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_论文

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_论文

ID:12723511

大小:29.77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18

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_论文_第1页
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_论文_第2页
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_论文_第3页
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_论文_第4页
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_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_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从研究领域来看,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的重点在甲午战争以后的十余年,尤其是最后十年的辛亥革命时期。2001年是太平天国运动150周年与辛亥革命90周年的纪念年,政府和学术界相应地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其中5月份在南京召开的“纪念太平天国150周年暨罗尔纲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1]和10月份在武昌召开的“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2]是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会议。在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与学术会议的推动下,辛亥革命的研究出现了小小的热潮,但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仍然显得冷静。15/152001年

2、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从研究领域来看,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的重点在甲午战争以后的十余年,尤其是最后十年的辛亥革命时期。2001年是太平天国运动150周年与辛亥革命90周年的纪念年,政府和学术界相应地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其中5月份在南京召开的“纪念太平天国150周年暨罗尔纲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1]和10月份在武昌召开的“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2]是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会议。在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与学术会议的推动下,辛亥革命的研究出现了小小的热潮,但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仍然显得冷静。15/152001年晚清政治史

3、研究概述从研究领域来看,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的重点在甲午战争以后的十余年,尤其是最后十年的辛亥革命时期。2001年是太平天国运动150周年与辛亥革命90周年的纪念年,政府和学术界相应地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其中5月份在南京召开的“纪念太平天国150周年暨罗尔纲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1]和10月份在武昌召开的“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2]是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会议。在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与学术会议的推动下,辛亥革命的研究出现了小小的热潮,但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仍然显得冷静。15/15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述从

4、研究领域来看,2001年晚清政治史研究的重点在甲午战争以后的十余年,尤其是最后十年的辛亥革命时期。2001年是太平天国运动150周年与辛亥革命90周年的纪念年,政府和学术界相应地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其中5月份在南京召开的“纪念太平天国150周年暨罗尔纲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1]和10月份在武昌召开的“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2]是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会议。在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与学术会议的推动下,辛亥革命的研究出现了小小的热潮,但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仍然显得冷静。15/15一些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文

5、章多泛泛空论,少实质性的研究。值得注意的论文有,池子华、崔岷《北伐太平军“裹胁”问题述论》[3]一文,对太平天国北伐战争史研究中颇为关注的是否用强制性的“裹胁”手段补充兵员问题进行专题论述。文章认为,北伐军确实存在强掳百姓从军的问题,北伐军之所以采取“裹胁”手段补充兵员是由北伐军自身、群众和清政府三方面的主客观因素交织作用决定的。“裹胁”对北伐军的影响就像一柄双刃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不断消耗而引起的兵力不足问题,但单纯的人数增加并没有提高北伐军整体的战斗素质,反而在部分群众中造成恶劣的影响,被胁从者的不满情绪和分离主义思想成为北伐军内部

6、的巨大隐患,北伐军最终败亡,与“裹胁”不无关系。龙盛运《咸同勇营军研究偏荣偏枯倾向试论》[4]一文,专门探讨了咸同勇营军史研究中的“偏荣偏枯倾向”问题。文章认为,在咸同20多年的国内战争中,勇营军不仅逐渐取代经制军成为清军主力,且出现守旧、创新、改良三种类型,其中创新型湘、淮军虽然对内战的逆转起了主要作用,但其他勇营军在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地区,也起了重要的甚至主要的作用。然而在咸同勇营军史研究中,却长期存在偏重湘、淮军,忽视其他勇营军的倾向。这虽然有着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但对咸同内战全局,乃至湘军发展过程的全面了解,都是极为不利的。作者提出,“

7、要揭示咸同内战中清军的全貌,要深入了解湘军发展的复杂历程,及其对当时军政的全面影响,都必须改变偏荣偏枯的倾向,全面深入研究其他勇营军”。翁飞《曾李交替与湘淮消长》[5]一文,通过论述镇压太平天国以后裁湘留淮战略决策的形成、曾国藩督师剿捻及其所遇到的掣肘以及曾李交替中的委婉曲折,分析了剿捻期间曾李瓜代的全过程,对以往在湘淮军研究中有关湘淮矛盾冲突的某些结论,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指出“那种认为曾国藩督师剿捻期间,由于李鸿章的掣肘而使他调度淮军不灵被迫下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文章认为,1867年初李鸿章取代曾国藩担任剿捻主帅,是近代集团势力湘消淮

8、长的显著标志,反映了湘淮两军的不同历史发展道路。与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捻军史的研究,有郭豫明著《捻军史》[6]一书,值得重视。该书利用丰富的史料,全面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