足问题,但单纯的人数增逯加并没有提高北伐军整体的寐15/15 战斗素质,反而在部分群众悠中造成恶劣的影响,被胁从染者的不满情绪和分离主义思※想成为北伐军内部的巨大隐绁患,北伐军最终败亡,与“之裹胁”不无关系。龙盛运《磷咸同勇营军研究偏荣偏枯倾挢向试论》[4] 一文,专馔门探讨了咸同勇营军史研究扫中的“偏荣偏枯倾向”问题悛。文章认为,在咸同20多年的国内战争中,勇营军不管仅逐渐取代经制军成为清军鳗主力,且出现守旧、创新、忉改良三种类型,其中创新型q湘、淮军虽然对内战的逆转菥起了主要作用,但其他勇营帝军在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岷地区,也起了重要的甚至主镶要的作用。然而在咸同勇营镉军史研究中,却长期存在偏魅重湘、淮军,忽视其他勇营绨军的倾向。这虽然有着复杂篙的主客观原因,但对咸同内忪战全局,乃至湘军发展过程薮的全面了解,都是极为不利寅的。作者提出,“要揭示咸英同内战中清军的全貌,要深叩入了解湘军发展的复杂历程妁,及其对当时军政的全面影黛响,都必须改变偏荣偏枯的2倾向,全面深入研究其他勇蚴营军”。翁飞《曾李交替与爨湘淮消长》[5] 一文,庳通过论述镇压太平天国以后裁湘留淮战略决策的形成、眺曾国藩督师剿捻及其所遇到许的掣肘以及曾李交替中的委╆婉曲折,分析了剿捻期间曾搠李瓜代的全过程,对以往在欣湘淮军研究中有关湘淮矛盾汉冲突的某些结论,提出了自马己的新看法,指出“那种认为曾国藩督师剿捻期间,由丸于李鸿章的掣肘而使他调度韬淮军不灵被迫下台的说法,卡是站不住脚的”。文章认为镤,1867年初李鸿章取代恒15/15 曾国藩担任剿捻主帅,是近泛代集团势力湘消淮长的显著笼标志,反映了湘淮两军的不▲同历史发展道路。 与太罩平天国运动相关的捻军史的ヤ研究,有郭豫明著《捻军史鹞》[6] 一书,值得重视。该书利用丰富的史料,全戢面系统地阐述了捻军起义的淖整个历史过程,对于捻军起蚺义的时代背景、捻党的产生醒及其起义的酝酿准备与爆发蒌、捻军起义的发展进程及其啃与太平军联合作战、捻军的鬈余部与后代的继续斗争等方鹩面,均作了详细的史实梳理蓓,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总但结了捻军起义的历史经验与绢教训,并阐明了捻军起义的性质和历史意义。这是第一慧部详细而系统地研究捻军全迨部历史的著作,对于中国近代史与农民战争史研究有着声重要的推动作用,应当引起е学术界的注意。 关于甲|午战争与以后的维新运动及相关史事,有几篇论文值得渚介绍。苏小东《甲午御敌谋龟略:以攻为守的“直捣日本鞣”之计》[7] 一文,对怙于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朝野关А于“直捣日本”御敌谋略的豕问题作了颇具新意的论述。蓿文章认为,中日甲午战争期桄间,中国朝野有识之士就反拟击日本侵略而建言献策,其竞中酝酿时间最长的御敌谋略综,当属“直捣日本”的以攻振为守之计。其具体作战方案唾,依所用兵力划分主要有四劲种,即分别以南洋军舰、北洋舰队、民船商船及外购军舰载兵勇远袭日本本土。“々直捣日本的构想,完全符合澶积极防御的战略原则。问题尝是清政府在实际运用时,并卖15/15 未将其提到战略的高度,而捩是视为临渴掘井的应急之策艄。因此,直捣日本的以攻为蓿守策略虽好,但因平时未作充分准备,战时也就没有条毡件进行有效的运用”。“直胶捣日本”谋略虽然最终并未暖付诸实施,但其中所体现的门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以及这一崞计划流产的原因,很值得后浼人认真总结。郑师渠《〈万条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允[8] 一文,对于外国传招教士在华创办的最著名的中忏文报刊《万国公报》与中日蠃甲午战争的关系进行了详细旁的分析与论述。文章认为,┺《万国公报》是中日甲午战渣争期间对战争报道、评论最具影响的刊物,它自身也因洱此名声鹊起。但其报道、评瘊论,是非参半,真伪互见。廿就其以英美在远东的利益为谁价值取向,不惜混淆是非,题为日本侵略张目而言,它是颤应当受到谴责的;但是,当碣它以较为客观的立场比较中补日,尖锐地指陈中国致败的袒深层原因,并从中引出教训)来,疾呼清政府幡然改过,凹革故鼎新时,显然又具有合瘰理性。此种是非真伪的互见鸡,也决定了《万国公报》的宣传得失两分。战后清政府锷亲俄,既反映了英美远东利垂益的受损,也说明了《万国军公报》前一取向的失败;而此时勃然兴起的康梁维新派幛,视《万国公报》为启蒙的教科书,并对李提摩太诸人鏊深抱希望,则反映其后一取沓向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万孤国公报》的这种两面性说明电,林乐知诸人终究无法超越渲自己毕竟代表本国殖民主义盈利益的局限;但是,于其关ㄜ于热爱中国的表白,不可轻在信,却也无需苛求。 15/15 戚寓学民《〈戊戌政变记〉的主脯题及其与时事的关系》[9陷] 一文,详细探究了梁启盖超《戊戌政变记》初版九卷迂本的成书过程,重点考察了该书两个组成部分的主要观狁点或基本结构的形成、变化和定型的过程。文章认为,此书与康梁师徒1898年区末至1899年初流亡日本暑时的政治活动密切相关,书贫中有关戊戌变法的宏观陈述酩和关键细节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作者政治活动与当时舆呙论的影响,经过作者的刻意咱安排,《戊戌政变记》用以康局内人身份说明戊戌政变真枉相的形式,成为康梁等人达奖到争取外援、反击舆论等现痰实目的的政治工具。因此,镰《戊戌政变记》一书“实为橇康梁应急的政治宣传品,而绮非纪实的信史”。房德邻《褥维新派“围园”密谋考——垲兼谈〈诡谋直纪〉的 史料价值》[10] 一文,利用清廷戊戌年八月十四日谕旨、袁世凯《戊戌日记》和`康有为《自编年谱》等资料省,认定“康有为等确实有利状用袁世凯兵围颐和园的计划コ”。该文对于以往学界考证ヘ围园密谋的重要证据——毕侄永年的《诡谋直纪》的真实身可信度提出质疑,认为“《诡谋直纪》将维新派兵围颐ぱ和园的密谋推前到八月初一汀日以前,这与当时的形势和氮维新派的活动不相符合,康衿有为等兵围颐和园的密谋实疔出于八月初三日紧急无奈之阐时”。“《诡谋直纪》中所强写兵围颐和园的密谋情节,匹当是毕永年根据他在八月初捞三日后甚至戊戌政变后听到志的密谋事而编写的”。李永薛胜《戊戌后康梁谋刺慈禧太曼后新考——以梁铁君案为中坡15/15 心》[11] 一文,通过践对梁铁君案基本史实的重建澍,论述了戊戌后康梁的暗杀篼活动及其战略转变。戊戌政梵变后,康梁仍时刻盼望返回珀朝廷,依靠光绪皇帝推行改崧革,为此他们于1904年派出以梁铁君为首的暗杀团洵体入京谋刺慈禧太后。梁铁是君在京活动近两年,清廷立剐宪呼声日高,因此他向康有郾为提出放弃暗杀方针。不久削梁铁君突然被捕,并被袁世旋凯等人秘密处死。随即清廷绕宣布预备立宪,康梁在梁铁嘧君案之后便放弃刺杀慈禧的袷方针,转而希望通过合法政纾党活动实现自己的主张。 廖梅《汪康年和庚子中国议会》[12] 一文,通畸过对汪康年参与庚子中国议静会前后的具体史实的梳理,歌对于汪康年在庚子中国议会弼中的政治主张提出了新的看洚法。作者认为,汪康年是中埕国议会的发起人之一,此前唛曾任正气会会长,与希望建郾立全国性新政府的唐才常不沐同,也与企图建立受日本控潢制的全国性政府的日本人不而同,汪康年在中国议会中始驾终主张东南自行改革,对北帻方和全中国将来的政局不发种表意见。桑兵《庚子勤王前掏后的岑春煊与保皇会》[1筌3] 一文,通过细致的史禄料钩稽与史实梳理,力图对俳庚子勤王前后的岑春煊与保┘皇会的关系进行了基本的史桷实重建,为观察清末政坛各派政治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恚关系提供了一个面相。作者ˉ认为,清末督抚中,岑春煊甾貌似“不学无术”,实则心吠计颇深。从戊戌到辛亥,他ゆ一直与康、梁保持联系,以黜15/15 为宦海弄舟的进退之路。其桄庚子勤王,与保皇会救光绪买、复新政的勤王政略暗合,鸩行为则与徘徊观望的其他清莴廷勤王兵将迥异。这典型地榀反映出清末朝野政治关系潜鹩在的诸多变数,从中可见王飓朝末世各种政治势力重新分阳化组合、错综复杂的种种异匍相。郭双林《晚清驻外公使娈与义和团运动》[14] 倘一文,系统论述了驻外公使貉群体在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思镙想与活动。通过对于驻外公唾使与李鸿章、刘坤一、张之闾洞等洋务派官员、清朝中央势政府以及驻在国之间交涉往鞋来的复杂关系的详细剖析,瓞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时期椁驻外公使们处境尴尬:一方偌面,他们力主镇压义和团运妣动,对八国联军入侵一味妥埚协;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ⅶ捍卫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并疯积极推动清政府走上新政改螗革的道路,对于清末新政的惝发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辛亥革命的研究成为热点,篡不仅各种学术讨论会繁多,当而且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相关榫论文数量大增。特别值得提咂出的是,有两套出版物值得莪注意。一是中山大学近代中操国研究中心和孙中山研究所翘出版了一套“孙中山与近代憩中国学术系列”,[15]讯 共八种:陈胜粦主编《孙桤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研究——庆贺陈锡祺先生九十华诞论P文集》、林家有和高桥强主熨编《理想·道德·大同——孙中山与世界和平国际学术渺研讨会论文集》、王功安和陇林家有主编《孙中山与祖国裱和平统一——纪念辛亥革命婀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砸15/15 》、段云章著《孙中山对国鹅内情势的审视》、李吉奎著莪《孙中山的生平及其事业》昀、桑兵著《孙中山的活动与穰思想》、周兴樑著《孙中山拨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林舯家有著《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渖的觉醒》。第一种是为庆贺籼著名的孙中山研究专家陈锡祺先生九十华诞而编辑的一本关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迈研究的学术论文集;第二、妇三种分别是在广州和武汉举娶行的关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臂的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最后五种是中山大学几位孙中山研究专家关于孙中山研究透的专题论文集。  二是尉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垩究所的学者也出版了一套研┬究辛亥革命的著作,[16藿] 共五种。章开沅、田彤柄著《张謇与近代社会》,重熟点研究了辛亥时期重要的立陲宪派人物张謇与中国近代社荻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作舾了两方面的考察:一是从“订以产业结构为核心”角度的┍考察,即围绕张謇所从事的贵纺织、盐垦业,对其工农业脶的发展、资本积累、企业的蝓经营与管理及其企业发展的茱保障体系等方面加以详细分精析;二是从“以人为本”角度的考察,即从张謇与社会肛的走向、张謇与国家的关系浇、张謇自身的转变及其性格蚁和思想观念诸方面加以论述ギ。全书力图采纳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理论、方法酊和分析模式,对张謇进行全轵方位的跟踪和定位。罗福惠准著《辛亥时期的精英文化研羊究》,运用主流文化、非主甑流文化的地位关系来回顾不虏同性质的文化和文学流派的喑此消彼长,着重从宏观上分析辛亥文化的内容及那一代15/15 艋新式知识分子的思想行为和麻性格特征,有助于我们对辛妙亥文化的价值、辛亥文化与五四新文化的联系等问题的岔认识。严昌洪、许小青著《恰癸卯年万岁——1903年囹的革命思潮与革命运动》,巨从留日学界和国内新知识界癣的革命活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爱国思潮的兴起以Ⅳ及民族国家理论的建构等方洛面,论述了1903年在辛︵亥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马瞰敏著《商人精神的嬗变——骜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蠢是一本涉及中国近代商人观柰念的论文的结集,作者力图稼沟通经济史研究与文化史研洁究,在检讨“韦伯式问题”抚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研究迂理论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近渌代中国商人精神与中国近代喝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问题。彐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窝中国社会变迁》,从政治、歧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报祺刊舆论、城市变革、民间社嫦会和乡村社会等方面,考察递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阂变迁所产生的影响,为研究赜辛亥革命史提供了若干专题聪性研究的面相。 辛亥革旅命史的研究领域在进一步拓树展,从纯粹政治史的范畴向踔社会史、文化史等领域发展卿。立宪运动尤其是清政府的┫新政改革也日受重视。清末新政的研究虽然仍有不少论㈧文泛泛而论其历史意义与历怊史地位,但也有一些较为具肤体深入的专题研究。清末中央官制改革中官员的俸禄制甭度改革,是以往学术界较少舡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鞠方安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便档案文书及其它材料,对此箱15/15 作了具体的探讨。通过分析狰宪政编查馆制定的《官俸章程条议》和学部官员的俸禄肓变化情况,作者认为,清政脆府在内外力量的推动下,经过一系列的酝酿,出台并有±限度地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旧茈有俸禄制度的措施和方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官员的俸禄改为支银两,不再卓支禄米,兼差者支半俸;官笮员的薪水比较之下有了很大汰提高,体现了舆论一直呼吁备的高薪养廉原则”。但是,だ俸禄改革只是官制改革重要⒅的辅助措施,并没有最终完成,而是与官制改革一样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的结局。[17] 屈春海《清末の司法改革对皇族司法制度之天影响》[18] 一文,探茬讨了清末司法改革过程中以鸪往较少为人注意的皇族司法う制度改革问题。通过具体分析宪政编查馆编订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和宗人府律例馆由《宗人府则例》修订肾而成的《宗室觉罗律例》等犀文献,作者认为,皇族司法赦制度改革对旧的皇族诉讼审判机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纟整,具体表现为皇族司法审掎判权限、皇族问罪与告诉制雒度、以及皇族刑罚制度等多绦方面的变化。皇族司法制度豫改革是清末司法改革的一部斋分,在吸收西方国家的诉讼箅原则,特别是参考日本皇族敖民刑诉讼制度的基础上,初薪步建立了一整套新的宗室觉傻罗诉讼制度。迟云飞对于清ム末新政时期的平满汉畛域问尚题作了专门探讨。清政府在虬推行新政及预备立宪的大环莺境下,实行了平满汉畛域的胼措施,主要内容有四项:一柑是准许满汉通婚;二是任官氇不分满汉;三是旗民编入民沭15/15 籍和筹旗人生计;四是司法同一。在这些措施中,第一鼬、四两项实行较彻底;第三俚项东三省实行较彻底,而其座它地方由于各种困难和缺乏裔决心,只取得较少成绩;至箔于第二项,地方官特别是东摹三省改制后的地方官,多任文用汉族人,而中央核心层,仍由满族亲贵控制。宣统年攮间,平满汉畛域的措施推行趋缓,尤其出现“地方平而呻政权中枢不平”的局面,这滨种情形,加剧了社会的不满仄和清廷的覆亡。[19] 综在清末留日热潮中,清政府惆在意识到速成留学所存在的醭一系列问题后,于1906褓年下令停止速成留学生的派栲遣,并在随后制定与实施了喇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五校Ι特约”留学政策,由清学部委托驻日公使杨枢与日本文涣部省商定,每年限定由东京谘高等师范学校、第一高等学书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山秤口高等商业学校、千叶医学箱专门学校等五所学校接受一趑定数量的中国公费留学生。」以往学术界对此未作深入具愦体的研究。吕顺长根据目前屋国内未见的珍贵史料《清国铨留学生会馆官报》等材料,教对清末“五校特约”留学计跪划的形成背景、过程及内容郁、实施状态进行探讨,并以赠浙江省为例分析了各省在这┤一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反应。文章指出:“‘五校特约’留学计划的实施,实现了从蹲以速成留学为主的混乱的留酮学日本阶段向以高等专门学厄校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留学阶U段的转变。这一转变,直接犯导致了留日归国者学业水平枵的提高”。[20] 马小杀泉著《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21] 一书,从社会政治结构15/15 即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中国字地方政治现代化即政治发展攉的角度,系统地考察了清末酎地方自治运动,尤其着重考刈察了清朝政府在地方自治问藿题上的政策与措施以及清末笙地方自治在中国早期地方政宗治现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和影镀响,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国早期现代化和宪政改革的认识睡与理解。 从研究方法来唣看,2001年晚清政治史媵研究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与社巷会史研究相结合。 比较购重要的论著有,熊月之以1谫897年小车工人抗捐事件ヨ为个案对晚清上海政治运作“特点的分析,提供了一个社槐会史与政治史交叉研究的实鹘例,很有创意。晚清上海存颏在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疹三个相对独立的行政机构,塾互不统辖,各自为政,又互有联系。在处理小车工人抗臌捐事件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娲了上海政治运作的与众不同奢的特点,由于一市三治,以梭及华界、租界在行政和外交煦体制方面的不同,也由于民修族主义的因素,使得晚清上海的政治运作既不同于主权窗完整的中国内地城市,也不彷同于香港等殖民地城市,往钛往是经济问题政治化,行政挟问题外交化,简单问题复杂砸化。[22] 赵晓华《晚徭清讼狱制度的社会考察》[肄23] 一书,从社会的角度对晚清讼狱制度进行了历他史的考察。全书在分析了晚馕清讼狱制度运行的社会背景麴的基础上,从积案、待质、保京控、狱政、刑讯及讼狱制檗度影响下的社会心理等方面谚阐述了晚清讼狱制度的严重酿危机。作者认为,晚清讼狱篓15/15 制度的危机是社会危机的先闳兆和表现,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契机,讼狱制度在晚清的运行状况深刻地说明了中缎国法制近代化的实现必须依分赖于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砻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起源问题螬,以往的研究者大都认识到其起源的区域性和组织的多崩元性,但对于这两者之间是倏如何沟通的这个问题的认识尚不够深入,也即说,是什镦么力量能够动员起如此多重莅的区域性民间社会组织及其荣所属民众而汇成一股运动的童潮流呢?程歗从社会史的角ヌ度,通过对山东冠县梨园屯旗玉皇庙教案口述史料的研究嵇,对此提出了颇有新意的解肼释,认为义和团运动既不是攉以往某一种民间社会组织的喟直线延续,也不是多种组织砟的整体性卷进,而是乡村社席区精英群在应对外国教会权力挑战的过程中,通过跨区⒊域的横向联合和对区域性的讥民间文化的再创造,重塑了栓各自主导的那部分组织和文婀化,形成了主要来自于教派葬文化和民俗文化而又区别于沅既往民间组织和民众运动的三大标帜:一是“同心义和豹”的价值观和基层体制内外的组织联合反洋教的结盟形隐式;二是降神附体的群体仪彦式;三是“刀枪不入”的表场演手段。三个标帜将多中心锃、区域化的民众反洋教集团∵联结为一个运动——义和团娃运动。[24] 另外,关に于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诈的研究也在逐渐由政治史向帕社会史研究领域渗透与扩展,为认识这些重要的政治事秭件提供了新的视角。  ベ15/15 [1]  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太平天国历史的再认鸸识”和“继承发扬罗尔纲严阝谨求真的治学精神”,详情縻见檀江林《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50周年暨罗尔纲诞辰仑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を》,《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2] 会馁议讨论的主题是“辛亥革命鹭与20世纪中国”,详情见鄄会议学术组《“纪念辛亥革悲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聒会综述》,《近代史研究》Ⅻ2002年第1期。[3羡] 《历史档案》2001年第3期。[4] 《近ク代史研究》2001年第5龇期。[5] 《军事历史捆研究》2001年第3期。[6] 上海人民出版社2次001年1月版。[7]该 《军事历史研究》200撮1年第4期。[8] 《枯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9] 《近代史鹃研究》2001年第6期。[10] 《近代史研究》涟2001年第3期。[11] 《北京大学学报》2葭001年第4期。[12] 《复旦学报》2001酥年第5期。[13] 《烨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陲6期。[14] 《史学郧月刊》2001年第2期。窍15/15 [15]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6嗲]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衡001年版。[17] ボ鞠方安:《清末官制改革中庳官员的俸禄改革》,《中国驯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硪第5期。[18] 《历彡史档案》2001年第2期丧。[19] 迟云飞:《满清末最后十年的平满汉畛域窆问题》,《近代史研究》2⒔001年第5期。[20醯] 吕顺长:《清末留日学嗑生从量到质的转变——关于热清末“五校特约”留学的考恍察》,《浙江大学学报》2町001年第1期。[21]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22] 熊月之:《论晚清上海政治嬴运作特点——以小车工人抗妊捐事件为个案》,《上海社潋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每1年第3期。[23] 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ハ1年4月版。[24] 程歗:《社区精英群的联合甩和行动——对梨园屯一段口愀述史料的解说》,《历史研咱究》2001年第1期。15/1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