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还是危机》连载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繁荣还是危机?——后海啸时代的经济迷局王宇著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危机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繁荣表象掩盖下的危机,可怕的是对于危机的熟视无睹。剖析历史,目的是为了不再让历史重演!本书着重分析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过程、影响,重点分析原因,展示处理危机的过程、方法和效果。在借鉴过去成功经验基础上,又联系当前实际,为安全度过金融海啸,为现实的金融管理和经济活动及决策提供了独创的参考意见。 序世界经济局势变化莫测,有时,经济的繁荣现象只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实际上新的危机正在这些表面的繁荣下酝酿着:全球市场的无序与失控,资本人的不受约束和制约,触目惊心的经济数字,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生产过剩,通货紧缩的步步逼近……“金融危机”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人人触而惊之。危机下,大到国家政府及贯穿世界的大型企业,小到小摊小贩,都受到了相应的打击。危机之下,人人忧而处之,谁也无法独善其身。一个充满了金融危机的年代,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危机场景,一场场牵动世界的金融博弈,让千万局中人不愿意回想的噩梦,它们为什么会产生,又将给世界带来什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金融危机?人类能够预测甚至避免金融危机吗?怎样才能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当干预金融危机吗?或者应当让金融危机自行发展?金融危机下,许多企来不得不关门停业,究竟是谁掏空了我们的钱袋?……引起危机的原因有很多,由于市场流动性以及金融中介的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变动导致的危机,由于大的外部贸易项目冲击导致的危机和由于投机性泡沫破灭,或者借贷繁荣的突然中断导致的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后,许多人谴责国际组织、腐败、政府以及错误的宏观、微观经济政策不仅导致金融危机,而且不必要地延长并加深了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接连发生,从1994~1995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到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成为很多人不愿回想的噩梦。各国政府官员为开脱罪责,纷纷控诉国际货币金融体制,指责货币投机者。事实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是国际金融制度出了问题?还是货币投机者从中作祟?抑或是另有隐情?书中部分内容再现当年惊心动魄的危机场景,分析了危机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为我们揭开了金融危机的神秘面纱。我们必须记住历史,从历史中找到应对历史重演的“武器”。这是一本政策制定者和那些关注金融危机风险的金融学者们必读的书。本书构思新颖,文字流畅,在平静的氛围中让人得到实质的内涵。一定会引起各方位读者的注意,成为时下最为畅销的读物。一本好书总是难得,一本关于资本经济的好书更是难得,一本关于大众都在关心的危机的好书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幸事。在现代世界经济危机遍布全世界的形势下,关注繁荣下的危机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前言自由市场经济为什么会成为现代经济的主流?世界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发生怎样巨大的变化?那些曾经给经济带来巨大灾难的金融失误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又该如何避免威胁经济安全的灾难事故呢?过去的金融危机与现在的危机,尽管故事情节各不相同,但发生的历程与原因大致上是一致的。如果把每一次具体的危机看成是一部生动的活教材,其中的经验及教训总是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的。记住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中找到应对历史重演的“武器”。对造成以往经济危机的不同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各个案例组成了金融危机的多面体,通过从各个角度的分析,勾画了百年来金融危机的全景图,以期从历史比较的角度去对危机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后续发展趋势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近年来,金融危机越来越频繁地爆发,危机爆发的根源到底是在哪里呢?世界各国积极救市,究竟是会帮助人类走出这场危机,还是在为下一场更大的危机埋下新的隐患?全球性恶性通货膨胀距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我们需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我们更需要知道: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在金融危机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守卫住已有的财富并实现财富的快速增值?究竟执行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为中国打造一个抵御金融危机的坚固盾牌,才能更快地实现民族复兴、国富民强的伟大目标?本书给了我们最全面的分析以及最明确的答案,同时也给了我们洞悉真相、剖析问题的方法。揭示繁荣下面潜伏的危机,未被人们重视和引以为戒的危机,因为许多经济危机就是对危机的熟视无睹导致的。最深刻的分析:危机为什么频繁发生,我们什么最痛;最惊人的预测:全球通胀将至,下次危机隐患已种下;最切实的对策:抱团求生,资源为王,民富则国强。本书以令人信服的大量事实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深入浅出地向读者揭示了危机的实质,剖析了危机的根源、影响以及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势,提出了许多以长远眼光应对危机、发展中经济的对策建议。在借鉴过去成功经验基础上,又联系当前实际,为安全度过金融海啸,为现实的金融管理和经济活动及决策提供了独创的参考意见。当前中国经济是国内国际经济作用相互交织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周期的必然,做好“过冬”准备才能有备无患。 目录序3目录5第一章新镀金时代的繁荣与危机8经济危机被引爆的时候,似乎注定了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将会被重新洗牌……当美国金融体系甚至全球金融体系都面临重新洗牌命运的时候,世界各国人民都将陷入深深的反思品之中。繁荣的市场似乎正在迎来一个新的镀金的时代。这个新镀金时低到底是繁荣,还是危机,还是繁荣下存在着可怕的危机?1.繁荣与危机并存的经济时代82.美国进入了新镀金时代103.美国的“镀金时代”114.预言与金融危机的序幕125.金融危机对汽车行业的影响146.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15第二章繁荣下酝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17突然来袭的经济危机,一般会很快席卷整个世界。刚开始的时候是次贷危机,然后扩大为金融危机。很多时候,经济的繁荣现象只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实际上经济危机并没有远去,相反,一场新的危机正在这些表面的繁荣下酝酿着:全球市场的无序与失控,资本人的不受约束和制约,触目惊心的经济数字,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生产过剩,通货紧缩的步步逼近……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的经济危机,它的后续影响又有哪些呢?1.在表面的繁荣下酝酿的危机172.经济危机的特征183.何种原因引发经济危机204.经济危机带来的好处225.经济危机的后续影响236.由繁荣下的危机反思经济模式25第三章文化娱乐,繁荣下掩盖的危机27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尚且没有看到有好转的趋向,在这种情况下,传媒业尤其是广告业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电影业和网游等文化娱乐产业却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文化产业是否存在“口红效应”?“口红效应”会对传媒业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1.“口红效应”及其深层次原因282.美、日、韩等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危机303.中国传媒业的发展324.电影业繁荣看“中国式经济危机”355.东北文化的繁荣与危机376.文化娱乐市场走到“关口”397.繁荣背后潜在的荒凉41第四章自由市场经济下的“不和谐”43任何事物都有着两面性,自由市场经济也不利外。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优胜劣汰净化市场规范行业,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但 自由市场经济的道路也是鼓励人们消费、消费、再消费的道路,其结果有可能导致地球资源急剧减少,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从而严重的威胁和伤害人类子孙的和谐幸福。1.完全竞争市场432.权力决定利益463.自由市场下的信息不对称494.自由贸易为什么不自由52第五章全球化是经济繁荣的推手还是制造危机的恶魔55“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当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Lorenz)于1979年12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会提出他的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时,全场为此而惊叹。上半年还在为控制通货膨胀而加息,下半年就已为避免紧缩而大幅降息;石油价格几个月前还在一路飙升,几个月后却已陷于崩溃边缘……全球化既繁荣了经济也加重了经济危机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局势让人感到迷雾重重。1.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552.全球化加剧了金融危机的传播和蔓延速度583.蝴蝶效应在经济危机中的体现604.经济全球化对未来世界经济的作用615.新全球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636.直面全球化挑战:让金融危机不再重来65第六章借贷政策宽松,究竟是福还是祸672008年11月初,央行货币政策罕见提出“适度宽松”,在货币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形下,银行贷款大幅度增长,客观存在的大量民间借贷行为,确实为市场解了不少资金之渴。不过,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民间借贷行为,常常处在政策监管的真空地带,社会上,有关民间借贷而产生的纠纷也时不时会有。1.债务与房地产价格上升672.房屋所有权的变化703.是商品房供应不足的问题吗724.低通胀率之下的低借贷门槛745.经济运行情况又如何766.信贷滥用及信贷消费是什么样的关系79第七章被CPI掩盖的通货膨胀81通货膨胀这个词并不陌生,在现代经济学中,它的意思是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通货膨胀是2009年乃至2010年的一个经济热词。很多专家为通货膨胀是否到来、通货膨胀何时到来而竞相争论。一些专家指出,核心CPI的回升幅度强于预期,表明已经显示出轻度的通胀压力。1.什么原因引发了通货膨胀812.通货膨胀不过是财富再分配843.越南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启示录854.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开始严重865.发达国家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886.中国通货膨胀真相还能掩盖多久897.真实通胀远胜于CPI所反映的水平91第八章连年丰收掩盖下的粮食危机92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粮食与石油一起成为美国维持新经济霸权中的关键支柱。主导全球粮食市场与主导全球石油市场和武器市场一样,成为华盛顿政策的核心。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全球粮食消费量一直高于产量。据预测,到2030年粮食需求将会提高30%~40%,全球新一轮粮食危机的到来好像已经成为无法避免的事实。1.粮食不断增产为何还会有危机922.不要因发展工业而轻农983.各国针对粮食危机所采取的行动1004.粮食问题长期比短期的压力大101第九章金融市场在危机前的非理性繁荣104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很大。它究竟如何改变了世界?谁是次贷危机的幕后黑手,谁又是背后的最大赢家?世界各国积极救市,会帮助人类走出这场危机,还是在为下一场更大的危机埋下新的隐患?全球性恶性通货膨胀距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知道,但我们更需要知道:在金融危机中,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1.次贷危机的暴发1042.次贷危机对整个世界的影响1063.大掠夺让国家破产1074.全球性通货膨胀隐患1085.次贷危机引发的失业问题1106.中国步入“负债大国”111第十章次级贷款危机,表象下隐藏的大陷阱112假象会遮掩真相,从而欺骗人们的眼睛,次级贷款危机背后的事情也很多……次级贷款危机爆发的过程实际上是财富重新分配和转移的过程。从表面上来看,美国也是资贷危机的受损者,其依据是大批普通的美国人因还不起贷款而失去房屋,住进庇护所,同时,包括美国投行在内的金融业损失惨重。的确,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但事实上,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赢家。1.次级贷款危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1122.谁才是次贷危机中最大的赢家1143.次级贷款危机下的真金白银1154.被撕毁的信用体系1175.次级贷款危机后,富人与穷人的变化118第十一章人民币升值并非国强民富之道119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是双顺差的外部经济失衡及投资比重过大而内需比重过小的内部经济失衡,如何处理好升值压力及通货膨胀问题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日本1970年曾面临与中国当前类似的情形,且日本之后也始终面临内外经济失衡的困扰,其经验和教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其他国家在面临类似问题时的做法有什么意义呢?1.汇率与物价之间的关系1192.人民币升值与中国通货膨胀1203.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我们应该做些什么1214.人民币升值与国内股市的关联1225.人民币升值对经济的影响1246.透析中国高储蓄率125第十二章借钱刺激经济,饮鸩止渴不可取127为了避免经济衰退,为了刺激经济, 英国政府大量借款,导致政府债台高筑。如果英国在议会选举后产生的新政府仍无法有效抑制财政赤字的话,英国将有可能失去“AAA”的信用评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英国的信用评级前景仍为“负面”。1.为刺激经济,大量借款的后果1272.财政赤字使英国信用面临危机1293.一切都是高负债惹的祸1304.阻止股票价格下跌和防止信誉降级131第十三章美元危机,全球经济将再次探底132已经有一个世纪之长霸主地位的美元也曾发生了危机。危机中,美国的黄金储备已下降到“危险点”一百八十亿美元以下了。这对于处在一次新的周期危机中的美国经济,以及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特别是对于作为“金元帝国”的标志的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都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金元帝国”的地位是否因此动摇了呢?1.美元危机,经济崩溃的开始1332.世界经济中心疯狂的货币利益之战1343.美国信用体系崩溃与金融危机1354.美元崩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1375.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139第十四章日本经济繁荣后面掩藏的危机140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20世纪90年代,破灭的日本房地产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泡沫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受此影响,日本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萧条状态。政府为刺激经济的发展,制订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但看似繁荣的日本经济背后还是掩盖着很大的危机。1.日本泡沫经济“繁荣”1412.广场协议的背后1423.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分析及启示1434.经济刺激计划的及结果1455.日本经济过冬策略分析146第十五章高福利是繁荣的象征还是危机的前兆147文明古国希腊,自从其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许多人都在追问:希腊为什么会陷入困境?答案更多倾向于:希腊的高福利体制是希腊当前债务危机的“祸首”。希腊的债务危机使欧洲引以为豪的“高福利体制”的弊端暴露无遗。很多英国媒体指出,希腊危机标志着“福利国家的终结”。身陷危机的希腊,到底是不是因为其高福利的体制呢?1.希腊债务危机1482.高福利体制是希腊当前危机的“祸首”1493.透析希腊危机的深层原因1514.当欧元遭遇希腊债务:结构性矛盾暴露无疑1525.希腊债务危机为何难以解决154第十六章印度工农业数字之后的真相155随着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印度凭借着后起之秀——电子软件产业,使得最近几年来印度经济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趋势,一度演绎着印度经济神话的佳说。然而,全球经济危机之下,一向对国内市场和内向型经济充满自信的印度也未能逃过此劫。危机下的印度,看到的阳光还是阴霾?事实会告诉我们答案。1.金融危机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155 2.印度应对金融危机之策1583.金融危机下的印度机遇1594.印度经济光环的背后160第十七章金融危机下笼罩的俄罗斯161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一直面临人口负增长的困境。2008年,金融海啸来势异常迅猛,迅速演变成为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作为“金砖四国”成员也不能幸免,而且俄罗斯在这个梯队中危机程度是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金融泡沫的膨胀,倚重资源的发展模式使俄罗斯陷入了困境。危机下的俄罗斯又将何去何从呢?1.俄罗斯:经济危机根源何在1622.对国内政局的影响1643.俄罗斯外债埋下经济危机隐患1664.经济危机下俄罗斯宏观经济分析和短期经济预测169第十八章百年来典型经济危机回顾与启示171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接连发生,成为了很多人的噩梦。有些国家的政府官员为开脱罪责,竞相控诉国际货币金融体制,指责货币投机者。把责任都归结于那些人,事实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国际金融制度出问题吗?还是货币投机者从中作梗?还是另有隐情呢?人们了解危机的真正,和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更好地推进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1.1929年,股市大崩盘引发的经济大萧条1712.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启示与建议1743.1987年的美国股市“黑色星期一”1754.拉美债务危机的前因后果1775.亚洲金融危机分析及启示1796.金融创新下的次贷危机180第十九章繁荣经济,避免危机的再发生181了解和分析之前的金融危机,是为了避免未来危机的再发生。当前中国经济是国内国际经济作用相互交织的结果,这是经济增长周期的必然,无论是否愿意,都很有可能被卷入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之中,面对气势汹汹的经济危机,我们又将何去何从呢?在当今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我们到底该如何未雨绸缪?做好“过冬”的准备?1.中国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与对策1822.重新定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1833.重构银行业和银行监管1854.重塑全球金融体系187 第一章新镀金时代的繁荣与危机经济危机被引爆的时候,似乎注定了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将会被重新洗牌……当美国金融体系甚至全球金融体系都面临重新洗牌命运的时候,世界各国人民都将陷入深深的反思品之中。繁荣的市场似乎正在迎来一个新的镀金的时代。这个新镀金时低到底是繁荣,还是危机,还是繁荣下存在着可怕的危机?1.繁荣与危机并存的经济时代2007年夏爆发美国次贷危机后,因为受其冲击,世界经济增长趋势明显放缓,各种不确定性增加,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次贷危机使美国正在经历一个新的经济周期最为关键的阶段:经济膨胀、繁荣之后的恐慌与衰退。与此同时,我们无奈地看到这种恐慌与衰退正向世界上更多的地方蔓延。次贷危机不仅导致美国经济放慢、危机四伏,还使得美欧金融机构严重亏损,甚至全球金融市场跟着起了剧烈动荡,从而加剧了全球房地产业的衰退。繁荣下的危机是繁荣,还是危机?世界经济论坛曾发布报告,将中国列为2010年全球经济的最大风险之一。欧美媒体也转述西方经济学家的分析认为,“中国的繁荣即将终结”,因为中国经济存在“硬着陆”的危险,并可能引发全球经济的新一轮动荡。对此,有关专家分析得出相关结论,2010年中国经济风险不会特别大,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恶性通货膨胀。对于西方经济学家的分析,我们大不不必过分紧张,但是有必要认真去倾听。因为中国社会目前确实存在着一些实质性的问题。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人来人往,车流纷飞,看似社会景象非常繁荣,莺歌燕舞,其实现实的社会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平静的因素,因为各种社会矛盾在急剧聚集。“富二代”的形成,为富不仁;“贫二代”阶层逐步酿蕴,恨社会不公平,仇官仇富心理比较严重;农民增收比较缓慢,城市里好多人员相继失业;执法者的不作为、乱作为;民族宗教问题;通货膨胀;粮食危机等等问题。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十年社会的快速发展,没能产生适度规模的中层社会群体作为缓冲剂(在各行各业中产生),收入来源不明,贫富差距拉大,对社会心理扭曲,特别是农业、农民问题的解决(当今不太容易说清的一些问题)短时期内不可能得到预想的效果。中央恪守18亿亩耕地红线、限制农村集体用地和小产权房交易的最初目的,就是在当今要保住农民有房住、有地种、有饭吃,以保持社会的稳定,这也是中央处理基层问题采取的办法,农村、农民是党执政的基石。因此,现在我们首要的问题是保持团结、维护稳定,争取更好、适度快速地发展。同时,还要各抒己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采取适当的方式促使政府依法行政,使不法的执政、执法者感到随时有失去权利的危机感,使违法者能够感觉到违法的代价,形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达到社会公开、公平、公正,让群众切身得到安全感,做到生产、生活、合法的权益有保障,努力让社会经济朝着繁荣化的方向发展。危机分散,还是危机共振 自从美国次贷危机引爆以来,全球经济因为美国金融信用的泡沫破裂而迅速陷入了衰退。有意无意地,美国建立在垃圾贷款上的金融资产,已然通过证券化将金融风险分散到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美国金融信用的破产,使全球金融市场从信用产品的泡沫破裂到全球能源价格暴跌大幅度波动,危机已经从虚拟经济领域传递到全球各国实体经济领域。数家银行因接连的损失对冲或者关闭基金,或者干脆禁止提款。其中以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只基金和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旗下三只基金以及澳大利亚最大投资银行麦格理银行旗下的基金表现最为显著。高盛旗下的对冲基金惨跌。德国IKB工业银行在美国拥有的两只基金因大量投资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几乎破产……为什么这些一贯以其严格的风险控制自豪的知名金融机构,仿佛一下子失去了控制力?主要问题就在于建立在次级抵押信贷之上的金融衍生产品。从常规理论来说,金融衍生产品可以把次级抵押信贷的风险分散到更大的市场上。对美国而言,其衍生品市场链条过长,基本面却被忽略,使得市场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管都变得相当困难;因中间环节多为“别人的钱”,局中人的风险意识相当淡薄。长链条固然广泛分散了风险,但危机爆发后的共振效应可能更为惨烈。从表面上看,全球的金融机构承担着美国的风险,全球经济体系在一起化解了美国金融系统中出现的问题。每个人都承担一些,有利于把大风险化小。每个人都受一些损失,但都不是太严重。虽然全球金融市场全面受挫,但是风险没有集中在任何一个金融机构中。虽然危机造成的后果并不很非常集中,但是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感到资产价值下降的压力。问题在于,风险分散到全球各个角落;风险一旦发生,也马上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于是,理论上被分散了的风险,在全球范围内瞬间出现了风险共振。恐慌、抛售、流动性匮乏,这些问题在不断螺旋式自我恶化。至于金融机构尤其是对冲基金,理论上的风险控制机制立马失灵。衍生产品因为没了交易对手而价格狂跌。共振之下的人们开始了真正的恐慌,基金经理要抢在别人前面把手上的债券抛掉,银行害怕把钱借给那些拥有抵押债券的投资者,信贷紧缩随之形成。至于投资者,他们不得不更审慎,以提高投资的标准来降低风险,因为那种拿最低的价格就可以获得大量银行贷款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美联储于2008年8月中旬的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银行正在提高次级房贷的标准。已开始对次级房贷紧缩贷款标准。而由于一度辉煌的杠杆收购信因贷紧缩而萎缩,多宗PE收购案不得不暂停,等待风暴过去。将近有3000亿美元准备发行的新债券悬而未决,这些新债券都与今年创纪录的并购和杠杆收购有关。另外美欧投资等级和高收入债券的信用衍生指数的价格6月中旬以来几乎增加了两倍。联邦基金实际利率亦彰显市场上紧张的资金状况。危机下的中国美国次贷风波已经扩展为全球共振的金融风暴。虽经各国的一系列干预措施如央行联手注资、美联储降低再贴现利率等,缓解了危势,但其冲击波仍在继续蔓延。国内舆论自2008年8月以来已对此国际金融事件给予较高关注,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报相继披露所持次贷债券数额的新闻发生,更是中国在危机中难以完全涉身事外的证明。因此,不能把中国金融市场的调整与全球市场调整隔离开,更不能低估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尤其要警觉:次贷危机可能会迅速通过实体经济渠道传导到中国,对中国经济形成超出预期的冲击。它对中国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资产缩水。对此,政府要从大局出发,对于是否参与美救市的两难选择,可建议美国在中国内地或者中国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把它们自中国央行换美元到本国救市。当前应采取多赢方案:中国不因美元可能的长期趋弱风险而受损,而美国也能获得新的流动性支持。这样既有利于中国本土债券市场的发展,中国与美谈判时又能掌握更多主动权。其二,防止美在华金融机构发生连锁反应。反对国内银行贱卖论。 其三,对出口的影响。目前GDP依然是迅速回落的走势,需要出台实质性的扩大内需的政策。而当前在这个方面,中国政府依然有较为充足的政策资源可以动用,要把重点放在政策的落实上。目前,资产价格泡沫畸高、资本管制将去未去的中国,可以以宏观视角细察此次全球性次贷风暴积聚、爆发、扩散之路径,总结一些经验教训并以之为鉴。现实表明,金融自由化在本质上应当是金融体制的进步,其中包括风险防范体制的不断完善。监管层、金融机构、房地产业等领域的“有力者”,均应当加倍警惕资产泡沫,不应该重蹈美国的覆辙。2.美国进入了新镀金时代我小时候生活在纽约长岛,可以看到“镀金时代”留下来的大型别墅,在那个时代里,超级巨富可以负担得起与欧洲皇宫媲美的豪华住所,让众多的仆役组成的大军为自己服务。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现在,这样的宫殿又重现了。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新镀金时代”。——保罗·克鲁格曼各阶层收入的不平衡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系的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他也是《纽约时报》等媒体的专栏作家,是位以敢言著称的学者。他于2002年前后就发表警惕“新镀金时代”的言论。他在专栏中说:“我小时候生活在纽约长岛,可以看到‘镀金时代’留下来的大型别墅,在那个时代里,超级巨富可以负担得起与欧洲皇宫媲美的豪华住所,让众多的仆役组成的大军为自己服务。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现在,这样的宫殿又重现了。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新镀金时代’。”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对19世纪末期经济高速发展的那段时期充满怀念是美国现代右派的突出特点之一。当时税收政策优惠,行业规范缺失,只有宗教性质的慈善活动,没有政府推动的社会福利计划。从米尔顿·弗里德曼到罗弗·诺奎斯特为代表的保守派,都把那个事实上的“镀金时代”描绘成“黄金时代”。他们认为,强调那个时代的不公正和社会严重两极分化,完全是在误导民众,因为那是左派对历史正主义理解,是在误导民众。克鲁格曼说,至少在一个方面,当年的情形又重现了——那就是各阶层收入的不平衡。自从右派保守党开始掌权,人们的收入差距就开始加大,现在美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回到当初“镀金时代”的水平。约翰·洛克菲勒是“镀金时代”最富有的美国人。1895年他被迫交纳所得税,申报收入为125万美元。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美国人均收入的7000倍!可是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单纯以数字计算)洛克菲勒作为首富显得有些寒酸。去年,投资人杂志《Alpha》报道,对冲基金经理詹姆斯·西蒙斯的收入达到17亿美元,是美国人均收入的38000倍还多。另外,还有两位基金经理的年收入也超过了10亿美元。2006年,美国前25位基金经理的总收入达到了140亿美元。贫富差距增大收入不平衡,体现在对冲基金经理成为亿万富豪。所有关于收入集中度的评估指标都显示,美国收入的不平等已经回到1920年之前的水平。在过去30年间,美国普通人的工资只增长了10%左右,而美国前100个大公司CEO的退休补偿费,却从30年前的130万美元(普通员工年薪的29倍)增长到了3750万美元(普通员工年薪的1000倍)! 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了中产阶级的萎缩。现在美国最富有的13000个家庭的收入,相当于2000万较贫穷家庭的总收入。因此,说美国进入了“新镀金时代”并不是胡乱下的定论。目前,新镀金时代还很特殊,因为它还没有让人们感觉到它像旧镀金时代那样两极分化和不公正,那是因为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收入的不平衡性。累进所得税对富人所征税率要远远高于中产阶级,遗产税则限制了巨额财富的继承。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也为那些不幸的人提供了基本保障安全网。但是,在过去30年里,美国政府的政策不是这样的,它总是在向富人倾斜。首先,税收政策没有取得好的进展。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自1970年以来,针对0.01%最富有的美国人的平均税率降低一半,针对中产阶级的税率则上升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股息红利和资本收益等非劳动所得的税率,已经低于中产家庭劳动所得收入税率。对美国一部分比较富裕的人来说,经济繁荣加上大把地赚钱,这不仅仅是个“新镀金时代”,而是货真价实的“黄金时代”。至于这种繁荣是否像当年的“镀金时代”那样暗藏危机,是否会像“镀金时代”一样以大萧条和战争终结,那就另当别论了。至少最近几年,各个行业的大公司频繁出丑闻,足可以引起世人的注意。3.美国的“镀金时代”美国人把自己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20年代这段时间称为镀金时代。镀金时代其实就是美国建设铁路的高峰期,与现在的中国大地很相像。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特点如果一个国家尊重并重视教育,其劳动力专业化素质就会高一些。美国在工业化启动时期劳动力和资金都相当短缺,因此,美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引进人才、发明劳动节约型技术、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利用了其后发优势,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发展进出口贸易。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充分利用了其后发优势,直接引进和利用英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和人才等。美国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手段中大量吸引外资。1843年至1914年,美国吸引外资稳步增加,1914年吸引的外资额相当于1843年的33倍。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美国几乎掌握了世界贸易的1/3。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现象明显。虽然存在一些制造业的区域转移,但美国制造业存在一个明显特点:全美国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在以芝加哥为西端、以华盛顿到波士顿为东线的区域内。城市化与工业化共同推进。1790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而且没有一个城市超过5万人。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前,城市人口每10年增长的幅度都不大。但从那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了。从1840~1850年,城市人口数量几乎翻了一番,1850~1860年又翻了一番。到1920年,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国外移民多,跨区贸易发达,国内市场大。移民和人口的增加为美国国内市场的扩大做出了重要贡献。潜伏的危机镀金时代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和追求财富的本能的结合。这一惊人发展的背后,资本的力量肆无忌惮地掠夺着自然资源,无所顾忌地消耗着水、森林和土地。依靠这些资源的消耗而形成的诸多工商界“强盗大王”,垄断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比如 石油、煤炭、钢铁、电信和铁路等行业。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里,伴随着财富而来的还有剥削、苦难、不公、失业、贫困、肮脏不堪的城市贫民窟和动荡的社会。据一项统计结果表明,占全美人口1%的人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财富,12%的人拥有全国90%的财富。在“契约自由”的旗号下,工人起码的工作安全得不到保障。在当时的工业化国家中,美国工业中的公害以及工伤率均高居榜首。即便如此危险,劳工们还是愿意去做,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事实上,这段“镀金时代”也是美国社会巨大的转型期,它所遇到的问题有很多,而且几乎都是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如劳资关系紧张、分配不均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缺位问题,制造业迅猛发展、结构扭曲问题,央行对金融机构监管空白问题,经济学家不主张政府干预、政府不懂宏观经济调控的问题等等。正是这些问题成为潜伏的危机,一直到1929年危机大爆发时才显现出来。4.预言与金融危机的序幕与其说罗杰斯是一个投资大师,不如说他是一个“演说家”,更或者说是一个“预言家”。他从早期开始就开始四处发表言论,他对于金融及经济各市场的一些“个人看法”,被人们认为是直接导致金融大波动的主因。那么,罗杰斯的聒噪与表演真的与金融风暴有关吗?罗大师的“预言”早在2007年的2月左右,罗杰斯就大胆的对美国的金融进行了“大预言”,他认为美国在短期将会陷入经济衰退。对此,华尔街却表现得很不屑,对之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所有美国的经济数据均没有显示有“经济衰退”的迹象;美联储更是直接对此言论加以驳斥,否认美国会陷入经济衰退。而事实又一次让罗杰斯“言中”,时隔仅十个月,整个华尔街陷入对美国面临经济衰退的深深忧虑中。其时,美国已陷入经济衰退有6个月之久。华尔街也开始对罗杰斯的“衰退”预言另眼相看。而中国人也不得不对这个前量子基金合伙人——吉姆·罗杰斯细细思量。因为这位曾三次穿越中国,对中国情有独钟的投资“大师”也曾屡屡放言中国股市,且每次的预言都“不幸言中”。美国的金融风暴引发的世界金融大波动,中国能否独善其身?罗杰斯对中国的预言又是否会再次成为现实?这些都不得不让人想起2007年,罗杰斯“大师”对中国的三则预言。2007年1月24日,罗杰斯在中国接受央视经济节目访谈时发表了自己对当前中国股市的看法,他认为:A股市场存在初期潜在泡沫。要知道,当时的中国股市上证指数曾一度触及2994.28点短期高位。这位大师“大悲观”的预言随着荧屏流传出去。很多人都传言“罗杰斯看空A股市场”。随后的八个交易日里上证指数连续走低,曾一度跌至短期低点2541.50点。人们不得不为罗杰斯而叹服。当记者问及他是如何下断论时,罗杰斯坦言说他前往一家证券公司时发现,很多人挤成一堆忙着开户。当时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天有五万个新增股票账户,他说:“我想这不是一个人们采取成熟行动的表现,这实际上是市场在泡沫阶段过程中人们普遍的行为反映。我看到过很多危险的迹象,这就是其中之一。一个成熟的市场不应该是这样的!”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是罗杰斯言中了中国股市,还是中国股市因罗杰斯的预言而动荡了?2007北京理财博览会时,罗杰斯应邀达京参加。这一次他再次重述了自己的“泡沫” 观点,并一再提醒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2007年9月20日,上证指数报收5470.08点,仍处于高位,而当天,罗杰斯却仍然坚持自己的说法——中国股市存在初期潜在泡沫。此外,罗杰斯还直言说中国不少上市公司存在虚报利润和财务造假现象。比如做鞋的将钱拿到股市上去赚了钱,却对投资者说这钱是卖鞋赚的。实际上,他们做鞋根本卖不出这么多钱来,这些收益并不是长期稳定的收益。在财务报表上造假,美国有一种说法叫“金融工程”,现在不少中国的上市公司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就在发言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也就是10月16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具的2006年年报审计业务的分析报告结果又令所有人都吃了一惊,通过提出审计调整建议,近半数上市公司利润被调减,共调整利润总额四百六十多亿元。被调减利润的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七左右。中国又陷入了沉思……报告发布当天中国就迎来了年内制高点——6124.04点,随即便开始掉头直下,开始了新一轮“挤泡沫”的持续暴跌。而罗杰斯却对媒体表示A股下跌四成更利于其健康稳定地持续牛市。2008年1月中旬,在A股市场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暴跌之前,罗杰斯又表示A股市场还会持续下跌“挤泡沫”,他认为A股下跌四成更利于牛市持续稳定发展,是因为其忽高忽低的波浪形持续上升要比一个暴涨暴跌的市场来得更健康、更长久些。随后的半个月,上证指数在纽约和欧洲市场“恐慌性”狂挫的推波助澜下出现不同程度的深度下探,甚至一度失守年线,创出新低4195.75点。但罗杰斯却十分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在他看来,即便股市出现泡沫,甚至泡沫破灭也不会影响中国未来20年经济的发展。“序幕”已经上演我们更愿意把罗杰斯的预言看作是一个“大阴谋”。回顾1998年所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整个东南亚地区在风暴狂袭下无一幸免。暂且不去深究其历史成因,首先细分一下罗杰斯、索罗斯等人在那场危机当中所扮演的是何等的角色,他们又何以借那场风暴收获了“投资大师”的美誉。由泰国为始发点引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由于泰铢估值过高而使泰国股市出现泡沫,罗杰斯等人也正是借助泡沫之力从中谋取了巨大的利益。不妨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吸金步骤:第一步,他们通过种种手段唱空泰铢并进行投机,这样由于泰铢本身存在的泡沫以及市场当中已存在的非理性情绪相互激发,就最终引发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货币贬值和股市暴跌。泡沫就挤掉了。然而,更厉害的还在后面。紧接着第二步,代表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东南亚的货币奄奄一息、股市萎缩、资产大幅贬值之时出面了,他们开始用“条件”作为交换来对其进行救助,条件就是要金融风暴发生的国家全面开放了资本市场,这样欧美国家的资本就能够长驱直入,大肆收购那些已经贬了值的股票和资产。东南亚国家迫于形势只能应允。而当这些国家的经济重新进入正轨的时候,罗杰斯、索罗斯之流的金融大鳄们所购买的廉价资产就能够赚个满盘。这就是世界金融史上臭名昭著的“剪羊毛”的手法,并且屡试不鲜。而罗杰斯在中国的种种举动,他大肆发放自己的预言,更或是“流言”,让人不得不怀疑罗杰斯又想借“剪羊毛”手法来中国吸金。第一步就是利用“预言”大肆唱空股票的价值,然后在股票价值下跌之时乘机买入。当然,“剪羊毛”的使用需要一系列条件的配合和手法的运用,他借助种种时势,并依靠预言自我实现的力量充当了一把先知。接着才能顺利的进行第二步。A股的泡沫论出台、罗杰斯表演,以及随后的大盘震荡,这些都已完全具备了操作“剪羊毛”的金融危机的雏形。由此看来友邦的大师们已经开始排练,为以后的正剧拉开了序幕,待他们的大时机成熟就让中国也经历一场“剪羊毛”的大戏。而中国也将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流言的冲击下,中国人应决心与之应战,坚决不能让东南亚的历史重新上演。 5.金融危机对汽车行业的影响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持续的时间的不断延长,尤其是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等巨头相继破产或面临收购,人们已经认为全球性经济危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烟消云散。由于其车企资金链与金融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融机构出现问题,车企融资也将面临困难。福特汽车已经缩减了购车贷款,丰田汽车下调了全球销售目标。车企的发展道路正在发生变化。全球汽车产业将发大的变化有关负责人表示:“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后,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汽车行业,历来都是如此。”由美国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如海啸般在全球蔓延,作为资金、技术、人力高度密集的汽车产业深受影响,全球展开的救市活动已经成为每个国家汽车产业界的议题。为此,据有关金融危机对各国汽车行业影响的报道,全球的汽车产业是一片哀鸣包括北美、欧洲、日本等在内的全球汽车制造业,纷纷传出裁员、减产的坏消息。此外,全球的汽车消费也正在遭遇历史上最强的衰退威胁,除了中国等亚太少数地区保持了相对增长的趋势外,其他国家的汽车行业大多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北美、日本、欧洲大多消费主力国家或地区汽车消费都出现了负增长。为此,有关汽车销量的报告估计:2008年全球汽车的销量为5810万辆,下滑0.3。在这之前,2008年年初的预计为同比上升3.5。由于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将是全世界汽车销量首次出现下降。全球的汽车产业正在遭受史上最强的挑战,传统的全球汽车“6+3”(“6”指世界排名靠前的6大家: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丰田、雷诺;“3”指3小:PSA、本田、宝马。)巨头形势岌岌可危,所以,根据此预测:在未来,全球汽车产业必将会经历一场大的洗牌。1.豪华车面临最大的生存压力。随着这次金融危机越演越烈,金融危机也正在转化为经济危机,全球各大汽车主要销售市场因此萎靡不振,其情况十分严峻。德国的大众汽车宣布,该公司的有些汽车生产工厂,将面临至少削减全年剩余计划产量10%的窘境。此外,英国的宾利、路虎也宣布实行一周四天工作制。捷豹汽车公司也宣布减产。全球金融海啸带来的全球汽车消费进入相对衰退期之后,豪华车将面临有史以来以来最大的生存压力。此外,由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影响,在北美、欧洲这些豪华车消费主力地区,中产阶层的资产大幅缩水,汽车消费能力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高档豪华车品牌的消费更是如此。中国也是如此。所以,以此推测:在未来除了奔驰、宝马、奥迪这类豪华车企之外,还有诸如迈巴赫、路虎等个性化的豪华车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困境。2.全球汽车消费进入相对衰退期。据有关报道: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即为北美车市正饱经沧桑。美国的汽车销量降至17年来的最低水平。北美三大汽车巨头2008年9月份美国市场的同比下滑幅度首当其冲地经受了最大冲击,福特、克莱斯勒、通用汽车的2008年9月份销量同比都出现了负增长。在欧洲市场上,德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的汽车销售量也下降到极点。而日本市场的新车消费更是危机四伏,销售量下降至1978年以来的最低。此外,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市场同样出现了同比或环比的下滑。对此,有关分析师认为:“ 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将对汽车消费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并且,之前全球汽车价格上涨已经酝酿了危机的可能性。”有关专家同时也指出:一旦这场危机持续时间长,或者出现较大规模的经济大萧条,那么,在未来汽车消费必定要萧条。3.克莱斯勒宣告破产2010年7月2日,摩尔多瓦共和国(东欧发展中国家之一)“汽车大王”格尔德·波恩宣布:旗下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破产!这将意味着,这家在摩尔多瓦总共才经营了16年的汽车公司,永远退出了商业历史的舞台。4.中国汽车产业将成为全球焦点。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汽车产业危机之后,全球汽车的焦点将日益集中在中国身上。“谁在未来三年中国市场获得稳定增长空间,将成为决定其世界汽车地位的关键。”一位汽车评论人士如此评价。据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在汽车行业,中国市场的表现异于欧美市场的全体下滑,也显示了中国汽车市场巨大的内需动力。金融风暴以来,全球汽车产业也开始渐渐地关注中国汽车资本在全球的影响力。此外,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使得国际眼光日益渴求中国资本的进入。对此,国际咨询机构还曾经呼吁中国的汽车产业:“抄底北美汽车产业!”5.汽车“海归”将掀起回国潮。自金融风暴袭击全球以来,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汽车在内的多家海外汽车巨头加快裁员减产步伐。此外,欧洲菲亚特和日本福特等汽车巨头也加入了裁员、停产大军。与此同时,瑞典沃尔沃集团卡车公司开始实施紧缩开支的计划。此外,一向有免疫力的丰田汽车甚至冻结了新人录用计划,且将日本国内工厂员工裁减近两成以上。这些举措,将会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发展的诸多机遇。随着全球汽车制造产业链向东南亚国家的转移,以及传统汽车巨头本身科研方面的预算减少,全球汽车产业的高端技术人才的转移势不可挡,中国将必然地成为全球汽车高端人才的会集地之一。同时,在北美汽车濒临破产之时,这无疑将让很多优秀的汽车人才失业。因此,中国的汽车企业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招揽全球汽车高端人才。可以预见到的是:汽车产业必然会像IT产业一样,所以,有关人士分析: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汽车行业必定将会掀起一股汽车“海归”的回国高潮。6.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对全球金融和经济的打击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以前和未来的金融和经济而言,它是一个标志性和分水岭事件。金融风暴中的“经济大船”一轮如火如荼的金融风暴正在席卷全球,有人说这场金融危机是世界超级金融寡头策划的,因此世界各国的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以及芸芸众生无不被牵扯到货币发行掌握者制造的这场利益修剪行为中。具体的,这次金融危机会对全球经济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它终结了过去几十年金融领域最具“创新”,最时髦的经营模式,许多相关和分枝领域,如衍生证券、对冲击基金、价值定位、会计准则等都将面临重大或彻底变化。整个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监管体系也将面临重新洗牌和规划。其次,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元是国际金融、贸易等领域惟一畅通无阻的硬通货,也是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货币。这次危机标志着惟美元金融体系、经济体系的根本结束。然而,随着这个时代的结束,世界货币体系已经进入动荡、混乱和不确定的新时代。新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新的体系出来之前,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都将会处于一个动荡期。 的确,在这场海啸般的风暴中,普通民众和小的经济体将不知所措,不能够有大的作为。在寡头们资本全球一体化的忽悠声中,出现这种财富生产消费的不平衡危机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偶然;然而,金融寡头为了对人类财富,以及财富生产的货币化价值控制、货币发行权的控制、财富制造体系以及劳动创造体系的控制,而进行的动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对抗进行的财富分配掌管游戏,必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有金融专家指出,如果,美国管理当局足够明智,能够认识到,导致历次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是,人类尚未掌握金融的系统规律,那么严重过失,脱离实际的金融教育、金融知识也将面临全面改写。危机中的“多米诺效应”可能会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多米诺骨牌其实是起源于中国的,据《正字通》记载,公元1120年,民间出现了骨牌的游戏,又称“牙牌”或“牌九”。有一位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觉得这个游戏挺好玩,于是便将这种骨牌带回了米兰,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他的女儿小多米诺。多米诺想出了很多玩法,并用它来锻炼男友的意志和耐力。很快,骨牌传播到了整个欧洲,成了一项非奥运项目中,知名度最高、参加人数最多、扩展地域最广的体育运动。而人们为了感谢多米诺为大家带来这么好的游戏,于是就将这种骨牌游戏称为“多米诺骨牌”。“多米诺骨牌”还有一种物理道理:当骨牌竖着时,重心比较高,但是在倒下时重心便会跟着下降,并且在倒下的过程中,将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它倒在第二张牌上,这个动能就转移到第二张牌上,第二张牌将第一张牌转移来的动能和自己倒下过程中由本身具有的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之和,再传到第三张牌上……所以,不管哪一张牌在倒下时所具备的动能都大于前一块牌,因此它们的速度一个比一个快,也就是说,它们依次推倒的能量会一个比一个大。后来“多米诺”竟然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术语。不管是在政治、军事还是在商业领域中,只要出现了一倒百倒的连锁反应,人们就会将它称之为“多米诺效应”或“多米诺现象”。由美国引发的次贷风波正在从第一阶段——问题凸现的危机爆发期向第二阶段——多米诺骨牌效应带来的危机传染阶段转型。但是,这离进入第三阶段——市场的平稳和修复阶段还有着遥远的距离。全球共同救市就是想缩短第二阶段的时间,至少不希望“多米诺效应”无休止的延续下去。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从欧洲到中东,到亚洲,骨牌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倒下,即便还没倒下也正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丝毫不能让人有半点的松懈!具体来讲,在第一阶段的危机爆发当中便直接拖累了整个美国的经济,同时也失去了火车头牵引的世界经济,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包括原油、铁矿石在内的工业大宗商品需求的急速下降,这就造成了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严重下挫,“石油美元”资产瞬间缩水,从而使得俄罗斯、中东产油国和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收入大幅度减少,拖累了这些国家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股市也跟着应声而落。但是,对于这些国家而言,他们根本料想不到金融海啸会以这种速度肆虐侵袭他们,在没有充分防备的状态中被多米诺骨牌击倒。在目前的第二阶段,我们看到其中大部分国家过去长期以来都在积极地引进外资,但是,今天随着大宗商品市场日趋低迷,外资开始大规模撤离,而且也引起了当事国大众的“羊群效应”,直接导致了本国货币大幅贬值的危机状态。而1998~1999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和1999~2000年的巴西金融危机所发生的状况也是属于这类性质。另一方面,亚洲大多的商品出口国家,由于国际市场支付能力的急剧下降,外汇资产的积累迅速减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也同样出现严重恶化。尤其是金融开放度大、资本流入显著的国家。如:韩国,因国际市场流动性的萎缩,直接导致大量在韩的国际金融机构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缩小它们在海外的业务,由此形成了大批量的集中性资本流出。而韩国政府单方面又无力抵挡由此造成的韩元泛滥状况,于是在客观上导致了韩元大幅度贬值的 “惨状”。中国虽然没有开放自由兑换,大量的资本和游资离场都需要时间和成本。但是,这并不能排除因加工贸易所提供的“便捷性”同样可能造成外资大逃亡的因素。目前,中国政府已经高度警惕这种现象的发生以及由此对我国股市和楼市的冲击,所以,在人民币汇率上采取适当的“向上”诱导,对抑制资本流出将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印度也取消了外资进入本地股市的限额,以挽留纷纷套现流出的外资。虽然这些措施在当下多米诺效应日趋强势的状态下效果会显得十分有限,但可以看出这些国家都不希望通过自己的贸易或服务所创造的美元资产被白白卷走。然而,让人感到惊喜的是,有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亚洲已经开始积极合作并呼吁“亚洲共同基金”。这充分显示出亚洲想要通过努力来弥补各国固有的“金融脆弱性”。这次“基金”组建的目的显然是为了防御在次贷风波的第二阶段中“商品美元”大规模流出中所造成的对本国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冲击。当然,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次贷风波开始转入第三阶段——平稳和恢复期,亚洲共同基金就会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因为东亚各国都是以制造和贸易治国,由此积累了大量的外汇资产,如何进行多元化的分散投资以保持外汇财富的价值也是亚洲各国共同的愿望。所以,到那时,不管是通过新兴构建的亚洲美元的离岸市场去间接投资美国优质资产,还是以“共同基金”身份直接投资美元资产,都比一个国家单方面“淘金”要安全得多,也要强得多。因为,现在根本无法辨认出可以抄底的资产,而目前任何我们所不熟悉的海外金融机构都有可能让你成为多米诺骨牌下一个撞击的对象!第二章繁荣下酝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突然来袭的经济危机,一般会很快席卷整个世界。刚开始的时候是次贷危机,然后扩大为金融危机。很多时候,经济的繁荣现象只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实际上经济危机并没有远去,相反,一场新的危机正在这些表面的繁荣下酝酿着:全球市场的无序与失控,资本人的不受约束和制约,触目惊心的经济数字,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生产过剩,通货紧缩的步步逼近……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的经济危机,它的后续影响又有哪些呢?1.在表面的繁荣下酝酿的危机20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风暴曾经将整个世界的经济搅得鸡犬不宁,而美国经济在网络经济的带动下,创造了一个现代神话,使全球紧张的经济局势得到了暂时的缓解。但好景不长,2000年随着网络股的全面崩盘,美国经济的繁荣戛然而止。经过短暂的繁荣后,世界再次陷入危机的泥潭,经济学家分析这是一个必然。因为在繁荣背后酝酿的危机迟早会爆发,之后又一轮的繁荣与危机的交替验证了经济学家的言论。经济复苏背后的危机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看坏的时候,世界经济竟然再一次奇迹般的复苏了。世界经济没有像很多学者预料的那样持续走坏,反而出现了好转,尤其是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了5%左右,是近30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深感疑惑的人们都在研究这其中的原因。其中主要的推动力就是美国实行的一系列的宽松货币政策,短期利率创下了历史新低,美国人拼命借贷消费,穷人也可以过富人的生活了。上世纪90年 代末股价显著暴涨使美国家庭的股票在4年间不费吹灰之力增加了7万亿美元;之后,虽然股价暴跌,但房价却一直在增长,总额增加5万多亿美元,这让很多美国人感觉自己变成了富翁,更敢于花钱,美国经济欣欣向荣。近些年,中国、日本大量购买美国国债,而且又以很低廉的出口价格让美国国内物价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中国占世界实际产出增长的三分之一,国外对中国经济的评论是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此外,战争也是推动美国经济快速复苏和发展不可忽视的动力。简单来说,在战争因素、宽松货币政策、房地产因素与石油因素以及东南亚国家购买美国国债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在美国网络泡沫破灭后又一次神奇地走出了危机,出现了令人欣慰的繁荣。但这样的繁荣复苏在一些经济学家的眼里仍是脆弱甚至是不可信的,甚至有人指出这是虚假的繁荣。事实上,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性的危机依然潜伏在人们身边,一场新的危机正在这种繁荣背后酝酿着,世界经济也将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全球市场的无序与失控、资本人的不受约束,两极分化的加剧,生产过剩现象严重,通货紧缩越来越近等。警惕繁荣背后的危机通过对世界历次经济危机前后形势的分析不难发现,经济危机发生前的一些典型征兆可以提醒人们经济危机的到来。经济危机前的东南亚各国,泰国、韩国和菲律宾的国民经济在1997年以前,已经连续15年保持了6%~8%的增长,其中1990年~1995年期间,泰国的GDP平均增长率高达9.04%。日本在经历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经济结束了长达十年的高速增长,转为低速增长。即便如此,在90年代发生危机前的15年间,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仍保持在4%左右。其中,1987年~1990年日本GDP实际增长率分别高达4.9%、6.0%、4.5%和5.1%,远远超过预期,这些情况在其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在墨西哥,80年代末至1994年危机前,由于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墨西哥同样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经济繁荣,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胀率稳步下降、财政赤字消失等。但是,仔细研究这些国家的情况就能看出,正是在这些国家持续繁荣的吸引下,才使得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不断累积,并且被表面上的经济持续繁荣所掩盖。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一些相应得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金,但是外部资金是一把双刃剑。在外部资金为一国经济发展融资、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让这些国家受到反向资本流动的影响,尤其是在外部资金以流动性极强的短期债务和热钱为主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经济危机到来之前,泰国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宏伟目标而用很快的速度实施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鼓励低成本从国外借入美元,导致资金大量流入。1991年~到1996年,亚洲泰国等资本输入国的资本平均流入量是390亿美元,而1996年更是达到了770亿美元,1997年上半年尚有310亿美元的流入量,而到了该年份的下半年,其资本的流出量竟达到了540亿美元。持续的繁荣并不会一直存在,当各种问题挤压到崩溃时,事情就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繁荣背后的危机就会显露出来。面对繁荣,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一个国家都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做理性的投资和明智的选择,时刻为繁荣过后出现的危机做好准备。2.经济危机的特征 通过对世界上几次影响比较深远的经济危机分析研究,不难看出危机出现之前都会有一个繁荣的假象迷惑人们。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就会产生一些特殊的现象,这也是经济危机的特征之一。经济危机的特征不仅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世界经济模式也有一定的影响。经济危机的周期交替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是资本主义无法消除的,同时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周期性,即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经济危机往往爆发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此时,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也会达到最尖锐的程度。危机首先会出现在商品流通的某一个环节,然后会迅速波及到各个部门,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出现混乱情况。危机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在危机之后就是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下降也不会再继续,失业人数也不会再有所增加,但是生产过剩的商品还是不能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还是很低下,社会经济就会处于停滞状态。在萧条之后会出现复苏阶段,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逐渐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在此期间,价格开始上升,资本家的利润也会有所回升,从而刺激资本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逐渐加快,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在经济的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会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这种繁荣之时暂时的,繁荣背后会包含新的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的升级,资本主义经济会进入下一个周期,危机必将再一次爆发。虽然现在的经济形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这四个阶段仍然是经济周期交替的基础。二战前后,经济周期四个阶段出现的特征是有所不同的。二战前,在危机阶段,会出现通货紧缩、物价暴跌的现象;萧条阶段,物价会在低水平上徘徊;复苏阶段,物价回升;高涨阶段,物价迅速回升。当下一轮危机再次爆发时,物价再次大幅下降,出现循环和波动。支配这种起伏波动的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周期变化和货币供应量的周期变化,而这是在国家干预较少的条件下自发运行的。但到二战以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危机阶段,物价不但不会下跌,反而会持续上涨。美国,从二战到20世纪80年代初,总共爆发了7次经济危机,只是在前两次危机期间,物价有轻微下降,在后来的5次危机期间物价都是上涨的趋势。1948年~1949年的危机期间,消费物价下降了3.1%;1953年~1954年危机期间,消费物价下降了0.75%;从1957年~1958年的危机开始,在危机期间,消费物价都在上涨,而且上涨幅度有增大的趋势。1957年~1958年危机期间,物价上涨了4.2%;1960年~1961年危机期间,上涨了4.7%;1969年~1970年危机期间,上涨了6.18%;1973年~1975年的危机中上涨了14.5%;1980年~1982年危机期间,1980年上涨了13.5%,1981年上涨了10.7%。物价上涨是近期危机期间一个显著的特点,国家垄断,私人垄断,战后各种阻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下降的其他因素,都是引起危机期间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经济危机下的有趣现象经济衰退,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多影响,人们的消费结构有所改变,很多低廉消费在此期间出现。遭遇经济危机的人会节省大宗消费的开支,而为了缓解内心的压力,一些闲钱小钱还是舍得花的。比如,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出现了“口红效应”。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口红效应” 经济理论,在美国,每当遇到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美国,口红在人们眼里是一种廉价的非必要消费物品,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定的安慰作用。由于经济衰退,一些人的收入会相应降低,这样,人们就很难有大笔钱去买一些比较大而昂贵的物品,比如车子、房子等,如此一来人们手中就会剩余一部分小闲钱,从而有能力和兴趣去购买像口红这样的廉价消费品。经济危机之下,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和消费行为等都会发生变化,很多消费者在经历过经济危机之后都变成了砍价高手。好莱坞的诞生与发展壮大也是基于经济危机的出现,人们的钱不足以支付大项消遣娱乐活动,如出国旅游,外出度假等,但看一场电影还是能消费得起的。当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死气沉沉,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热闹的歌舞片纷纷诞生,给民众的生活带了欢乐和希望,也让秀兰••邓波儿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人们选择了在廉价的电影院中度过这个让人喘息困难的经济时期,精明的商人就是看到了大部分人的心理并抓住机会,在经济萧条低迷之时仍然赚了个盆钵满盈。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让很多人毛骨悚然,但正是这次金融危机给“口红”带来了市场。口红、面膜的销量处于上升趋势,美容按摩等消费也很受大众欢迎,与奢侈品低迷的销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球几家化妆品巨头的销售额都证明了这一点,法国欧莱雅公司200年上半年销售额的增长幅度是5.3%,德国拜尔斯多尔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资生堂公司等也都纷纷显现出了“口红现象”。经济萧条时期,很多人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因此,日常开支首先会被削减的就是大宗商品的消费,从而刺激廉价商品的消费上升。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以及企业的决策者都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对自己的政策和经营战略进行适度调整,以最大限度降低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3.何种原因引发经济危机2008年,由于美国美元的过度发行,导致次贷失控,全球证券融资过度,国际资本转移失调,价值链条脱节等,这一系列问题使经济危机明显加剧,这种全球性的影响,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逃出危机的阴霾。同时,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收尾使技术红利出现衰减,人口素质的提高使劳动力的价值随之大幅增长,能源和原料的相对缩减等也是此次危机背后隐藏的重要因素。看似繁荣的经济在这些因素的潜在威胁下爆发也是一种必然。经济危机存在是必然经济危机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必然会发生的现象,它只是整个经济周期的一部分,确切来说是一个低谷。人们尝试了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避免瘟神一样的经济危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它的主张是抛弃产生经济危机的经济体系主体,即用计划经济体系代替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因为,在计划经济中不存在经济周期。凯恩斯主张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主要是运用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他没有极端地抛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结果延缓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是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虽然能诱导投资,增加总需求,但这样的需求需要大量的钱作为支持,加大货币发行量是很常用的手段,但是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的顶峰后就会停止增长,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之后就是新自由主义,它解决了凯恩斯主义所造成的问题,但还是没有解决经济危机。最近爆发的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就体现出了新自由主义的局限性。现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又重新拾起了凯恩斯主义,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各国大规模救市,奥巴马刚一上任就用数千个亿来救市,中国拉动内需的政策实质上也是一种政府买单的救市行为。如果救市成功,很多国家可能就会再次遭遇“滞胀”,但这要比“衰退” 好很多。但这样做的风险是很大的,决定经济总量的人口、资源、技术水平等因素中,技术是最主要的,变量。每一次技术革命带来的结果就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经济总量带来一个黄金发展期,从而改变原来的经济周期,这是人们最想看到的结果。上一次的技术革命是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那次技术革命所开拓的发展空间使经济一直发展到现在才达到顶峰。人们期待下一次技术革命的到来,能源?生化技术?人们对此有种种猜测,但这个过程也许是漫长而艰难的。当今世界区域间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很不平衡的状态中,本来这说明的一个问题应该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但发达国家似乎喜欢控制和保持对自己有利的规则,而对初级资源的兴趣也远远大于培育新兴投资和消费市场的兴趣。再加上文明的差异、隔阂与冲突,人口与科技部能实现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也只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好的愿景。全世界人民都在追求和谐发展,各种提倡经济全球化的峰会也经常举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看起来也是全球化的,而且也有很多体现经济全球化的经济组织,人们是这些有利制度的创建者但也是破坏者,实行的都是对自己有利的。发达国家有着主宰世界经济的决定权,所谓的公平也只是表明上的说辞。在美好的经济发展远景下隐藏的是各个有权势国家的自私甚至是主宰,因此全世界人民创造一个近似理想的全球化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还远远不具备控制经济的能力,因此,经济危机会像冬天一样如期而至。经济危机正是资本主义体系下一个最明显的缺陷,是经济周期到一个阶段之后必然要经历的一个低谷时期。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但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对中国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是因为中国经济开放后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很大。经济危机原理决定人类经济活动的人口、资源、科技等要素,从长远来看,它们之间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变化,但在一段时间内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即在这段时间内,人口、资源、科技所决定的经济总量是有限的,而且这个总量迟早有一天会达到一个顶峰的状态。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来说,经济总量达到顶峰是一个最好的状态。但在当下工业社会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却是一件坏事。因为在这样的经济体系中,经济要想正常运转就需要交换,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产生的东西基本是可以分为资本品和消费品两种。消费品是人人都需要的,而资本品是用以扩大再生产的商品,如土地、厂房等,并不是人人都需要的,只有当投资者觉得有钱可赚,他们才会出钱购买这些商品。最理想的市场状态是,投资者一直觉得有钱赚而不断投资,消费者也信心爆棚,这样一来大家就都在赚钱,经济也在健康成长。但现实中这样的理想状态几乎无法达到,因为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生产不可能一直扩大。当经济总量达到顶峰时,对于投资者来说,成本即地租、原料、劳动力等会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低,所有行业基本上都是如此。长期这样下去,明智的投资者都会停止投资,甚至关闭工厂,拿着去钱炒楼、炒黄金等,投资者变成了投机者,吹涨经济危机到来之前的经济泡沫。因此,每次危机到来之前都会出现看上去空前的繁荣,其实这时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已经降到了最低,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经济泡沫终究会破灭。最后就要看有没有人肯拿钱出来投资了。如果没有,市场对于资本品要求就会急剧减少,从而造成一连串的经济危机连锁反应。1847年,资本主义体系第一次发生世界经济危机以来,到二战之前,平均每个10年就会爆发一次经济危机。即在当时,每隔十年,世界的人口、资源、科技水平所产生的经济总量就会达到一个顶峰。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经济总是在最繁荣的时候,急剧下降。待经济下降到谷底的时候,投资者就会再次获得利润,使经济开始上升,如此循环形成经济周期。 4.经济危机带来的好处有人曾经把金融危机比喻成腐烂之神,所到之处必遭其侵蚀。但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一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许会让人们对经济危机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在繁荣的背后会隐藏危机,同样在危机之中也会有积极的一面存在。人们迟早会走出危机,而之后就会有更繁荣更进步的东西在人们的意识中或现实生活中产生,经历过危机的国家、名族和个人似乎都会有更积极的思想去面对新的生活。危机并不只是腐烂之神金融危机确实像现实中的腐烂之神,哪里有危机哪里就有黑暗和倒霉。危机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公司裁员,工厂倒闭,高层减薪,民工失业等,使处在混沌中的人更加焦虑和抑郁。但经济危机并不像常人所想或看到的那样只是腐烂之神,它也有积极的一面。想想,当哺乳动物顽强地度过冰河期会出现怎样的繁荣。同样,人们从危机中走出来后会有更多的机遇。正如财富杂志上说的,很多企业都倒闭了,但细究其微观原因可以看出,不是因为管理模式的陈旧,大多是因为过多扩张而导致资金链条断裂或过于依赖出口。无论怎样,优胜劣汰是市场与大自然共有的铁律。只是在危机的刺激下,小的问题迅速恶化。而那些在危机中存活下来的企业靠的是自身的优势,并且会因此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和更强的风险意识,从而使它们拥有更强的抵御危机能力。那些优秀的企业在严冬过后复苏时,会迅速崛起,从而成为世界的主力军和行业中的领头羊。在危机中,大家都怕被裁员,但人们最应该做的是检讨一下自己被裁的原因,是什么原因让自己变成了企业的负担或累赘。能在这种教训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重新拾起学习的激情,为自己充足电,将来也许还会有更大的作为。在危机的阴霾中,很多人会抱怨自己的不幸,包括一些刚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大学生,自怨自艾生不逢时。其实,能在危机中历练恰恰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人类社会不存在乌托邦,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自我修正的历史。经济也是如此,经济危机也是也是一场必然的修正,而且每个人都会遇到一次彻底的修正,因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周期相对于人的生命周期来说是很短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一生会经历不止一次的修正。不久前,人类经历了一次局部的修正,那次是亚洲金融危机,威力远不及本世纪初这次风暴。但人们不得不承认,经历过那次金融风暴后,亚洲对此次风暴有了很强的抵抗力。虽然这次的损失也是很惨重的,但如果没有上一次的亚洲经济危机,真的很难想象,此次的经济危机会让亚洲各国沦落成什么样子。这个例子真实而让人震撼,这次全世界都看到了亚洲的坚强,尤其是中国。之前,原油价格的疯涨让每个人咋舌,原因就出在投机商人那里。他们靠金融衍生商品而拿到的大量金钱来操作市场,从中牟取暴利,但金融风暴同样给他们带来一个很惨痛的教训,资金链断裂的商人拿不到现金。因此,原物料价格一下子就降了下来,油荒粮荒这些最让政府头疼的事情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解决。这也算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次的金融风暴也酝酿了很久,人们的贪欲不断膨胀时,金融的黑洞也就不远了。这也是金融危机给人们带来的好处,除了那些贪得无厌的商人之外,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其中收到了很大的益处,包括一直处于尴尬境地的政府。经济危机对于房地产业、贸易企业等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很多工厂 纷纷倒闭,很多人失业,但对于轻工业、纺织业却是个很大的福音。普通老百姓、工薪阶层收入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而减少,自然是买不起车和房等大项,但小钱总会有的,而且放弃购买大项还能让生活压力减小点。家电、服装等小项消费会随之上升,自然会带动轻工业和纺织业的发展和复苏。一些女白领为了保住饭碗纷纷突击怀孕,“危机宝宝”的出生也会带动婴儿服装、玩具、生活用品等消费。尽管轻工业和纺织业会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受阻,但内销会稳步上升,此消彼长,轻工业、纺织业有可能因此而有进一步发展。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会在危机中大受打击,这些有幸大赚的企业也能给人带来一定的希望,只要有人在赚钱,市场就还会有复苏的那一天。萧条后的景气根据经济周期的循环规律,萧条之后肯定会带来经济的稳步回升,因此,人应该在危机中看到背后的繁荣。经济衰退之后,必然要靠一项新兴产业来带动经济的复苏,上次在萧条后崛起的是IT业,它的突飞猛进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而这次将要崛起的产业将是专家预测的绿色能源行业。面对石油以及各种矿源的枯竭和严重的温室效应,人类越来越需要依靠绿色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此次经济危机过后,各国必将投入大量资金拉动内需。发达国家的交通、医疗、教育等制度和建设已经基本趋于完善,最大的可能就是用大量资金去开发绿色能源。绿色能源一般包括,风能、地热、太阳能、海洋能量等,其中风能和太阳能的前景是最被专家们看好的。美国石油大亨皮叩斯靠石油赚了大钱,但现在他看中的是在美国有风走廊之称的德州地带开辟一个巨大的风能发电厂,并计划未来用风能取代美国的煤炭和天然气发电,再用天然气代替石油作为运输能源,如此一来,美国就会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而欧洲则准备发展太阳能和氢能,把这些能量像电能一样加以储存,轻而易举地解决各个行业对于能源的需求。此次金融风暴使世界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一定的变更,经济重心也将东移。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遇到金融风暴,奥巴马不一定能如此顺利当选。在危机爆发之前,俄罗斯出兵乔治亚,奥巴马与麦凯恩的民调基本处于一个持平的对峙状态。就在此时,经济危机给了奥巴马力挽狂澜的机遇,而结果就是金融危机促进美国的民主一下前进了几十年。在此之前,布什的单边主义让美国和全世界人民吃尽了苦头,而奥巴马的上任也许会大大缓解世界各阵营的对立使很多东方国家有了很大的发言权,尤其是发展潜力很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中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可谓出尽了风头,也获得了很多的政治好处。中国拥有2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而这些储备有一大部分是用于美国国债投资的。美国走出此次经济危机最好的方法不外乎举债来刺激消费,这就要促使美国发行更多的国债。如果此时,美国与中国闹僵,中国抛售美国国债,绝对能给美国一棒重击。而此时,欧洲很多过家也需要在中国的带领下走出阴霾,因此前一段时间,世界各发达国家一反常态对中国笑脸相迎,并簇拥中国为世界的领导者。但中国要“拯救”世界就要牺牲很多利益,中国在担当重任的时候不是看不到发达国家的险恶用心,因此,也采取了很谨慎的措施和政策。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掌握了很多制裁或打击敌人的筹码,这在以前是从未出现过的,也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把。无论经济危机给谁带来了好处,都是值得人们深思的,因为它同样在告诉人们,危机带来的是机遇,即使你现在还处在阴霾当中,只要你能看到好的一面,成功将会在严冬后如期而至。5.经济危机的后续影响 历次经济危机过后都会在很多方面给世界留下很多痕迹,分析金融危机的复苏之路和后续影响对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危机之后就是复苏,而且复苏与危机也是不能绝对分割的。在金融危机的后期,危机中有复苏,复苏中又存在危机。危机还是复苏,乍暖还寒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范围之内的经济危机,让世界主要的经济体一度出现了只跌不涨的迹象。不过从世界情况来看,此次经济危机的破坏性没有预期那么大,世界经济复苏的出现也比预期要好很多,这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现代经济的结果和体制环境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再就是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合作,尤其是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在危机中都有非常好的表现。从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到2008年9月国际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一直持续到现在,多种迹象表明,今后危机的负面影响将依然存在。此次危机期间,美国金融机构的潜在损失高达2.2万亿~2.6万亿元,而且仍有近三分之一的损失尚未暴露出来;全球金融机构在此次危机中的潜在损失高达3.6万亿元,并有50%的损失尚未暴露出来。有关研究人员估计,2010年,美国将有超过5000亿美元的商业地产贷款到期,倘若美国商业地产价格继续下滑,将会像先前的次贷危机一样牵连甚广,导致美国很多地方银行出现严重亏损甚至面临破产。2008年,圣诞节的前几天,肯尼亚大大小小的购物中心已经装扮得颇具几日气氛,与前年这个时候相比,人气确实增加了不少,收银台排着长龙,吃饭时间,餐厅的位子也总是所剩无几。这样的景象就摆在人们面前,人们禁不住感慨,肯尼亚的经济已经好转了。当地政府对经济的复苏充满了信心,媒体关于裁员、减薪等的负面报道也明显减少了,再加上购物中心的繁荣景象,经济危机真的已经过去了吗?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购物中心除了外国人之外,基本上都是当地的“白领”,而大部分的当地也只能光顾一些简陋的露天购物广场。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持续干旱,粮食连年歉收,饥荒日益严重,饥民人数相当于本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达到了380万左右。在内罗毕市中心不远处,有好几个人口密集的贫民窟,这里的人依然过着很艰苦的生活,毫无起色。经济危机对非洲的打击要晚于世界上的其他地区,而非洲也将成为从经济危机中恢复最慢的一个地区,而且复苏过程更为艰难。非洲目前的经济复苏还只是一小部分,在全面的复苏到来之前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人们不应该被某些繁荣的景象迷惑而放松前进的步伐。非洲的复苏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既有其特殊性又有一定的代表性,特殊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复苏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这次危机对全世界的打击都是非常无情的,各国无一幸免,也许已经有国家开始出现了复苏的现象,但看看肯尼亚的实情,其他国家的人们也应该看到自己国家局部复苏背后的落后和危机。或许春天已经到来,但天气的无常变换总会给人带来乍暖还寒的体验。在经济的复苏到来之时,也总会有很多潜在的危机还在时刻准备给热起来的经济降温。危机过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在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政府采取的举措不仅对中国经济形成了一种良好刺激,对国际社会也有稳定民心的作用。中国经济已经率先复苏,而且必将为世界经济只跌不升贡献新的力量。尽管,世界经济已经出现了众多复苏现象,但并没有真正进入复苏阶段。国际金融危机对金融领域的冲击已经基本结束,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可能进一步深化。作为1926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毋庸置疑将会对国际经济社会的当今或未来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主要会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加速消长,世界银行行长已经表示单极世界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力量的中 心。20国集团取代8国集团,标志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已经相对上升。20国集团领导人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中的份额至少增加百分之五,这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当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得到提升。其次,世界金融格局将出现重大调整,既然单极世界已经落幕,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力量的中心,美元作为惟一储备货币的地位将会衰退。美国再也不能靠美元主宰一切,欧元和中国的人民币将会成为候选的储备货币。当然这个进程还是会很漫长的,但是毕竟已经迈出了一步,那么首先成为结算货币,再逐步成为储备货币,这是需要人们关注的,还需要关注的就是20年前世界十大银行当中有九家是日本的银行,十年前世界十大金融机构当中有六家来自国外,而2008年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中国的金融机构进入世界银行十大银行的前列,前三名都是中国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的对外工作,也有了大幅度的跃升,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净额达到了559.1亿美元,首次突破50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111%。这个幅度是非常大的,根据有关方面的预计,中国对外投资额有望首次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总额。这必然会促进国际资本流动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总体来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金融格局将出现重大调整,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中国的地位将会逐步凸显。再次,这次经济危机为中国影响力的强化提供了一个契机。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中战略对话中曾经说过,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将塑造21世纪。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曾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强调,极少有全球性问题能由美国和中国共同担任,也极少能在美中不携手合作的情况下得到解决。从全球来看,中美两国的关系会影响到全世界,这一格局在逐步显现,而在亚洲,日本的地位将加速下级,中国将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其实逐步确立亚洲领导者这一地位的变化趋势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有所显现。这种关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起到了加速作用,而日本的有识之士也已经观察到这样的趋势。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日本文艺春秋上发表文章表示,在超级大国单边统计崩溃的过程中,日益崛起的当然是中国,日本迟早会成为依靠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贸易来维持生存。并积极鼓吹推动中日韩三国领衔建立东亚共同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避免日本地位和影响日本加速下滑。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多次提出25年后日本的GDP可能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这种变化不仅仅是金融危机的关系,还有深刻的文化积极背景。中国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加速崛起也会使中国成为众矢之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和责任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发展将会对我国经济带来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已经发生,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将使这种挑战具有新的内涵和意义。6.由繁荣下的危机反思经济模式社会各界对潜在的危机和风险认识不足,但世界经济史上的历次经济危机告诉人们,危机往往发生在繁荣鼎盛的时期,并瞬间对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的打击。此次经济危机,标志着一个旧经济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开始。痛定思痛,要反思本次经济危机的根源,研究今后的对策与出路,这才是许多国家都需要做的事。美国的反思这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着高增长、低膨胀的良性发展态势,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四年超过10%,经济体系也没有发生明显的通货膨胀。这样的繁荣,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大国复兴的兆头,但是繁荣不可能永远存在。 在美国,地产泡沫破灭之后,中产阶级财富缩水,导致消费急速下滑,最终引起世界范围内的连锁反应,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了。而对于中国,美国经济危机导致中国出口下降,同时,国内地产、股市泡沫破灭也引起财富缩水。这次经济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美国经济体系中的“一条华尔街、一个金融大师、一个最大的保险公司、两大监管机构、两大房地产公司、四大会计事务所、五大投行”都出现了诚信缺失、金融诈骗等问题,使得美国的实体经济衰退,出现了资金短缺、企业亏损、失业增加、收入下降、信心丧失等问题。同时,美国的经济衰退也引发了世界经济的衰退,发达国家普遍发生股价、房价、油价的上涨,其中实体经济衰退最严重的就是日本,其负增长已经达到了两位数。更严重的是,像冰岛这样的国家,其整个国家一度面临破产,危机使其负责超过整个国民收入。此次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学术上的纷争讨论,确实已经到了人们该反思的阶段。此次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美国应该对此有所反思。1.伊拉克战争此次战争使美国深陷财政赤字,克林顿政府之前积累的财政盈余随着战争的消耗淡然无存。罪恶的战争使伊拉克战争深受其害,也使美国财政负债累累,从而为这次危机埋下祸根。2.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对金融和财政监管的有意干预和不到位,使金融和经济失去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再次得到验证,这是一种不幸,更是一种制度和体制的缺陷。3.投机基金国际炒家在一度把石油炒到140美元以上后又回到35美元,形成巨大的离差率,这种风险度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投机基金、对冲基金的单边做空,使得美国雷曼兄弟等投行纷纷倒闭,引发金融危机。可以说,投机基金、对冲基金是引发经济危机的元凶之一。4.美国的国家战略美国的国家战略是导致此次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其中有一很重要的倾向就是美国人总是试图抑制别人,控制别人,而不太懂得中国人的和谐思想,讲究共存与双赢。并试图通过政治、外交、经济、金融等工具打击和控制能源优势国和资源优势国、制造国和发展中国家,但结果往往使自己损失惨重,这次危机算是对这样的国家战略的一个教训。美国有很多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但是却没有人能在事情发生之前明确预测到这次危机。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美国经济学家们研究问题很专业,很注重细节,深度很强,但广度和系统性、宏观性却相对欠缺。中国有个词“博大精深”,可以说美国经济学家的精深有余而博大不足。一个国家要想在危机中不被动摇,不被伤得千疮百孔就要有战略性思想和眼光,而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5.发展中国家“倾销商品”可以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几乎打垮了美国的消费。发展中国家商品的低价倾销“无为而治”。美国人认为,这次的危机是中国人缺少消费和过度储蓄导致的,但从客观上讲,这只是一个次要原因,并不像他们说得那样如此重要。实际上,重要的原因是欧美制造业的萎缩。在发展中国家的低价倾销下,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压力,欧美国家的传统产业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从而导致了制造业的萎缩。当美国人的收入减少时,就不得不把目标集中在透支消费和虚拟的金融衍生品领域。6.过度消费和过度生产不和谐失衡大多数人,包括很多学者也认为,此次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次贷危机,但实际上,次贷只是一个表象和导火索而已。真实的原因是产能的大幅扩张,产品制造恶性膨胀导致过度生产和消费的恶性透支,寅吃卯粮,导致过度消费。但这两方面的过度发展是不对称不和谐的,使两方都面临内忧外患,一旦出现一个因素影响到生产就会失去平衡。 归结到底,经济危机根本原因是供给大于需求,引起生产过剩,导致生产停滞,从而造成经济衰退,本次经济危机的发生也是基于这个原理。经济上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被很多人理解成为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其实不然,中庸运用到现代社会就是和谐。比如中庸之道在经济上就是,在生产领域不能不增长、不发展,但也不能一味寻求过快的增长速度,应该提出一个合适的国民生产增长指标,同时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的运用。中庸之道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运用,其实就是讲究平衡和互补,这对于建立和谐的世界经济新秩序至关重要。人类经济繁荣每一次大飞跃,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模式的转变。近代蒸汽机的发明使近代工业革命波澜壮阔;电脑的发明使现代信息产业迅速崛起。而今后,应该主要在宇航技术、海洋开发、生物基因、新型能源等领域寻求发展。建立世界结算货币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用一个主体国家的货币作为世界结算货币是很危险的。一旦该国发生经济危机、货币贬值,整个世界的金融和经济体系就会受到重创。此次经济危机就在这方面给了人们一个很深刻的教训。有专家提出,最彻底的做法就是发明一种世界货币,所有的国家结算和储备都以此作为标准,就像全世界统一度量衡一样。当然如果想一下子做到这点肯定是很困难的,因此,可以考虑参用多元化的货币体系。把世界主要货币如美元、欧元、英镑甚至是人民币都包括进去,并制定一个合适的比例和执行方案。这次的经济危机让全世界的经济生物链受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当前摆在经济学家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就是国际新的平衡与互补的研究,理顺能源、制造、消费国家的关系,研究生产与消费、投资的方向。在中国,首先要重视的就是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能产生新的产业和领域。其次就是开拓新的消费,消费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关键领域。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能开发3亿人的新消费,就能顶的上整个美国的出口消费增量,如果能发挥6亿人的消费潜力则能顶的上整个欧美市场的出口消费增量。另外,中国的进出口结构也有待调整,努力促使出口平稳增长。但是对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不能再抱很大希望,最多只能缓慢恢复。因为,这次经济危机使美国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过去外贸出口的好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毕竟堪称百年一遇,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和制造业都遭受到重创,经济的恢复必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因此,中国之后的出口增长点就要把希望瞄准很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拥有能源和资源优势的国家,与中国有很大的贸易互补性。无论是世界的经济形势还是中国的经济走势,都应该有一个全新的经济模式来弥补危机出现以来的重大缺口。世界经济的恢复要靠所有国家的所有人民共同努力,寻找更加和谐,更加多元的发展方式,使得世界经济能再次走向繁荣并能有效抵抗或应对下一次的危机。第三章文化娱乐,繁荣下掩盖的危机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尚且没有看到有好转的趋向,在这种情况下,传媒业尤其是广告业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电影业和网游等文化娱乐产业却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文化产业是否存在“口红效应”?“口红效应”会对传媒业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1.“口红效应”及其深层次原因眼下,“口红效应”这个名词已经跟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正一步步出现在国人的视野里,同时也成为了最热门的词语之一。“口红效应”是源自于经济学界对于某些消费现象的大致描述,经济发展趋势不景气,就导致了廉价非生活必需品比如口红的销量反而大幅飙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何在?面对经济危机的日趋严峻,这些商品却能够给消费者的心理上带来身心双重的“安慰”作用,这便是所谓的“口红效应。”“口红效应”的呈现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出现了一种很有趣的经济现象,人们把它称之为“口红效应”。正是因为在美国,每当经济产业出现大幅度滑坡时,口红的销量却会呈现出直线上升的局面。当前,人们喜欢用它来描述经济危机发生以后,文化产业呈现出的繁荣现象。“口红效应”作为这种呈现出的经济现象,自然是有其自身的经济规律存在的,那么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同样也是有几种因素促成的。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替代效应”,这是指因为该种商品的名义价格都有变化,从而导致了消费者在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中,该商品就会与其他商品之间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通俗一点讲,就是如果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了变化后,那么消费者自然就会想到,要用另一种同类的商品来代替自己目前所消费的商品。比如说,当报纸的价格上升后,读者就会想到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来代替这份支出;也有当电影院里的电影票价格上涨后,很多观众会选择在家租碟看电影。一般来说,如果一种商品在名义价格上升或者是收入下降,便会出现替代效应这种现象的发生,要么就是该类商品的销售量会出现下滑趋势,反之就会上升。其次,收入效应是指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很多时候会因为一种商品名义价格的变化,而导致了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变化,进而也就导致了消费者所购商品总量的变化。简单一点讲,就是如果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那么就会导致名义收入的购买力也发生变化,进而也就导致了增加或减少商品的消费情况。例如,一旦读者与受众人群的收入水平降低,自然就会减少了报纸杂志的订阅数。这就是说,如果消费者的收入上升或者是商品价格下降,那么消费者消费的商品量自然也就会跟着上升,反之就会随着下降。如果把替代与收入这两种效应综合起来,一并考虑的话就是总效应。 也就是说,任何商品都会同时遭受到替代效应以及收入效应的影响。那么针对于一种商品来说,一旦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对其发生同方向的影响时,这种商品就可以称作是正常商品。其实,绝大多数商品都属于正常商品,而随着收入水平的下降或者是消费价格的上升,这种商品的消费量自然就会大幅度下降;可是如果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呈现出反方向影响的话,那么收入效应在小于替代效应时,这种商品就属于了劣等品。一旦收入水平下降或者是消费价格上升时,这种商品的消费量就会出现小幅度的下降;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出现的劣等品被叫做是吉芬物品。而口红就是很典型的吉芬商品,土豆同样也是。在根据了经济学实践证明,美国历年来在发生经济大萧条以后,土豆的价格就会上升,并且它的销量也会跟着大幅度的上涨。这正是因为在经济危机期间,由于消费者的平均收入水平都会下降,那么对于正常商品来说,替代效应就会使消费者选择了更为便宜的商品。而收入效应就会使消费者大幅度上降低了对商品的消费数量,进而导致了消费数量的不断下滑。那么所谓的劣等品,替代效应也就会使消费者去选择更便宜的商品,收入效应会使消费者增加了对该商品的消费数量,从而导致消费数量的小幅度下滑。对于吉芬商品来说,替代效应会使消费者选择更便宜的商品,降低该商品的消费量。收入效应只会使消费者不断增加对该商品的消费数量,而且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并且还会大于替代效应,从而导致了消费数量上升。就拿口红来说,在经济危机期间,很多人们会由于收入水平的降低,在耐用消费品或者是奢侈品上的消费量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而相应地就会把一些收入转移到了比较便宜并且是非耐用的日用品上。在很多的经济实践中,“口红效应”已经被实践有力的证明。尤其在2008年时,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根据美国媒体报道,口红以及面膜的销量开始不断上升。于是,那些耐用的消费品以及奢侈品销售出现的低迷状况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法国欧莱雅公司还有德国的拜尔斯多尔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的资生堂公司等等,这些全球化妆品巨头的销售业绩就证实了这一点。例如,欧莱雅在2008年上半年的销售额竟逆市增长了5.3%。另外,在经济危机发生期间,很多人都在面对这种被动的无奈后紧张的工作节奏突然松弛下来,于是便有了很多消费的时间。尤其会在文娱、娱乐节目这些方面寻找欢乐。这种心灵上的寄托,以及得到感情上的慰藉,就促使了人们对这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此外,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历史实践的角度都纷纷证明,在大变局以及经济困难的年代,很多文化工作者就能更多地去接触到生活的实际层面,激发出的灵感自然就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因此,经济危机的出现,给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带来的创造性,作品也更能与消费者的生活联系起来,同样也就更能被消费者所以喜爱与接受。“口红效应”与美、日、韩等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历史经验表都可以证明,经济危机或者是在萧条时期,往往也会成为文化产业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都很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蕴藏在背后的暗机面对“口红效应”这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对于这种“廉价的非必需品”,却成为了经济不景气时期,每个人都消费得起的“安慰品”。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形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寄望于能够成为“口红”,从而顺利度过灰色的经济阴霾。在2008年时,中国电影业呈现出的傲人成绩看起来就像那支散发着魔力的“口红”一样,再加上美、日、韩等国出现的先例,似乎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就借势实现了快速振兴。然而,这样繁荣的景象究竟是现实如此,还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想象?繁荣的背后隐藏的究竟是什么?“口红效应”的华丽外衣下究竟包裹着的又是什么呢?金融危机的到来,导致的有人失业、有人减薪……收入水平降低了,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那么在这个时候,还能够让人们慷慨解囊,甚至排队争购也就惟有电影票了。从2008年末到2009年初的贺岁档,电影界的从业人员都感到喜出望外。南京新街口国际影城的负责人说:“不管是高成本、大制作,还是说小成本包括那些引进片,都让我们影院票房一路上升,几乎每一部的成绩都相当好。”有公开的票房数据印证了这一观点:2008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达到43.41亿元;同比往年增长了10.14亿元,增幅度达到了30.48%。再加上国产电影海外销售收入的25.28亿元,还有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放电影的广告的收入15.28亿元。在2008年最后的电影综合效益总评时就拿下了创纪录的84.33亿元,中国也是首次挤进了全球票房的前十名。与此同时,很多的KTV以及演艺场所的生意也都变得日益火暴起来。有关专家针对这一现象指出,这便是经济萧条中的“口红效应”。当危机来临,很多人都会在经济开销的资金使用上受到很大限制,砍掉很多大额或者是不必要的消费。于是像房地产、汽车以及外贸出口等,这种多个支柱性的产业就直接遭受到了冲击。但是像口红、香水等却仍然保持热销,因为人们都需要用一些支出小,但是却也同样能够消费的方式让自己快乐一点。于是,电影、歌吧、演出、网络游戏等这些看似并非是生活必需品的东西,却因为有着廉价而使人愉悦的“口红” 魅力,自然地文化娱乐消费也就跟着顺势而上了。根据有关专家分析,面对经济危机的影响,针对于文化消费需求的因素也显得更为多元化。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最直接的导火线;还有对于宏观经济发展、消费品的价格水平和价格环境这些都在产生一定的作用;包括人们的消费习惯、制度及其变化等等其他出现的因素。然而最为牵动人心的,却还是在面对金融危机出现时价格因素的掌控。据分析表明,与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相比较,那些买书看电影或者是看演出的支出相对偏小;四五十元的图书定价、七八十元的电影票价、成百上千元的演出票价等,这些文化消费费用的绝对值则明显偏高。因此,市场应当充分的利用“口红效应”中的价格敏感度,进一步的降低电影业或者是图书业等等,这些文化娱乐业的快速消费品的价格成本,才能使得更多的“口红”脱颖而出。在上世纪20年代期间,美国出现了大萧条的局面,所以就发起了一场“五分钱平民电影运动”,目的就是为了用低廉的票价吸引到观众走进影院,由此来培养观众的消费习惯。而也有关研究已经证实,越是受过的教育程度高、收入高的人群,就会越对消费路径产生一种依赖,也就是所谓的“上瘾消费”。因此,一旦用价廉物美的产品培养出了稳定的消费人群与市场,那么就会对产业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要学会充分利用“口红效应”中的价格敏感度,促使文化消费价值回归到合理价格。这样能够刺激出更多的消费热情。同时也有关专家也指出,“口红效应”毕竟只是一种影响消费的其中一种。只能说是特效药,并非就是“万灵丹”。所以要寻找到从根本上来提高文化娱乐消费品的质量才是最为关键的解决办法。2.美、日、韩等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危机面对美、日、韩的历史经验证明,无论是处于经济危机或者是萧条时期,往往都是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期。这是由于处在经济深度调整阶段,就会出现短期的低增长与高失业,社会消费心理自然也就会跟随着发生变化。基于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大宗的固定资产支出就会被压缩,而在教育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与投入也就会变相的以增长趋势发展。文化产业带来的影响也会是双面的,拉动经济的锁链自然也有危险的因素存在。繁荣与机遇随着经济危机的愈演愈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文化产业创新的契机。很多文学工作者都会面对于现实的反映与反思,并且激发出了无限创作的灵感,压缩的经费开支也就促使了制作效果上的更为精心精致,这就催生出了很多伟大的文艺作品。而针对于萧条时期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的膨胀,使得各国的文化产业在危机中逆势而上,并且还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力的拉动了经济增长。这便是文化产业遇到的契机,促成的机遇在整个萧条时期逐渐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在1930年美国的经济正处于大萧条时期,位于美国东海岸的百老汇和西海岸的好莱坞双星辉映,同时也创造出了空前的娱乐业巨大繁荣,这就为美国走出大萧条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从文化艺术生产方面来讲,经济萧条的局面却可以激发出更为丰富的内容灵感与形式创新。考察美日韩三国,就不难看出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起到的独特作用。在那个年代,美国人即使领取到了救济,也会挤出几个铜板,走进剧院或者是电影院,去寻求心灵的慰藉以及快乐生存的温暖和希望。也正是在那个年代,美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经典的艺术作品,比如诙谐有趣的“猫和老鼠”;还有被称为是“微笑天使”秀兰· 邓波儿主演的电影等等。由好莱坞与百老汇作为代表的演艺,以及影视业纷纷都成为了萧条时期的经济增长点,这也就成为了美国人精神与梦想的救助站,也可以说是孵化器。文化的繁荣重新给美国人带来了信心与希望,正因为如此,后来就打造出了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国精神”。当年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讲:“只要我们还有邓波儿,国家就一定会没事儿。”二战后的日本,同样是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经济奇迹。但是环境与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约束却越来越严重。日本学者就曾提出,利用文化资源来创造新文化,就是要从人的大脑中去寻找资源、来开辟市场,用人文的精神去创造出世界的奇迹。所以,在1995年,日本正式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把发展文化经济作为了国家的战略发展,以至于非常有效地促进了该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日本文化产业的许多领域都已经占到了全球重要位置,尤其是动漫产业以及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与输出国,全球播放的动画片中有65%都是出自于日本,在欧洲已经达到80%以上。而电子游戏更是给日本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在全球的电子游戏市场份额中,有90%以上的硬件和50%以上的软件都是由日本在掌控着。韩国的发展同样也是迅速并且不可轻视的,也是以亚洲金融危机为契机,利用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一股强烈刮起的“韩流”不仅拉动了巨大的本土消费,同时也带动起了庞大的国际贸易。其实,韩国的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是受到巨大重创的,所以韩国开始深刻反省那些脆弱的外向型经济,并且于1998年提出了要以“文化立国”,不再把文化行业视为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休闲娱乐,而是确定为21世纪国家的支柱产业。韩国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再加上政府主导并大力支持,成效自然也很显著。目前,全世界只有法国和韩国的文化拨款达到了国家预算的1%。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好莱坞的电影占据了韩国电影80%以上的市场。但是到了2004年,韩国本土电影的票房比重就达到了62%。文化特色鲜明的韩国影视,同时还在东亚乃至全球都掀起了巨大的“韩流”热潮。经济危机的发生是任何人都无法预测的,同时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让人手足无措。然而,很多国家正是把握住了这一消极的影响,把文化产业推向了经济发展的浪头上。不得不说,文化产业的兴起是一种机遇,同样也是一种挑战。因为,通常来说,每个人的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本来是保持均衡状态的。但是在面对经济萧条的严峻形势,针对于这种并非均衡的状态,物质消费受抑制,而精神消费反而膨胀。人们似乎只能通过文化娱乐来缓解精神压力,并且通过文化来对未来的描述增加希望、增加信心。这就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一定空间。虽然说,经济萧条会给文化带来投资的压缩,但却促进了成本低、内容更富有创意的产品大量涌现,从而降低文化消费的门槛,增强对民众文化消费的吸引力。文化产品的初始生产成本比较高,但是由于复制和传播的成本很低,所以销售与传播的规模越大,效益也就会越大。然而它又与物质产品的消费收益规律不同,文化产品的消费边际收益递增,文化产业就要依赖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与智力资源。这样就会出现在一定的消耗很少物质资源的条件下,实现大规模的经济产出,拉动经济的增长。另外,文化产品是属于国际贸易的,不仅可以获取经济利益,同时也向全世界传播了本国文化价值,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对提升国家发展的软实力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无数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危机或者是萧条时期,往往是文化特别是针对文化产业得以发展和繁荣的机遇期。正如中国古人所谓的“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美国、日本与韩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就不断在向我们证实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起到的独特作用,文化产业的繁荣景象便是最有力的证明。拉动经济的分析,潜在的危机文化产业从根本上来讲,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需要政府的扶持才能充分实现。通过极其恰当的文化政策来推动这一战略性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已经成为了很多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比如说设立国家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并且制定出文化产业的发展纲要和特殊时期的文化振兴计划等。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介入和引导,同时还与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特殊意识形态属性有关。尤其是在面对经济萧条时期,国民的信心与凝聚力才是保持社会稳定大局,以及实现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有力扶持,积极地繁荣文化艺术,并且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对凝聚人心、增强信心、共度时艰都会起到的显著效益。发展文化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利于拉动内需并且刺激经济的。正是由于存在语言、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形式与内容的差异,所以文化产品在跨文化贸易过程中都具有显著的“文化折扣”现象。在本土文化语境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没有文化障碍的,但是在其他国家,文化产品的接受就会遇到语言以及价值观等障碍。这是因为文化产品年与服务具有共同消费品的特征,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水平与区域群体的日常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而是否具有一个成熟的国内文化市场,这就是文化产业发展能否壮大的关键所在。对与一个成熟的文化市场,不仅有利于培养成熟的、有竞争里的文化产业主体,同时也有利于文化产业直接成本的短期回收,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文化产业的国际贸易发展,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同时也是为了向全世界传播本国文化价值,以及培养国际的文化认同,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对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都具有长期深远的影响。纵观美、日、韩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危机或者是萧条时期,文化通常都会逆着市场发展,并且还会成为文化产业迅速崛起、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然而如果无法把握好市场的动向,那么对于文化的发展就会存在一定的危机。所以要学会判断,审时度势,及时做出有前瞻性的研究与规划。并且应对措施得力,这样就能保证文化和文化产业逆市而上,有所作为,化危机为机遇。同时要能够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寻找合适的时机实现跨越式发展。保证社会安全的度过“冬眠”阶段。3.中国传媒业的发展面对当今社会,传媒产业仍然处于一种“跑马圈地”时代,有很多传媒集团纷纷进行投资与扩张。由于我国传媒业的长期自我封闭,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低,导致了盈利水平自然跟着下滑。在这种情况下,传媒集团只有靠着上市才能继续发展下去。在经过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传媒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当前多媒介的融合,以及外部环境发生巨变的背景下,中国传媒由“信息为王”向着“故事为王”的方向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利弊得失。由“信息为王”到“故事为王”有一位社会学家曾说过,想要判断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可以从观察这个城市厕所的清洁程度入手;如果是想去判断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可以从观察这个人是否把废弃物投进垃圾箱的准确程度看起。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中国的传媒业改革开放这30年的历史,给这条沧桑巨变的发展轨迹做一个粗线条的勾勒。中国传媒由组织媒介转而向大众媒介的功能丰富与扩张,这一标志性事件是在1981年前后的新闻界关于新闻语言多样化问题的提出。这个看上去类似技巧性的问题,实质却标志着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开始从过去较为单一的“政治教科书”的功能和角色扮演中走了出来。并且开始了应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向着履行多种功能和扮演多种角色的方向转型。第二个具有标志性事件是在1991年前后兴起于报刊界的“周末版”大潮。尽管这对其间走红的“星腥性” 式的报道内容时至今日仍有人们还颇具微词。但是不得不说正是这场大潮,给中国的传媒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却也是有目共睹的。而它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启动了中国的报刊业市场。而更深刻的内涵在于,标准上第一次向着“受众本位”的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这一转移被一些传播学者称之为是我国传播学的“平民化革命”。第三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发生在1993年,央视“东方时空”栏目的正式开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焦点时刻”以及紧随而来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以及“整点新闻”等等。这些新闻类节目的走红都象征着我国新闻媒介又上了一个台阶,第一次把“新闻”作为自己的“第一卖点”。从这时起,新闻的“社会守望”功能第一次被实际上升到了大众传播媒介的首要功能。这一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社会已经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而获得了决策权和选择权的人民群众都需要分享信息资源以优化自己的决策与选择。至此,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它的功能和角色体系由此得到了系统性的恢复和重建。最后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在1997年1月,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这就标志着我国传媒业发展驶入了官方认可的“快车道”,正是由于官方对于媒介产业发展逻辑的某种认可,才使得一大批的传媒集团纷纷问世,而中国的传媒产业也就此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高速成长期。2003年出现的“非典”事件对传媒业的影响很大,曾经我国一直都是秉承着“新闻、旧闻、不闻”的大众宣传制度,在出现了这一危机以后,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当时的传播管制,才使得社会风气为之一振,社会发展才转危为安。在同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则开始了对“新闻、旧闻、不闻”的传播规制的超越启程。因为新闻频道最大的意义就是要其随时地直播突发新闻事件的核心价值,而这一核心价值对于陈旧的传播形式可以说是从传播形态上实现的突破。数字化技术所引发的传播领域的革命,更是传播主体泛众化时代的到来。借助网络以及数字技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与小众或大众的社会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见闻以及表达。这就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的那种相对单调的传播把关模式,出现了“人人皆可成传媒”的图景已经开始初步浮现,并深刻地改变着传播领域的边界以及语言方式的改革,也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作是由传播的技术革命引发的从传媒到社会的“语法革命”。直到今日的互联网普及,这种主流化的进程正处在超速发展的起点上。从功能的单一发展到功能的多元化;从传播者本位到受众本位;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从当初仅仅只是把新闻事业视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到今天承认了新闻事业的产业性质并将市场机制引入了传播领域;也从传媒规制的重新构建发展到了传播领域的“语法革命”。这便是中国传媒业的历史激荡的30年风云变幻。从市场看“传媒”发展趋势一般来说,传媒业市场的规模将决定着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空间与前景。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而当前最具意义的是广告市场,因为在广告市场方面,可以从影响广告主投放广告决策的因素和影响广告市场的因素这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要讲的是,企业在进行广告投入决策时,一般在策略上都是按照广告占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来支出广告的收入费用。如果销售的收入越多,那么广告支出自然也就越多。其次,影响广告市场的关键因素就在于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当地GDP以及人均GDP和居民数量等。还有该地区域发展的平衡程度,包括人均受教育程度和本地的产业结构等状况,而当地总部经济规模的大小与该地区国有经济比重的大小都占有一定的原因。最后是在研究传媒业市场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传媒业的“增量”以及“存量”的比重。因为我国正处于二者并存的时代,而传媒企业在当前时代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存量和拓展增量。由于我国目前传媒业的存量水平非常低,但是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却非常快,这就意味着传媒业的增量比存量更大,如果传媒企业还是不停的盯着存量,在存量的“红海”中竞争,那么最后只会导致更严峻的局面,所以传媒业的是视角应该转移到去积极的开拓“增量蓝海”。 同时,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传媒业市场化的改革趋势也变得日渐明显。我国传媒业于2006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国家应该将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以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事业集团,并且要大力地支持和鼓励文化企业和企事业集团行业的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区的媒体下属经营性公司之间的相互参股,还有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在市场化条件下,就要求传媒企业重视市场和读者需求,当然,我国20多年来的传媒业发展实践也证明哪个区域传媒业市场化程度高,其传媒业发展的就越快。由于传媒业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基于这种特殊目的的高度管制的行业,政府对传媒业实行的管理方式也是高度的行政管制,所以在政府的高度管制下,传媒企业就要承担很大的政治风险。正是缘于如此,传媒业作为一只特殊行业,一直承担着来自市场的和来自政府的两方面的压力,而且市场压力也将越来越大。针对目前市场来说,我国的传媒业主要是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困难。由于报业的增长率连续两年低于我国GDP的增长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人提出了“报业寒冬论”,认为报业乃至传媒业的冬天已经到来。但这是极其肤浅的看法,没有深刻把握住我国传媒业的自身发展规律以及传媒业发展的大趋势。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业市场的发展轨迹,是以传媒业的市场主体为真正的企业,实行真正的企业化运作;并且也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统一的传媒业大市场。目前,我国传媒业市场的发展仍然还相对滞后,从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业市场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我国传媒业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必然也会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如下:首先是我国传媒业的总体发展仍处在比较低的水平。而在2003年,我国的广告经营总额达到1078.68亿元,广告收入/GDP比是0.92%,而人均广告费却只有70多元人民币,而美国早在1989年就已经达到了499美元;其次是发展的不平衡。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广告经营额位居前列的北京、上海以及广东等地,这些城市的广告经营额之和已达到531.9亿元,并且是占总额的49.31%。而排名在最后的西藏自治区,2003年的广告经营额只有2209.72万元,仅及得上北京市的l%。对于有些城市的广告经营额居最后十位的地区,其营业额合计仅占了广告市场总量的9%,在历年广告市场总量的增长情况中,这些所占份额都几乎是被忽略不计的。最后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传媒业市场发展的相对成熟,而一些次中心城市正处于喷发期的前夕。因为,可以在预见的未来,传媒业将会获得更快速的发展;同时也由于我国的传媒企业尚是企业化运作的事业单位,并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再加上我国的传媒业处于区域分割的状态,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传媒业大市场。如何让新技术来适应传统媒体并且能够避免削足适履之嫌,就需要新技术为传统媒体提供服务只能是传统媒体利用的新技术的一个方面,而不可能是成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说,“报网互动”和“手机报纸互动”。虽然,从字面上来看,都是通过新媒体为传统的报纸服务,但是这一概念并没有提供出新的商业模式,自然也就不符合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和对新媒体有强烈需求的客户要求。因此,中国的传媒媒体必须都能够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信息服务能力。在传统媒体利用到新技术时,首先就要考虑到新技术的自身规律以及特点,同时利用新的传播技术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而实现新的腾飞。 4.电影业繁荣看“中国式经济危机”自从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以来,号称世界电影之都的好莱坞,也宣布推迟了一些电影的上市以及项目缓建。在面临着投资商缩水,投资不到位,以及投资人的撤退导致的也卷进了这场经济危机之中。而中国的电影行业却在2009又迈进了一个繁荣的时期,看似经济危机已经成为了过去。而在繁荣的掩盖下仍然存在着危机的蠢蠢欲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很不稳定。这就需要我们能有足够的忧患意识,正确的看待此时的繁荣,亦不能忽略危机的伺机而动。正面是繁荣,反面是危机在已经过去的2009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几乎都还是笼罩在经济危机的末梢,未成散去的浓雾之中。但是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危机似乎早已经成为了历史,而经济繁荣似乎也已长达半年之久。中国在近半年的发展里,有几个产业看上去似乎是保持着不断持续的增长力,并且看样子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所有的增长潜能,而电影产业就是其中之一。从早些时候的《非常完美》、《大内密探》以及《机器侠》到年底贺岁强档的《刺陵》、《花木兰》和《三枪》等等,纵观2009年下半年的电影和票房,我们都很容易就能得出的一个结论:中国的电影业正在蓬勃发展之中,并且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而在截至12月底,票房基本都是在一亿元上下。也就是说,以平均一张电影票45元计算,平均每部电影院的上座人数都超过了200万人。2009年全国电影总票房比起08年也上涨了40%左右。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看出,中国的电影业迎来了最繁荣的一年。但是如果拿美国同时期的大片与中国电影相比,中国电影似乎就只能算得上是陪衬了。无论从《2012》、《变形金刚》还是《星际迷航》、《X战警》等这一系列的09年美国大片来讲,从电影导演效果,还是从剧情编写精彩程度来看,都远远是凌驾于中国之上的。如果和美国电影相比较,中国的电影看上去似乎都有点像是在对观众“隔靴搔痒”。因为不管是剧情还是导演都让人感觉到明显的底气不足。但是,中国的许多制片人硬是凭借着这些电影,制造出了一个火热的电影时代。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才特有的现象。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可以归纳为,因为当今中国人民电影观念的改变,人们并没有刻意的关注电影它的自身价值,而更多地只是在通过追求看电影带给人快乐的这种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看上去幼稚低俗,并且遭到恶评如潮的电影仍然拥有高票房的重要原因。由电影业看到09年的中国经济,就会发现其实在他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相似性。中国的经济在09年上半年时一直都处于持续低迷的状态,促使的政府部门不断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经济的措施,之后中国经济便一路走好,房价股价也都跟着持续上涨。直到09年底,也没有任何放缓的趋势。但是在这片繁荣的背后,却存在着大量的某种手段与利益瓜葛。中国经济的好转同样也仅仅只是表象,而真正的利益驱动以及金钱转换都只是在被极少数人操纵着。但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才造就了中国经济的一片大好,使得中国在经济危机席卷世界的时候还能保持着年GDP百分之8的增长率。在21世纪,前十年的世界人民所遇到的经济危机,似乎在中国这里就成为了中国经济振兴的垫脚石,而这也就是中国式的经济危机。 那么应该具有的忧患意识就是,不管中国的电影有多普及,票房多么高,也比不上电影业最发达的美国。另外,从技术角度来讲,中国也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实力。中国经济的年GDP增长率就算超过百分之20,但是与美国相比还是差得很远。更何况时代仍在不断变化,假如等到世界经济呈现出繁荣局面的时候,中国才会遭遇到真正的经济危机。而到了那时,也就是中国经济面临挑战的时候。这就需要中国政府扶持经济的政策能寻找到尽快转型的出口,从而来避免这一天的出现。同样地,电影制片人也应该注重电影质量的提高,而不是总想着怎样去获得更高的票房,赢取高额的利润有着同样的道理。中国市场原本就在影视业投资的比较少,这就更面临着困境了。每个人都知道影视产业文化投资是暴利,并且风险也很小,看起来比房地产获得的盈利还多。但是却甚少有金融家愿意贷款给影视业,一则风险大,二则有很多人并不熟悉影视产业的业务常识,所以只是选择观望的态度。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就导致了影视资金的缺口越来越大,虽然每年都有几百亿的资金在影视里周转,但是杯水车薪,只是促使影视业缓慢的发展。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使得很多投资商都压缩了银根,影视投资更是大大缩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影视业遭遇到了一个更加迟缓的发展时期,致使很多小的影视公司发展起来就更加困难,而大的影视公司却也有了缩小市场的考虑。特别是对于电影来说,遭遇一个冰封期已经为时不远了。如果电视剧没有大量的广告赞助给电视台,那么购买力也一并会跟着下降。全球经济危机对电影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看似繁荣的表象下,是岌岌可危的腐朽。人们只有意识到这种危机的存在,才能反被动为主动。把握好经济危机中蕴含的巨大机遇,这样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了。纵然危机环绕,仍要突破发展近年来出现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很明显地让我们看到了有些个别商业地产的项目开始进展的缓慢。但是对于电影院市场的扩张和运营,还是有着很强的乐观心态。电影业的状态对于商业地产的项目的功能与作用,这些大家都是不言而喻的。电影院除了可以提高这个商业项目的人气、增加客流的滞留时间以及项目的时尚周期外,还对人流的导向性、顾客消费的引导性和顾客心理都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同时也是影院与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商业配套服务。在最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已经达到了繁荣时期。2006年的中国电影院票房为26.2亿元,到了2007年增长到33.27亿元,而2008年则突破到了40亿元。其中,在2007年,影院票房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年票房过4000万元的影院就有6家,比上年增加了2家。年票房超过1000万元的影城就有78家,这与2006年的59家相比增长了32.2%。数据统计结果证明,现代化多厅影院的经济效益正在日渐凸显。然而,却有这样一组数据,在美国每8600人可以拥有一块银幕;在韩国拥有一块银幕的有4万人;但是在中国却有每12万人拥有一块银幕。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中国的电影院投资领域仍然处在刚进入发展阶段,市场也远远没有得到饱和,并且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终端缺口。所以,无论商业地产处在怎样的经济时代,不管是复苏阶段、繁荣阶段,还是衰退阶段以及萧条阶段,只要一个商业项目它有足够大的体积,并且是处于一定的消费能力、交通便利的商圈或者是在大型的成熟社区内,那么它都应该会有电影院的规划。这也就是说,电影院是在新的经济危机时期,或者说是在零售连锁业当中并没有下降的业态之一。另外,从世界的历史规律来看,如果经济层面出现了萧条的局面,而电影业就反而会愈加的繁盛。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大萧条时期,但是美国的电影业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一方面来说,在这个时期电影投资商势必会放缓了制片速度,同时对于投资也会显得更为谨慎,那么对投资也就会进行着层层把关,这样在经济萧条时期就催生了许多高质量的精品影片。从另一方面来说,心理学家也认为,在经济条件不好的时候,人们却会更愿意频繁地走进电影院,以借助于看电影来缓解或者是宣泄内心的压抑。那么看电影也就成了人们最物美价廉,也能同时减缓内心郁闷、压力和寻求快乐的方式,人们可以从电影里品味到另一种人生。 纵然中国的电影业面临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对于资金问题来说,还是从技术层面来讲,都需要引起人们的特别重视。经济危机影响着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每个人对理想的实现。这种经济危机下潜藏着的机遇同样可以掀起一场经济贷款改革。在我们这个有着13亿潜在观众的市场,我们也能迅速成为与好莱坞合拍方的市场。同样的,我们也是一个“院线制”的电影发行放映的市场,有着越来越多现代时尚的连锁多厅影院,在不断兴建的市场。如果有足够高的忧患意识,那么,在全球危机笼罩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同样也可以有一个明媚的春天!5.东北文化的繁荣与危机在当今市场上,为大家所熟知的最能代表东北文化的产业是“二人转”,而最具有代表性人物的就是广为人知的著名艺术家赵本山。其实,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和成长都需要时间的培育,也可以说东北的民间文化产业发展从来都不曾像今天这样繁荣过。然而,往往繁荣的背后潜在的都是不可预知的危机。在这场文化产业繁荣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东北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无法抑制的枯竭。东北的文化产业其实是广阔而又繁多的,能够带动起经济发展的也并不仅限于此。只要寻找到了合适的出口,自然就能够改变这种停滞不前的经济发展局面。由“二人转”引出东北文化产业的繁荣只要谈到东北文化,二人转很自然地就要被放在很高的位置上。面对当今市场,东北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确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不得不把大部分原因归功到二人转的身上。曾经在东北地区,民间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以想象二人转在东北人民的心中是怎样的扎根生长了。本来只是流行在民间的东北名额小调,却不曾想,随着各地文化的交流,愈加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二人转的最大特点就是源自于它可以接纳任何一种文艺形式,而这种二人的表演方式却也最符合戏剧的最基本表演规则。如果用现代戏剧理论来解释的话,就是说二人转很符合布莱希特体系那一套理论。所以二人转能够长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很符合人们看戏的习惯,只需要两个演员在戏中跳进跳出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真正要二人转丰富起来,并且成为人们口中的谈资以及追捧的焦点,就要追溯到铁岭这个地方。二人转本身的有些旋律很美,再把舞蹈增加进去,就能够把土的东西稍微提个色。舞蹈也能更容易地被城里和年轻观众所接受。然而关于近几年二人转的推广我们就必须要提到一个人——赵本山,包括他的弟子小沈阳在“春晚”大热以后就使得二人转继续升温。直至今日,二人转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东北文化产业的一个象征。无论是互联网上的视频下载,还是街头巷尾的模仿秀,我们都能够看到它的身影。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却也能很清楚地看到,在不断的演变中,原本纯正的二人转或者东北地方戏曲似乎已经悄悄在舞台上销声匿迹了。现在被冠名叫二人转演出,是在随着市场经济化后而跟着市场发展的需求在不断变换着,只要市场需要,那么只能随着市场需求走。这也就是二人转演出越来越能够在市场上站住脚的原因。能够成就赵本山风格小品的根源也同样是来自于二人转,二人转不仅造就了赵本山小品帝国“大哥大”的地位,赵本山等演员的“出彩”更让二人转转出了东北,也转向了全国。与此同时,其他的很多带着东北口音的演员,比如,黄宏、范伟、巩汉林、潘长江、小沈阳等也都成为了央视春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似乎习惯了东北口音,南方人也逐渐接受了这一事实,实际上也是接受了东北文化。而东北文化正是这样慢慢地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那么自然地繁荣也就随之而来。以及2009年张艺谋的贺岁片《三枪》,更是让人们看到了东北文化产业发展的鼎盛。正是有国际大导演与百姓明星的合作,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高雅与通俗的融合,张艺谋正是借着赵本山的二人转和经典小品段子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同时也将东北味道带向了国际。这不仅是将东北文化推到了雅俗共赏的又一个境界,同时带动起来的东北经济发展也迈向了国际化的平台。然而,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不仅仅只是地域文化的发展,同样也是在物质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多种因素相互交叉作用的结果,这就很容易造成地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正是由于东北文化陷入了大量泛滥的俗套漩涡里面,需要重视的是具有东北味道的“二人转”、小品,以及电视剧的质量。而不是在一味地追求着产出的数量,以及获利的额度。虽然这在一定时期的确可以带动东北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高幅度增长。但是常此以往下去,却只会使东北文化产业泛滥变得低俗,从而经济的发展自然就会陷入到停滞不前的局面。也就是说东北文化虽然做不到濡染世风、浸润心灵,但是在面对着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如果能够一直用它质朴的本质以及历史流转的精华,不仅可以放松人的心情,给人以一种快乐和生活感悟,同样也是一种贡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经济、政治与文化他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三者之是间存在相互制约以及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自然地三者在发展机制上同样也会呈现出相关性和方向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文化的发展必须要与政治、经济前行的方向保持一致才能真正起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反之,对于东北文化的肆意泛滥,就很容易阻碍,或者是拖延了经济的根本发展。但是我们不得不说,有“二人转”的确很明显的把东北的经济发展置于了一定的高度,这也就造成了一旦“二人转”出现危机,那么直接影响的就是经济的受挫。创作枯竭,突显危机可以这样说,现在的东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正是它的黄金年代,但是潜在的危机感也一直存在。正是因为东北文化的秘闻没有那么深厚,那么有渊源,所以二人转的吸纳性才那么强,并且能吸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可以花招曲和二人转混着唱,别人听了是包袱,好笑。这对于另外的曲种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当然这就是二人转的独特所在。它变,随时随地都可以变,所以赵本山在舞台上可以即兴表演,很灵活,没有规矩的套路,这就能给人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另一方面来说,艺术自己包括的文化秘闻。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说,二人转并没有什么文化涵养,只是它适应了市场的需求,这个文化形式也就应运而生,所代表的东北文化也就自然而然的呈现出了繁荣景象。也就是说,虽然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是依靠着它的自身特点一直存在,但是如果它想有更高的成长,那么自身文化秘闻的缺陷就有可能会成为阻碍它继续成长的障碍。尤其是,当今天的二人转越来越偏离了二人转的时候。那么所带动起来的东北文化产业自然也会受到影响。目前,二人转已经出现了创作上的死结,也有人称作是“天下一套磕”。已经到了枯竭地步的二人转,创作上的匮乏而出现的相互模仿的想象泛滥,时间久了自然就会令观众感到乏味。要知道东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是广义的,而不只是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而走上了极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也由辅助转到直接。也可以说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由边缘到了中心。而一直没有创新意义的东北“二人转”文化,已经无法顺应社会的的发展趋势,这也就让人感到它就像是海市蜃楼一样。产生一种强烈的泡沫感,并且还会觉得很实际。因为很多二人转的演员在舞台上,并没有传统行动的演出,而大多都是在适应观众的口味。原来是在演出中借用人物插科讥笑,或者是演出一些幽默笑话一类的,只是为了逗观众一笑,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部强化。以至于愈演愈烈的空壳式表演出现了大量的模仿想象。无法突破的二人转发展空间,最后的结局也只能如昙花一现那般,最后被社会淘汰掉。这也就直接导致了被带起的东北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遭到威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东北文化同样也拥有着大工业城市的文明发展。在美丽的冰城哈尔滨,有大部分的黑龙江人都说着一口比北京人还要标准的普通话;长春也同样是中国大学学府最多的城市之一;而沈阳是以重工业著名的。因此,东北文化并不仅仅只是有赵本山或者是“二人转”,文化带动起的经济繁荣也并不只能依靠这些而已。面对东北的富饶辽阔,文化产业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而这种带动起的经济发展形式也迫切需要我们在研究并认识原有东北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去改造并发展新的东北文化。同时也能够加强竞争意识,以及发展创业精神,创造出新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东北文化传统。这样就能够真正建立起东北文化产业的百年老店,那么文化产业的新发展自然就可以避免危机出现了。6.文化娱乐市场走到“关口”经济危机的席卷而来,却成就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由于文化产业很容易成为最具亲和力的经济门类,所以,在所有产业都面对负增长的时候。文化产业却仍然走的欣欣向荣。然而,面对越来越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已经陷入了腐朽的繁荣期。因为文化娱乐已经呈现出了严重商业化的一面,如果不能及时的改变这一现状,那么在这个“关口”文化娱乐市场将会面临盛极而衰的局面。文化娱乐市场的风光路途文化娱乐市场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仍然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这种看似文化娱乐业形势一片大好的繁荣下,仍然潜伏着某种程度上的危机。也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在这个关口上,要么就进一步,有望开创新的辉煌,然而如果一直停滞不前的话,就有可能面对盛极而衰,跌入低谷。但是不得不说,文化娱乐这一路的走来是风光无限的。从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每个角落之时,却也是文化娱乐产业的兴起之时。全世界有很多的国际大都市比如东京、巴黎、伦敦以及纽约,不仅都是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国际资本、商和技术还有信息的集散地;同样也是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中心,以及多元文化交融、传播和扩散的地点。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文化交流,同时对于整个城市以及地区来说,都带来了很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也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这些都为推动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难得的机遇。在2009年2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发展创意、动漫和游戏以及应用软件等新兴产业,以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不少有识之士认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硬件”设施。同样也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一个机遇,甚至也可以说是当务之急,因为随着城乡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人们生活的“内需”要求一直都在不断地提高和丰富着,同时也正在转向文化的、休闲的以及享受性的消费,而文化消费的比例自然就会跟着提高。所以,很自然的文化产业与国家扩大内需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在应对当前的全球的经济危机中,很多的文化娱乐行业更是领航于市场经济的前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包括了“文化内需”在内的“内需”。 在1930年初,正是美国经济的大萧条时期,梅兰芳剧团就在纽约百老汇的中心区域第49号街剧院进行着首次演出。这场演出,不仅持续了2周。同时这家拥有700个座位的剧院竟然是场场爆满,5美元的门票都被票贩子炒到了15、16美元。而演出的盛况更是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梅兰芳戏曲艺术的魅力。与此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美国演艺业在大萧条时期呈现出的繁荣景象。同样是在美国经济危机最严重的1929年,正是借助演艺业繁荣的局面,好莱坞就顺势举行了第一届奥斯卡的颁奖礼。每张门票的售价都是以高价10美元出售,而奥斯卡也成为了迄今为止,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商业效益方面都是最成功的电影节庆活动之一。因此会有人说,正是由于1930年的美国大萧条时期造就了好莱坞。在2008年,美国影院业的联合会主席菲西安甚至感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一共遭遇了7次经济发展的不景气阶段,在这7次里面,几乎有多达5次电影票房强烈地攀升上去。同时也有学者指出,文化产品和服务其实是具有共同消费品特征的,而文化产业却是更容易成为最具“亲和力”的经济门类。它不仅非常有利于有效的刺激经济,同时还能填补经济的空虚期。虽然文化产品生产的初始成本很高,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产品复制和传播的成本。只要销售与传播的规模足够扩大,那么效益自然也就会更大。并且,文化产品的收益与物质产品的收益规律也是不同的,文化产品呈现出的是边际收益递增规律,这并不是在消耗或者是很少的消耗物质资源的条件下,能实现大规模的经济产出。愈来愈多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危机或者是经济萧条的时候,往往也正是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和繁荣的机遇时期,同样也是文化娱乐市场发展的鼎盛时期。文化娱乐给经济震荡中的人们带来的一种精神的安顿、慰藉以及希望,正是因为如此,才出现了文化娱乐市场的繁荣景象。如果是从文化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时期同样也可以激发出更为丰富的内容灵感,以及在形式上创新思路。从美、日、韩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以及娱乐市场呈现出的局面,就不难看出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占领的独特地位。突破“关口”制约的飞跃在面对灰色压抑的经济萧条时期,文化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都轻松地去消磨艰难时光,并且以求获得暂时的精神庇护,同时也使得娱乐产业有了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也可以说,是经济危机成就了文化产业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发展的契机。不仅是由于对现实的反映和反思会激发出创作灵感,压缩的经费开支同时也促使了制作的更为精心精致,催生出更加伟大的文艺作品。其实,就拿美国来讲,在上个世纪初文化产业就已经很发达了,而文化娱乐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也日渐成熟。然而萧条时期的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的膨胀,使得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危机中也逆市而上,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且也有力地拉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这为美国的经济复苏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同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风靡全球时,包括韩国以及日本都是大力的加强了文化投入,并且使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可以说,文化娱乐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极其繁荣的阶段,而有文化产业拉动起的经济,也在慢慢的复苏中。然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褪去的晦涩的时候,文化娱乐市场也呈现出了一种变相的发展。很多人几乎是把文化产业变成了一种只为谋取赢利的手段,大量重复性的东西开始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里。文化娱乐市场就像是被卡在了瓶颈的地方,无法超越亦无法后退。面对曾经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时的美国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几乎让所有的行业都冻得发抖,可是好莱坞的电影业却异常的热闹非凡,尤其是很多场面火暴的歌舞片大受欢迎。也就是从那时起,好莱坞就在世界上奠定了独特的产业地位。曾经一直相对于其他行业投资巨大然而回报相对缓慢的电影业,能够借着经济危机的逆势却一飞冲天。那些大量创作出的艺术经典作品,比如卓别林的小人物影片,以及诙谐有趣的“猫和老鼠”,还有“微笑天使”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佳作,也都成为了美国人逃避现实的“疗伤”良药。这种逆市的繁荣就说明了,经济的不景气不仅刺激了文化消费的增长,同时也促使了文化产业的不断创新。然而,面对经济危机渐渐远去的今天,却出现了文化产业的膨胀繁荣。这又能说明什么呢?人们的思想永远都是在不断变换着的,如果只是一味把相同的东西展示于人眼前,没有继续的创新会令人感到乏味的。面对日益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如果现在我们把科技、文化结合在一起,同时再加上已经具有的文化传统产业,历史就是一个雄厚的根基。有了创新意识和能力,那么就一定能够带来科技文化的又一大飞跃。 在中国,针对经济危机的影响,就出现了两种声音。无论是华谊、橙天还是慈文东方等这些占领文化娱乐顶端的影视公司,都有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纷纷表示说金融风暴对于中国娱乐业的影响不大。但是娱乐市场却在这两年一直面临着市场萎缩,并且是供大于求的困境,同时也因为投资减少、身价下降等问题。本来这也是娱乐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并非全的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但是北京的飞乐唱片公司总经理钟雄兵透露到,原本策划的要在今年年初举办的几个大型明星演唱会都取消或者是推迟了。同时也有广东的60%的影视公司已经无力投资拍片,而很多的影视制作公司也已经开始收缩资金准备“过冬”。然而从2008年下半年又开始掀起的华语电影热,就给了很多投资者又重新看好电影市场的信心。也就是说,不仅要稳定曾经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同时也要具备不断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是文化产业经久不衰的立身之本。另外,文化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形态而言,他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无中生有。对于基础设施与条件的依赖性并不是很强,文化产业需要的是能够以人的智力,还有创意等非物质性的投入为主。而如何能高度的重视文化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时起到的独特作用。如何做大、做活、做强盛的文化产业,并且使文化产业能够最早从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复苏起来,那么文化娱乐市场也就可以冲破这个关口,继续发展下去。这同样也是摆在所有的文化产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肃问题。7.繁荣背后潜在的荒凉由于经济危机的滋生,引发出了一个盛大的文化产业增长。对于这种趋势的蔓延,并不容乐观。那些几乎被口水淹死却仍然票房大卖的“国产大片”以及“嚎头”和“雷点”不断的娱乐节目,冷酷的事实无不都在彰显着它存在的重要意义。文化娱乐的发展已经陷入了腐朽的繁荣期,不仅让人无能为力,却还是要跟随着它的脚步不停地往深渊坠落。文化产业繁荣背后的荒凉是足以摧毁一切的。如果所有的启蒙精神消失,而娱乐文化却“独占江湖”,那么世界历史转型期的时代跨越将更加举步维艰。膨胀的繁荣在2009年,以电影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市场不断地在向人们证明,文化这个特殊的产业,是能够在经济衰退中创造出商业奇迹的。在全球的经济出现了历史上60年来的第一次负增长的时候,中国经济却仍然保持了以8%的增长速度,在这其中,就包括文化产业的增长更是占据到了17%的位置,从而显示出了它独特的魅力。从整个文化市场来看,电影的表现是最为惹眼的,2009年,国内的票房就已经达到了62亿元,并且创下了这十年来的新高,呈现出了高达42.96%的增长速度。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速度一直都保持在30%以上,然而能够推动市场高速发展的,正是那些大量涌入文化产业的民间资本。而如今的电影市场,基本上每年投入的影视制作的资金都有八成是来自民间。曾经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万达集团开始在国内投资建设了电影院,并且还成立了国内的第一个民营院线。万达一共建成了有50家的影院。虽然与全国所有的电影院数量相比,万达旗下的影院仍然是不到总数的1/200。可是却在2009年实现了高达8.33亿元的票房,这就相相当于国内总票房的1/8,同样也是全国34条院线的票房收入冠军。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说道,中国目前的票房产出,有90%的票房产出都是来自于院线制改革以来新建出的多厅影院。对于民营资本投资的电影、电影院其实只是文化产业膨胀的一个侧影。 中国的香港电影曾经就有过一段极为辉煌的时期,从1977到1988年,走进电影院的香港观众每年基本上都是保持在6500万人左右,就相当于当时香港人口总数的十几倍。在那些时间里,无论是电影类型、影片数量,或者是电影从业人数以及观众人数,无一不是在香港电影史上的巅峰时期。然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港片就开始走下坡路。这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才的问题,同时也有题材的问题,另外就是高昂的商业地价更是恶化了香港电影的生存环境。再比如说中国的动画片曾经也有过很辉煌的历史。1920年,上海的万籁鸣等四兄弟受到美国动画片《大力水手》的启发,就开始了尝试走中国风格的动画片。而在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也在上海诞生。到了1941年,万氏兄弟就又推出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而这部动画甚至让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受到了很大启发,所以在20年后就有了日本史上的第一部系列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以及《三个和尚》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动画片,更是凭着精良的制作、和浓郁的中国特色享誉全世界。在2006年,相关政策也提出了中国要力争在5~10年内,进入到世界动画大国和强国的行列。这对于对中国的动画人员来说,好消息还不止这一个。在北京、上海、天津还有沈阳等经济发达的地区都开始了兴建动画产业基地,同时很多境外的动画片也都被禁止在国内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面对中国有三亿六千七百万的青少年,中国是被公认为在全世界最大的动画消费市场。然而,好的动画作品以及创作人员的培养才是成就动画产业的关键。在面对着文化产业市场的不断发展,膨胀的繁荣不仅让民间资本纷至沓来,同时也是让很多急于找寻到能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府相关部门看到了曙光。然而,对于如此迅速发展的经济产业,却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开始了一种变相的消费快餐文化。大量没有内涵的素食文化充斥着市场,虽然看似是蓬勃无限繁荣的景象。然而却没有人看到,一旦繁华褪尽,那么等待人们的又将是什么呢?倒影的荒凉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以文化产业为中心的一系列文化娱乐的传播,并且还迅速的扩张到了影响整体经济发展的划时代革命。而在很多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电影和书籍等等,这都为人们领进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但是同时却也打开了一个又一个无法预测究竟的潘多拉之盒。也许应该说文化产业不断娱乐化的畸形发展,使得文化产业走上了极度偏激的道路,同时也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只是形成了一种变相娱乐的方式,似乎是在无声无息地完成了对文化精神的置换与阉割。“文化”似乎成为了人类只是提供一种娱乐至死的物种。原本一个没有娱乐的国家,它自身的绝对不健全也是不能长久的。然而目前国内文化似乎呈现出了一种过于统一的病态现状。从社会文化的构成来说,应该是有官方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三种文化的鼎立才属于合理的,它们不仅鼎足而立,同时也要各有交叉,互相碰撞,并且还要有交流与升华,这样才是一个比较好的社会文化态势。 中国的电影就一直在重蹈类似的局面,在《钢铁侠2》和《叶问2》等几部大片都分走了绝大部分的票房时,剩下的十几部国产片就再次遭遇到了不幸。为什么很多国产片却没有人看?还有很多的电影人指责说是进口的好莱坞大片太多了。即便是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影院放映国产电影的时间也已经不低于全年放映时间总和的2/3。但是却还是会有人感觉保护不够。关于这一点,其实还是应该归咎到中国电影产业的自身上来。很多人的期望都很高,所谓的大制作,也就是以投资大、场面大,这些表象的东西。但是真正的内涵如何,故事好不好,却没有人知道。这就似乎和炒房、炒楼以及炒黄金是一样的大多的游资看中的就是这部影片能带来多少票房,自己能获得多大的回报。于是,越来越多的电影就瞄准了大牌的导演,大牌的影星,并且靠着宣传造势来让观众走进电影院。电影已经掉进了一个腐朽的漩涡。也可以说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比较奢侈的文化产业,只是会把很对非文化行业的资金卷进这个行业里面来,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针对于动画产业的中国市场来说,能够真正进入到这个领域的资金,在目前真正到位的还不是特别多,这也因为有很多对中国动漫的根本,对这个从业人员不是特别的看好,现在中国动画缺的一个是世界性的大师,并且也是一个缺乏世界性的团队。对于中国的动画,曾经有人做出过这样的评价,有一流的画技,二流的故事,却是有三流的经营。这就从让人心底感到悲凉。整体的文化产业是一个很特殊的产业,它的要求是严格的。不仅要具备长远的眼光,长远的规划,同时也需要有一个精良的经营队伍。要脚踏实地的前行,而不是只想着急功近利的以一种偏激的形式去走,那样的结局只会注定失败。第四章自由市场经济下的“不和谐”任何事物都有着两面性,自由市场经济也不利外。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优胜劣汰净化市场规范行业,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但自由市场经济的道路也是鼓励人们消费、消费、再消费的道路,其结果有可能导致地球资源急剧减少,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从而严重的威胁和伤害人类子孙的和谐幸福。1.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竞争极端的市场,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如政府机构,他们只起维护社会安定和抵御外来攻侵的作用。全竞争市场不仅有它形成的条件,还有存在的必要条件。尽管完全竞争市场提高生产率,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因为它也有缺陷。竞争最极端市场竞争最极端的市场又称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对于这样极端的市场,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存在又具备哪些条件呢?完全竞争市场形成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市场上有大多数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原因在于这么多生产者和消费者,与全市场的销售量和购买量相比,每一个生产者的销售量和每一个消费者的购买量所占的比例都较低,因而,他们对市场产量的影响不会起一点作用,所以,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独立的市场行为都不会对市场的销售量和价格产生影响。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所说的那样:“任何独立的购买者和销售者都不能凭借其购买和销售来改变价格。换种说法就是:所有购买者面对的供给弹性是无穷大,而销售者面临的需求弹性也是无止境。他们都只能是市场定价的接受者,而不是市场价格的主导者。二、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同质性,不存在没有区别。市场上有很多企业,每个企业在生产一种产品时不仅是同质的产品,而且在产品的性能、质量、外形、包装等等方面也是没有太大区别,导致所有企业里没有一个是通过自己产品具有与他人产品的特异的地方来决定价格而形成垄断,从而享受垄断利益。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购买哪一个企业的产品都是基本相同,致使多数消费者无法根据产品的区别而形成偏好,从而使生产这些产品的生产者形成一定的垄断性而影响市场价格。也就是说,只要生产相同产品,不同商品互相之间就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这很容易靠近完全竞争市场。 三、生产者出入市场,不受社会压力的控制。所有生产者,不仅可以自由出入某个市场,还可以自由退出某个市场。即出入市场或退出市场完全由生产者自己自由决定,不受任何社会制度和其他社会压力的限制。由于没有任何出入市场的社会阻碍,使生产者可以自由出入或退出市场。因此,当某个行业市场上有净利润时,就会招引大量新的生产者进入这个行业市场,从而导致利润的下跌,致使利润逐渐消失。而当行业市场出现亏损时,许多生产者又会退出这个市场,从而又会引起行业市场利润的出现和增长。这样,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生产者只能赢得正常的利润,却不能占有垄断利益。四、市场交易活动自由、公开,不受人为的控制。市场上的买卖活动完全自由、公开,不论哪一个商品销售者都会公开自由地将商品出售给所有购买者,而不论哪一个商品购买者也都能够自由公开地从市场上其中一个商品销售者购买商品。市场上没有歧视,同时,市场价格仅依据整个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而改变,不受任何人为的限制。任何市场主体都不能通过关税、权势、补贴、配给或其他一些人为的手段来限制市场供求和市场价格。五、市场信息顺畅确切,市场介入者有足够和确切的了解各种情况。消费者、企业和资源持有者们都对有关的经济和技术方面的信息有足够和确切的了解。例如,生产者不仅完全懂得生产要素价格、自己产品的成本、交易及收入情况,也确切的掌握了其他生产者产品的有关情况;消费者也掌握了各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及其交易的整体情况;劳动者掌握了劳动力资源的作用、价格及其在任何可能的用途中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因此,市场上完全依照大家掌握的市场价格进行买卖交易,而没有了相互诈骗。六、所有资源都能畅通无阻。任何一种资源都能够自由地出入或退出某一市场,能随时从一种作用转变到另一种作用中去,没有任何干扰和限制。即各种资源都能够在各种行业间和各个企业间充分自由地流动。商品能够自由地由市场价格低的地方流向市场价格高的地方,劳动力自由地从收入低的行业或企业流向收入高的行业或企业,资金、原料和燃料等亦自由地由效率低、效益差的行业或企业流向效率高、效益好、产品供不应求的行业或企业。以上六个方面是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实际上这六个方面也是完全竞争市场所具有的明显特征。而对于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的必要条件有:1.有大量的厂商。市场中的厂商的数目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单个厂商的产量在全部市场供给中所占份额微乎其微,厂商产量的变动无法影响市场价格。2.厂商进出行业完全自由。这种行业具有最充分的竞争性。如果这个行业的利润和工资比其他行业高,资本和劳动就会自由进入这个行业而不会受到阻碍。3.所有厂商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在经济学中也称所有厂商的产品是“同质的”。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没有商标也无需广告。4.厂商和消费者都具有市场的完全信息。是说厂商和消费者都了解同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完全信息假设保证了厂商和消费者的选择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最佳规模的市场,对市场,不仅可以促使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能使原来停顿的企业得到更大规模的生产。对个人,既可以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使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而在这样的情形下,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很难现身,这只是人们对它的一种假设。如果现实中它所具备的形成与必要条件都存在时,那这种完全竞争市场的形式就不会离我们太远。竞争缺陷完全竞争市场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但是它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市场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全竞争市场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成立,为此,完全竞争市场效率的出现只有在具备了严格的前提条件后才会实现。而在现实经济实践中,完全具备竞争市场的所有前提条件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经济的实践中很难实现。完全竞争市场不过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市场经济理论过程中的一种理论假设,是他们进行经济分折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这样没有实践意义的形式是完全竞争市场最根本的缺陷。而在这种根本缺陷的条件下,完全竞争市场与前提条件相对应时仍还存有许多缺陷需要完善。二、完全竞争市场存在使大量小企业没有这个条件,甚至是不适合。因为在现实经济实践中,即使进入市场很自由,由于其他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和影响,进入市场中的企业也不可能无限多。即使市场中已存在有许多企业,但这些企业也只能是小企业。在有着大量小企业的情况下,市场中的商品价格就相对较高。因为,其一,小企业的生产规模不大,不能进行规模生产,存在着规模不经济,生产成本高。因而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高。其二,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力度低,这是因为小企业没有实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生产的效率也就不会有所提高,这样生产产品的成本就很难贬值。即使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也很难达到规模生产,这时生产的成本不仅不能降值相反还会增值。三、完全竞争市场也会引起资源的浪费。在完全竞争市场下,自由出入不仅提高了效率,还使产品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企业不断涌进市场,而那些低效率、产品已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企业在不断地被淘汰退出市场。小企业在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冲击下很容易在竞争中失手,这是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正常的和时常发生的现象。那些因在竞争中失败而退出市场的企业,它全部企业的设备与劳动力即使仍可以起到作用但还是被迫倒闭。这样,只能使宝贵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被浪费。四、完全竞争市场中健全知识的假设不实际。通常,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只能掌握不完整的知识。生产者对他在现实市场中的地位、将来发展的方向及影响市场的各种因素的信息等等知识,都不可能全部地了解。只能是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时常进行活动。消费者,不可能完整掌握固定市场上整个产品的价格、品质等方面的状况。同时,市场信息也不可能通顺无阻而且极为确切。所以,市场介入者都不会具有全部、全面、确切的市场信息和市场知识,健全的市场知识只是不合实际的理论假设。一般来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只有农业生产等稀少数行业比较靠近完全竞争市场。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农户的数量多且每户的生产规模时常不同,同时,每个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产量及其在全部农产品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都太低。因而,每个农户的生产和销售行为对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是不受影响的,只能接受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如果有的农户要提高其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不会提高,最后,使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如果农户降低自己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会增长。虽然该农户销售出去的产品价格会比市场价格更低。但是,这要遭受极大的经济损失。这样,农户降低他们农产品价格的措施也就不存在任何意义了。比如说牛奶市场,没有哪一个牛奶买者可以影响牛奶价格。因为相对于市场规模,每个买者购买的量很少。同样,每个牛奶卖者对价格的限制是有度的,因为多数其他卖者也提供基本一致的牛奶。由于每个卖者可以现行的价格时卖出他想卖的所有量,所以他没有什么理由收取较低价格,而且,如果他收取高价格,买者就会转移买的目的地。在竞争市场上买者与卖者必须接受市场决定的价格,因而被定为价格接收者。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决定开一个奶牛场,而且,如果每一个现有奶牛场都可以决定放弃奶牛行业转移,那么,牛奶行业就完全满足了这个条件。在完全竞争市场里,一切的赢利的机会都会被利用到,没有任何空子可钻——这就是它最重要的特性。当然这只是客观的说法。从主观上讲,因为人口、技术、资源等因素的改变,市场还是要产生新的盈利机会。 自然垄断就是阻碍完全竞争和市场匀称的一个重大要素。所谓自然垄断,是由于规模经济,使得某一行业只有在一个企业生产的时才是最有效率的。这主要是因为边际成本下降和为此影响到平均成本下降。大家都知道,对普通企业来说,产量增加的越快,产品的生产成本往往就会先下降后上升。但自然垄断行业的特点是产品的平均成本持续下降,生产越多,平均成本越低。所以只要有一个企业进入市场,其他企业就不可能再进来,因为原来的企业产量大、成本低,后上的企业定竞争不过它。这样就造成了垄断。例如铁路、电话、供水、天然气等。自然垄断的行业特征跟巨大的稳固投资和网络效应息息相关。例如电话业务,需要投入许多的先期成本,建造基础设施,然后才能提供通讯服务。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使用的人数越多,不但平均成本降低,而且每个人得到的效用就越大,因为他可以和大量的人交流。只有一个人的电话网用户是不能用的。这从全社会的立场上来看,与其让多数企业竞争,不如把所有生产全交给一家企业。这样可以避免每家都生产一点、但平均成本居高不下造成资源浪费。所以从理论上说,自然垄断行业的企业要保护他自己,不让别的企业进入市场来和自己竞争,而事实上不会有企业跟他竞争。尽管完全竞争市场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是,对完全竞争市场类型的研究仍有它积极的意义。通过研究完全竞争市场趋势,有助于建立完全竞争市场类型的一般理论,当人们完全懂得完全竞争市场类型的理论和其特征以后,就可以借助它引导自己的市场决策。例如,生产者就可以在出现类似情况时(如作为价格的接受者时等)能做出正确的产量和价格决定。更重要的是分析研究完全竞争市场类型原理,可以为研究其他市场类型给予参考。例如,有关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中竞争与效率问题相比较研究的阶段中完全竞争市场类型原理可以起到一个衡量标准的参考作用。2.权力决定利益权力决定利益,这样的分配资源方式只会让有权者利用权力取取他们所想得的利益,而损害人民群众的财产所有权,比如美国宪法修正案的“征用条款”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美国政府可以无偿征用公民的财物。尽管如此,当这些被征用的财产落到私人开发商嘴里时,人民群众只能有口难言,有权的垄断,使弱势群众的利益受损,却没有选择。权力高于利益权力是个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的受支配能力,是实现在一定责任范围的条件。权利是主体的某一种意志的体现的自由。但如果想借此来实现自己利益,是不被社会认可的,因为这是权利社会的要求。在“湖南省娄底市原副市长赵更效堕落轨迹”中,赵更效之所以能在财政局局长这个位置上涉嫌受贿800多万元,滥用手中权力大量圈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赵更效滥用手中职权,大量进行权钱交易,这和他私心膨胀,忘记组织多年的教育培养,不注重自行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没有标立正确的权力观等有直接关系,但各方面监督制约的不足或缺乏也是一个重大的原因。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行使职权时,都要受一系列的国家法律法规、党纪政策、单位规章制度的约束。在上面,有上级领导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在同一级,有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制约;在下面,有单位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但赵更效却将这些规定和制约抛到脑后,利用财政局长的权力,不是为娄底经济发展服务,为当地群众谋福利,而是将组织和人民给的权力滥用,想尽百计为自己捞钱。大力宣传什么“我给你增加拨款,你把工程包给他”、“我批给你借款,你还欠款给他”、“你给我好处,我给你办借款核销”、“你不给我钱,我不给你签字”等。 赵更效受贿行为,发生在批准决定追加预算外资金拨款中。据国家有关规定,使用预算外资金,须先由财政局拟订方案,再报本级政府审查,然后报同级人大批准。可在娄底市财政局,在赵更效任命局长的五年时间内,每年的预算外资金的使用多是由赵更效直接决定,由一人说了算,不经政府审查,更不上报人大准许。公权一旦滥用,就易转为谋私的工具,酿成大祸——不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自己也难逃国家法律和党纪政纪的追究。反腐败斗争的实例告诉我们,权力需要约束,缺乏约束的权力容易滋生腐败。赵更效以权谋私,在很极大程度上是钻了当地某些部门某些人疏于领导、监督约束的空子。从这个意义上讲,赵更效滥用权力中“权力”就是有关领导和局内相关部门“给的”。正如另案处理的由娄底市财政局预算科长提升为副局长的张永东所言,“预算科的同志心里都清楚,赵更效这么批不符合程序,违反了制度,却又没有办法阻止,局长同意,我们就要履行”。2010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在首都部分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强调,“切实增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但愿娄底市乃至全国其他一些地方的领导机关的有关领导人,能从赵更效案件中汲取教训,加大反腐倡廉治本的力度,使我们的干部越干越让人民群众放心的决心。权利的核心是人的尊严,人要具备的人格的尊严,而不是经济利益或物质利益。权利就是主体的一种试用方式,是一个有尊严的主体主动提出的,而不是他人的赠予。当然,物质利益与人的尊严也是息息相关,财产对于人来说也很重要,黑格尔说:“人唯有在所有权中才是为理性而生存的。”侵犯了所有权,就是侵犯了自由。权利包含利益,但是利益本身并不能代表所有权。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当权利被当作为利益时,证明某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比社会的利益更重要的责任转移给了那个人。在实践中,这一表达方式使天平趋向集体利益。在缺乏珍视人生命的尊严和个人内在道德价值的宗教或哲学传统的社会中,倾斜时常发生。而中国正是这样的社会。权利约束利益。权利不是以功利或社会反应为基础,而是以其正当性的演化与利益无关的道德原则为基础。这就表现出权利可以对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多数人的意志施加限制。权利不仅赋予人们追求和行动的能力,同时也是禁止他人妨碍或侵害的一种禁令。权力是用来扬善惩恶,倡导公平正义,营造积极融洽的社会氛围的,人民赋予给他人的权力,是一个有特殊责任的,更是一个群体的代表,自然是不可以将个人的利益置于群体之上。人们渴望利益,渴望权力,但在获得利益和权力时,要担当起相应的责任,这是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如果人类社会的所有人都会在获得利益和权力的后积极、主动地、自愿的承担起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和义务,那我们这个社会就会走向文明,走向和平,走向辉煌。利益不统一利益是满足了人的需要,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与权利相比,权利高于利益。而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发生利益冲突。目前我国每个领域普遍存在利益冲突问题,已成为腐败发生的重要源头。如何才能更好的防止这种利益冲突的发生呢?在香港,防止官员利益冲突的制度主要依据在《公务员行为纪律指引样本》和《问责制主要官员守则》两个法律文件中。前者对应一般公务员,后者对应特区政府主要官员。 依据《公务员行为纪律指引样本》,公务员有责任防止和申报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应当根据申报程序,及时向部门首长或者领导汇报利益冲突,并根据有关指示处理利益冲突。如果公务员没有防止或申报利益冲突,将受到纪律处分。最容易出现利益冲突的部分在私人投资,因此监管也十分严格。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通过证券、房产等投资通道,是包括公务员在内的众多市民的必然选择。公务员虽然可以自由进行任何私人投资,但必须注意防止投资风险越过其经济能力。公务员进行投资时,应有责任维护公务员支队的大公无私形象和应有的个人情操,并且要时刻提醒其公职与私人投资无利益冲突。在电影《窃听风云》中,有三位男主角在泥潭中越陷越深,正是因为他们在任职警方从专业人士那里偷听到股市信息,而没有及时申报利益冲突,加上人性中的私欲,最终越陷越深,一落千丈。利益冲突制度是否执行有效,关键在于要对官员能接受的利益、经申报后能接受的利益、禁止接受的利益作出确切的规定,给官员提供清晰的行为引导,既要顾及一些情感,又要避免利益运送。根据香港《2007年接受利益(行政长官许可)公告》把官员平时可能获得的利益来源划分为五类,即亲属、商人、私交好友、其他人士和政府。对于亲属赠送的利益,包括赠送的礼物(金钱在内)、折扣、贷款或机票、船费、车费,官员都得到允许索取或者接受,没有任何界定。对于私交好友给的利益,如果是借款,形式上既是索取也是接受,最高是3000元,最长还款期是30天;如果是礼物或旅费,形式上只能接受不能索取,在生日、订婚、结婚、结婚纪念日、退休或其他传统节日等场合,礼物数量不限但总价值不得超过3000元,在其他场合总价值则不得越过500元。对于其他人士给的利益,无论是借款还是礼物,最高还要打个五折,受到的限制也就更多。对于商人给的利益,如官员的配偶、父母或子女得到工作机会、享受一些福利、成为长期客户等,为了避免官商勾结,利益传送,依法有严格的控制,比如送利益者与官员无任何公事往来,官员以外的其他公众在相同条件下也能够享受相等的利益。对于政府给予的利益,官员可以根据政府条例和合约允许接受金钱馈赠、津贴、贷款、礼物或旅费,除此之外的利益,在接受前必须向政府当局申请,得到批准后才能受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反腐不能光靠严格的刑法,还须把每种制度细分,成为人人遵守的规则。因此,对官员能受的利益、经申报后能受的利益、禁止接受的利益作出事无巨细的规定,作为官员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的行为导向,将预防腐败的计划尽量提前,使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清晰可见,防止利益冲突,防范不同级别的官员以权谋私。即使香港防止官员利益冲突的制度实施有多严密,对官员能接受的利益也有多么详尽规定,但还是会有“漏网之鱼”。最典型的例子,要数黄河生触犯利益冲突被解聘一例。黄河生任命为香港税务局长,他的妻子郑丽容在湾仔开设一家税务公司,为大小公司提供不同报税服务。据这家公司的职员透露,该公司熟悉香港税务,能为客户减轻税务负担和罚款。黄河生作为税务局长,妻子开设了帮人逃税的税务公司,而且其本人还在该公司有象征性的股份,明显涉嫌利益冲突以及利益申报不实。此事自被媒体显露开始,就一直是香港社会聚焦的热点,因为无论最终黄河生是否会被判定为违法,但从表面证据看,已经让市民有了不良的看法,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经过公务员事务局、库务局和审计署近两个月的调查,特区政府最终的处理结果是马上终止合约,取消黄河生原有的九十多万元酬金作为惩罚。从中我们明白了两点:第一,黄河生违反内部规定,先后七次直接处理其妻公司代表的税务案件,酿成了与公职的利益冲突;第二,没有向上司申报其妻掌握的税务公司与其公职存有潜在的利益冲突,没有依据公务员利益申报的规定,申报他在税务公司所握的一股价值10元的代表性股份。但是,由于没有证据揭示黄河生工作当中有徇私舞弊,给妻子公司便利的行为,也没有证据指明政府因为黄河生的行为而遭受损失,因此,特区政府在咨询律政司刑事检控专员的意见后,取消对黄河生提出刑事检控。另外一个典型“案例”和梁锦松有关。提起梁锦松,大家都不会陌生,他娶了“跳水皇后”伏明霞。但正是这位曾经在香港政商两界呼风唤雨、曾被人号称“财爷”的梁锦松,就是因为没有及时申报利益冲突,断然辞职。时任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将此案交由刑事检控专员江乐士处理。江乐士咨询了香港的资深大律师祈理士及英国御用大律师韦尔森的意见后,表示虽然表面证据成立,但不能确定检控梁锦松“在公职中行为不轨”有合理定罪机会,因此根据香港刑事检控政策的标准,不对梁锦松进行检控。 黄河生和梁锦松最终都没有被刑事监控,但都为其行为的不当付出了代价。在香港,官员不仅要严禁收受贿赂,而且还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防止给人留下“徇私”的印象———利益冲突申报制度无形中提升了官员从政的道德标准,也确立了一种不成文的政治伦理。权利高于利益。而当这些拥有权力的人不能把握好这个分寸是,就会自己走上绝路,而这种选择的依据就是利益。所有因为利益产生的观念都是不可取,利益冲突更是要不得。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声誉,政府的信任度。所有,只有合理的运用,才能让权力与利益得到有效的用武之地,为人民实打实的办实事,这对国家以后的和谐发展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3.自由市场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介入者所了解的信息很不匀称的散步在市场上,也可以说是各种非对称信息的合成。而随着自由市场被假设的完全信息下打破,信息不对称的严重性越来越大,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由此,我们必须制定一个制度,要让信用得到尊重,在确保信用真实的情况下,从而改变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信息为不匀称、不对称的分布状态。也可以说是,有些人对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人掌握得更多一些。信息不对称是以不同的经济人体信息能力的不对称性为基础,而获取信息能力的差异在于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社会劳工分工使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行业信息差异;专业化产生的信息差别也同样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而对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是指不同市场参与者所了解的信息不匀称的分布在市场,也可以把市场看作是一个存在各种不合理的信息合成体。而标准化商品的市场一般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多数商品的市场是很难达到信息充足和对称。而对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基本形式有:买主与买主之间、买主与卖主之间、卖主与卖主之间。其中买卖双方都具备的不完全信息,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信息时,信息不对称市场也就时常出现。针对不对称信息的内容分为两类:1.双方知识的不对称,指一方不知道另一方的能力、身体健康等信息,这是天生的,先天性的,不是双方当事人行为造成的。对于此类信息不对称,从经济学上讲,称不隐藏知识、隐藏能力。2.不对称信息是指在签订合同时双方了解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订合同后,一方在管理、约束另一方时没有效果,这样内在的信息,取决于另一方的行为。对于这类信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称为隐藏行为。在不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里,很容易由事先发生过的不对称引起逆转,通过政府干预和市场信号以缓解或解决这个问题;而事后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道德风险、委托与代理问题,应对办法是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比如,选择一位经理,如果事先董事会不清楚经理的能力,而经济自己清楚,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如果事先双方都知道经理的能力,但签约后不清楚经理的努力程度,则出现道德风险问题(隐藏行为);或者事先都不知道经理的能力,便签约后经理发现了自己的能力,而董事会不清楚,则也是道德风险问题(隐藏信息),因为经济离任有可能走客户。 而对逆向选择市场最为典型的是柠檬市场,它是指信息不对称环境中的次品市场。如:旧车市场。遮风挡雨金龟换酒车退出市场,低质量车成交,买主逐渐降低出价,低质量中的较高质量车离开,棘轮效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造成经济生活中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越来越突出,使各类市场受到影响,如汽车市场、保险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旅游市场、股票市场等所有的生产资料市场、消费资料市场、服务业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企业间签订的合同能够得到完全履行的不足50%。汪丁丁在《财经与社会》中讲到:“经济界的当务之急,就是复原这个“信”字;靠创新,靠人心,靠交流和谈判,靠制度。否则财经无望,金融无望,社会无望……金融的基础是信用,金融危机是信用危机;信用危机就是社会用在评价和传递时,信用出现危机。”对于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世界上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面临的一种社会经济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立和日益完善。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日益明显,普遍出现在我国的各类市场上,影响我国经济生活的秩序和社会安定,造成人民利益受损,加大社会的成本,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实现。为此采取有利应对措施,促进市场信息的对称与和谐社会的实现。1.市场信息不对称使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脚步放慢。双方信息不对称,卖方信息多,买方信息少,导致社会失去了平等交易;买方与买方间不平等,卖方与卖方间的信息不平等,造成不公平竞争。2.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和谐社会发展失去了动力。一方面,信息不对称严重地打乱了经济秩序,使市场效率下降,影响了合法经营厂家的利益,导致生产衰退,同时也降低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念头和满意程度,妨碍了社会有利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致使社会交易成本上涨,使原本将要发生的交易出现断裂,社会发展也就因此失去原有的动力。3.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和谐社会缺少诚信互爱的人际关系。假冒伪劣商品猖狂,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隐瞒真实信息,扭曲真实信息、虚假信息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损坏了社会的诚信观念,使人们对社会的信任感极速下降,与和谐社会的诚信体系相矛盾,加大了构建和谐社会成本的投资。4.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和谐社会不得安定有序。随着全社会的道德滑坡,社会上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整日提心吊胆,人心惶惶,社会走进动荡和不安定之中。从中我们也认识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逐日扩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要利用行政的、经济的、舆论的、法律的、网络技术等有力措施,大力除掉市场信息不对称景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调整市场和谐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各种风险和问题,严重破坏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要降低或消除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我们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加强立法,健全法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不同的市场主体只有在规范的界限内为社会和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物品和态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改善市场经济秩序,惩戒各种投机行为,是在必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事后信息不对称及其道德风险的程度。要保障社会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还要建立一套让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者拿到利益而各种机会主义行为付出较高代价的制约机制,提高制假者的风险成本,保障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使社会经济体制真正走上法制轨道上来。 二、借助网络,完善信息显露制度。要求市场主体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容、时间等在网上显露信息。信息显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慢慢建立起公平的社会公用信息网络,及时更新披露信息,保证信息的充分性、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提升市场透明度。借助信息网络,发挥社会督察的作用,恶制各种市场损人利己的行为,对各种不讲信用的、欺诈的、违规的行为能及时显露和暴光,使造假者自投落网,失去在市场生存的机会。同时,加强信息监管力度,严厉敲打虚假信息和广告。有效地除去市场中的虚假信息和广告。三、全力发展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根基。市场关系最纯质的东西,是等价交换。交换双方都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就会构成相互信任的经济关系。马克思曾指出市场经济“谁都不用暴力占有他人的财产。就是说实质上是以契约为媒介,通过互相转让而互相占有”。即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建立在共同信守契约的基础上。如果有一方不讲信用,那么交换会要停止,就会使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受到影响和破坏。因此,要全力发展诚信经济。在健全的社会诚信制度下,个人和企业的不良交易行为均被记录在案,有关权力机关可以视此对交易人进行惩罚。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信息不对称性,有效增强对不诚信行为的预防。四、加强政府改正信息不对称机制。第一,只要政府不破坏市场配制资源,就可以设置多种机制对信息不对称加以修正。如:“生产”信息机制。政府借助“生产”机制,将私人信息转化为公共信息,使市场信息分布逐渐对称,克服逆向选择问题。第二,政府强迫生产者承担由产品造成的一些损失责任。第三,政府强迫交易者在交易前必须承担责任,使居于信息劣势的交易者清楚自己选择的性质和结果。对于居于信息垄断地位的交易者要强行其公开信息。并且强制信息垄断地位的交易者担起欺诈、滥用信息、误述、泄露等责任。第四,政府在管理活动中多方面设置标准,如从事某一特殊职务的才能要求、发行证券资格、生产者必备的生产与检测手段等。只有要示达到指标,才能获得政府的认同,交易者才能入市交易。五、加强社会舆论道德的牵引。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强化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同。同时对社会的和谐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共同上进的人际关系,反对一切损人利己、金钱至上、欺诈勒索思想和行为。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人们也就懂得了自觉守法的含义,自然也就消除了在市场信息不对称下损人利己的表现。六、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就是和谐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正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命脉。所以和谐社会就是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以实现每个社会成员在人格、权利、机会和利益等方面的平等互利。在经济交往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高扬人格价值。“以人为本”是要从每个人从自己开始做起,以每个人平等的价值、自由、利益、权利、全面发展等为原则,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指引私人和企业的逐利行为转变为利他利社会的行为,这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领悟。当今社会借助于发达的互联网和先进的媒体,虽然我们每天所获信息量逐渐扩大,但总有一部分信息是我们无法获得,即使获得也难辨真伪。随着自由市场在完全信息情况下假设的打破,信息不对称的严重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市场中它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在生活中,它使造成的损失,于是我们想方设法避免损失。现在社会信息已经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信息的不对称就是资源得不到合理分配,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而制度它可以保证一部分资源到位,一定程度促进了合作避免了浪费。从另一个角度看信息不对称是否会产生不利,后果在于人们的信用,而制度一旦制定,就要求信用必须得到遵守。也就是说制度确保了信用,从而克服信息不对称。 市场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交换。比如两个人做生意,甲说你先付钱吧,货物三天后就到。这时就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乙不存在信息优势他就无法确定甲的话是真是假。这就关系到个人信用,由于它的不确定性,如果要达到一致,必须形成约束的制度,比如甲乙签定合同,既证明甲可以守信用也消除了乙的担忧。还有一些对市场活动形成约束的法律法规,像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都是通过制度的建立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缺陷。政治环境中,没有制度的规范就是没有发展,很明显不同阶层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比如上级和下级之间,下级为了彰显业绩,会谎报成绩;官员与老百姓之间,老百姓对信息的不知情和对官员的不了解,可被官员挪用了拨给自己的财产都不知道,有的官员替老百姓做了实事却被百姓怀疑,这是需要制度对其加以规范的,往大的方面上讲,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腐败问题的解决应该更加严厉制止。但是,制定相关制度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不完善,比如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就形成了看文凭选人才的制度,结果现在的单位都在招聘中提高了对学历的要求。但回归现实,复读和购买也可以改变本来不同能力的人获得相等的学历,另外,学生在校的用功的程度各不相同,浑水摸鱼的学生也很多;同是本科学历,不同学校的学生能力也不尽相同;致使假学历,假文凭现象时常在一些单位出现。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完善的制度,只能根据发展形势的需要不断完善机制,方可发挥更有力的作用。稳定市场的和谐,不仅靠制度的完善,更多的是要我们以心换心,取得社会和谐,这是任何制度都无法替代的,那对于平衡市场和谐指日可待。4.自由贸易为什么不自由中国加入WTO已有几年的历史,跨进了入世过渡期的后期,这时,关税和市场准入门槛大幅降低,中国在享受自由贸易的好处时使得中外贸易产生了摩擦。其实,中国在加入WTO之前,就一直考虑这个问题,从北美自由贸易区到欧洲共同体及其他贸易联盟,对自由贸易都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自由贸易的位置在中国加入WTO之前,一直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那就是自由贸易。从北美自由贸易区到欧洲共同体及其他取予有节联盟,对于自由贸易都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于是,中国人也开始顾虑贸易能不能实现其承诺,市场开放与增长、物价降低、贸易发展、工作岗位增多。许多人认为,大型跨国公司丝毫不会因自由贸易而受,但对于小公司,却要受到自由贸易不同程度的冲击。1.自由贸易增加失业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日本的产品可谓畅销全世界,风风火火地打进了各国的市场,许多国家都震呼:日本人来抢我们的饭碗了?那时,日本生产的东芝、松下、日立、索尼电视机大量流进美国市场,由于价格便宜,所以日产的电视机很快就占领了大部分美国市场,这让美国电视机制造产家纷纷倒闭。可想,这会让多少美国人失业。其实,美国的工会势力相当的顽固、强悍。此时,我们可以联想到20世纪80年代,顽固、强悍的工人开始上街流行,要求总统签署有关法令以限制甚至禁止从日本进口的电视机。他们的理由相当充分,且带有强烈的民族情感:电视机是美国发明的,而且美国可以生产出世界最好的电视机,然而,日本人却偷走了他们的技术,又要取代他们的就业机会。岂能任由日本人如此猖狂?所以,美国工会提倡爱国的美国人应该购买自己国家制造的电视机,只有这样,美国电视机制造生产厂才不会倒闭,美国电视机厂工作的员工也不会失业。2.保护“幼稚产业”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最初起源于18世纪后半期在美国独立后,由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在19世纪中叶由德国的史学派先驱弗德里希· 李斯特另以系统化。李斯特认为生产力是决定一国兴衰存亡的关键,而保护民族工业就是保护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国家和政府需要作为民族工业发展强有力的后盾,而不是禀承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原则。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历来是各国限制进口,排斥国外竞争者的相对合理的理由。在经济全球化那儿发展的今天,对幼稚产业保护论的争论更加激烈。幼稚产业是新建立的产业,因为新兴,所以弱小,就需要特别的保护,应该让它免除国外竞争的压力,待它发展起来之后,再跟外国的同行业竞争。国内自由贸易不能保证这个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起步发展。所以在,在产业初成阶段,至少就贸易战略来产,需要实施一定保护的进口替代政策,利用进口关系、配额等手段把进口产品暂时挡在国门外,或者至少是他们的价格不低于本国的“幼稚产业”产品价格,在贸易保护的这段期间,使本国的“幼稚产业”能够发展起来。3.自由贸易要让位国家利益自由理论带有丰富的国家利益思想,他与普通经济理论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涉及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曾经,在弥漫全德国的思辨氛围中,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却是一个惊人的实用主义者。他用一本名为《政治经济滨国民体系》专著反对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以证明英国人思想的荒唐以及英国想做世界聪明霸主的野心。他做了一个假设:如果英国利用工业革命的优势专门生产大机器,而德国专门生产儿童玩具,哲学家拼命写书,请问“德国要用多少本哲学书和多少个儿童玩具才能够揣到一架英国的大机器?”项国人如果有良心的话,他们会认为这样的自由贸易是公平的吗?嘉图生在莱茵河畔的德国而不是泰晤士河畔的英国,他会提出比较优势学说吗?向来高深莫测、转弯抹角的德国人,这次却很直率:英国人是世界主义面具下的国家利益至上主义者,德国人不过是直接打着民族主义旗帜的国家利益至上主义者。德国人是说在嘴上,英国人是想在心里,其实他们关于自由贸易的“底线”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本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会主张自由贸易。因为只有自由贸易才能让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在全球的最优配置。但事实上,国家利益让许多经济学家失去了发言权。自由贸易的原则虽然具有它高效率,但是当一个国家的贸易超过了本国国界,成为国际贸易形态的时候,单纯的经济学解释就显得不尽人意了。当国家作为交易主权的时候,国家利益成为交易的首要上档,而非效率。与此同时,现实世界中又存在着政府这一利益集团。当政府进行政策制定的时候,同样会考虑自身的“政府利益”。因此,自由贸易呆若木鸡是解释任何经济行为是的万能钥匙,而是存在局限性的。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国家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和基本单位是不容置疑的。这时,自由贸易不得不让位于国有利益,这无疑给世界的自由贸易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障碍。自由贸易本身没有好与坏之分,关键就在于这个国家的情形适合何种贸易政策。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一直持续到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次政策的改变也使得英国开始走向衰败。现在要中国做出选择的时候了,从整体来说,自由贸易在经济学的人眼中,它会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就中国的情况来说,自由贸易是一把双刃剑,它会给中国人带来就业机会,同时也会使国外同行来的失业率增加。自由贸易幅度越大,影响的工业就越多,涉及的人也越多。对于被吞掉的行业工人而言,要他们舍弃他们已有的技能,重新学习怎样生存,那种痛苦是不言而喻。自由贸易虽然能够达到双赢,便实际交换比例的确定并不和谐。 自由贸易虽然增进了国家整体利益,但可能会损失一部分人的利益。欧盟从中国进口首饰和衣服,可以将相应的劳动力和资源转移到其他部门,比如去酿造更多的葡萄酒,用增加的收入来换取更多的首饰和衣服。但是对本国生产机器和衣服的工人来说,可能要面临一段时间的失业,特别是对企业主来说,会破产倒闭。当然,他们不想提高一般消费的利益而去做首饰和衣服,政府也就会受到他们的传言而限制首饰和衣服的进口,自由贸易政策由此再次搁置起来,不予理睬。自由贸易是打开一个国家企业发展的有利武器,而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忽略对国外经济的发展,这难免会使两国之间的友谊发生一些隔阂,影响两国经济企业的发展,所以,合理自由贸易,才会使各国经济走的更稳,发展的更好。中外贸易产生摩擦中国加入WTO已有3年的历史,还跨入了入世过渡期的后期。而此时,关税和市场准入“高墙”将大幅降低,中国在享受自由贸易好处的同时,中外贸易摩擦发生了摩擦。摩擦原因是不何?如何化解?我们可以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1.反倾销调查屡见不鲜最近的一次反倾销来自墨西哥。2010年5月25日,墨西哥政府表示,由于从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在墨西哥国内市场存在不公平竞争行为,因此对原产于中国的成本低于每吨1561美元的无缝钢管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税率不超过36%。2009年9月24日,欧盟建议对产自中国的无缝钢管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税率高达39.2%;2010年1月12日,印度商工部宣布对中国无缝钢管发起反倾销调查;2010年4月22日,美国商务部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产品征收32%至98%的反倾销税。2.技术围墙层出不穷技术围墙作为一种辅助性限制措施,已成为众多国家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该国产业的锐器。以提高检疫水平、增设检测项目、繁琐的过关程序为手段的技术围墙日益成为约束中国外贸出口的条件。近年来,中国约有60%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受到国外技术壁垒限制,影响出口的总额约28%。另外,发达国家不防止中国产品在本国销售还通过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知识产权、电子数据交换等手段,配置新的技术围墙,新的保护措施。3.摩擦领域持续扩大这几年,一些国家通过设特殊立法,由限制中国出口单一产品发展为特类产品,涉案金额持续上涨,涉案国家越来越多,传染效应尤为突出。4.摩擦对象向发展中国家蔓延虽然涉案金额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但摩擦次数却持续大幅上升。根据WTO统计,1995-2003年,WTO成员的反倾销立案2416起,而发展中国家就占60%还要多,中国位列反倾销对象之首。其实,贸易摩擦虽然是必然的。但能否认可中国经济市场地位这一争论上道路并不平坦。从纺织品“井喷”危机到温州鞋俄罗斯被扣事件,“中国制造”在世界各地攻城拔寨的同时,也遭遇“围追堵截”。人们开始发问:为什么受伤的又是中国?可见,即使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后配额时代,国际贸易的自由天空也并不自由。二、贸易摩擦的原因:中国的发展和国外贸易保护的碰击中外贸易摩擦最根本的一条原因是中国发展过快与外国贸易保护的冲撞。近几年,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之一,中美、中欧贸易摩擦不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经济走进了“国际经济摩擦时代”,中国急速的发展与国外贸易保护发生的碰撞,造成中外贸易摩擦频频发生,越来越产生剧烈化。中外贸易在摩擦中慢慢的变得成熟,未来贸易关系也将会在摩擦中进行和发展。可发展是主流,最终还是要在发展中走向成熟。贸易失衡不可避免,中外摩擦永久存在。而中美贸易摩擦来源于美国经济不景气。美国前贸易代表、前商务部部长米基·肯特有自己的想法,认为:“ 中美贸易摩擦,比如反倾销问题,根源还在于经济的不景气,如果美国经济发展良好,美国人对倾销的问题也就不会那么感兴趣。”2004年11月8日,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在北京表示,为解决国内储蓄匮乏问题,美国需要通过贸易和经常项目赤字手段,从储蓄盈余国家进行大量的进口,而亚洲国家在为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出资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导致了美国和亚洲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致使美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美国巨额的预算赤字是产生贸易摩擦的根源,一旦国内经济出现问题,就会寻找替罪羊。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问题时日本成了替罪羊,现在中国又被选中。当然,政治因素还是要重视。美国众议员恩格里斯认为:“政治因素影响极其强大。原因在于美国巨额贸易赤字使人们产生一种挫折感,致使贸易保护有所抬头。多数人认为最为突出的贸易伙伴中国一直在占美国贸易政策的好处。”可以说,中外贸易摩擦的矛盾产生在经济利益的争夺与发展机遇占有之间。美欧贸易政策持有“两项准则”,一是出口贸易时推行自由贸易原则;二是进口贸易时实行保护主义,实行所谓的“平等交易”。由于中国的入世效应,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美国从中阻扰,不时掀起贸易战争,把尖端瞄准中国,中美贸易摩擦增多也就见怪不怪了。在中美不断掀起的贸易摩擦中,无处不和纺织过招。因为纺织品作为中国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被美国压制,就是压制中国经济,由此,纺织品也就成为中美谈判中的筹码。当然,中国一些企业不规范的定价行为,一些地方保护盛行,也是需要改进的。三、贸易摩擦,自由贸易不自由李嘉图认为,依照“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都会毫无例外地提升本国的福利;相反,任何限制自由贸易的做法都会损人又损己。因此,对于开放贸易这一说没有谁存在意见。然而,世界千变成化,自打中国加入WTO后享受自由贸易不足半年,中美、中欧等摩擦迅速扩大。可见,即使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后配额时代,国际贸易的自由并不自由。中外摩擦是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存在于中国与国外贸易的连通之间,但却让中国经济在摩擦中不断成长,也使得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靠齐”。第五章全球化是经济繁荣的推手还是制造危机的恶魔“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当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Lorenz)于1979年12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会提出他的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时,全场为此而惊叹。上半年还在为控制通货膨胀而加息,下半年就已为避免紧缩而大幅降息;石油价格几个月前还在一路飙升,几个月后却已陷于崩溃边缘……全球化既繁荣了经济也加重了经济危机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局势让人感到迷雾重重。1.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人们所提出,直到90年代才得到人们的认可。何谓经济全球化?简单来说就是跨国际经济,就像人们提出地球村一样,不仅是信息可通过网络全球化,经济也可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经济的重要特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它对各国的经济影响越来越大。表面来看,经济全球化似乎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财富,但实际上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有利必有弊。每个国家的发展情况不一样,必定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经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能够自由流动并得到优化的配置;另一方面,是将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矛盾扩展到全球,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利弊如果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那发达国家无疑是这个“结果”的直接享用者。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要远远高于弊,就好比将一个乒乓球放到一个偌大的足球场上一样。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曾经断言:“全球化的胜利将使所有人受益。”可知这场由资本主义国家来制定规则的“比赛”,无论如何都不会让自己“吃亏”。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远比人们想象中的要大,而且都是正面的影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全球化仍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的地位,这就意味着支撑经济全球化的制度、体系或者是规则,都是西方化的。对发达国家而言,在这种西化的经济制度下,他们可以极大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将其劣势保护起来。因此,当这些国家的政府、企业或者是其他经济主体在不同的市场展开活动时,就不会面临经济规则的冲突以及不确定性。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无需承担过多的制度变迁。如在国际市场上遇到风险,他们就会利用自己国内行之有效的手段将自己保护起来,从而确保可以分得更多的利益和承担更少的交易成本。自从世贸取代关贸以来,发达国家利用其主导的世贸规则,从国际流动资本中获得好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已经从工业经济走向信息经济。除去高科技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之外,他们分别打开了别国的金融市场、服务市场等。据2008年数据统计,全世界有40%的产品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跨国企业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种直接产物。无论是金融投资还是商品的国际化,都意味着把决策权上缴给具有一定规模的跨国类企业。这就必然造成跨国企业的扩张,然后形成垄断,使小规模的企业在夹缝中生存或者无法生存。1997年,世界上前100家大跨国公司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1/3,而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额又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据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估计,约70%的国际技术支付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世界上主要产品和服务的交易价格,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的。跨国公司通过控制自己产品的产量而抬高价格,从而使自己能够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依现在情形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规则依然是以发达国家的利益为核心。所以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仍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而且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之内,很难有根本性地改变。全球经济一体化,最终影响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而作为这一规则主要参与者的发达国家,很少会考虑到影响利益分配因素的不平等。必然会出现两个极端:发达国家越来越强,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弱。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利益远比人们想象中的要多得多。但是另外一方面,虽然经济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一个“赚钱” 的大好时机,也不免存在一些弊端。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肯定会给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的金融投机和风险,本身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害。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者带来的是财富,却使无产阶级越来越难以生存。即使在同一区域之内,贫富差距也成为不能避免的事实。但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始终都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结果的享用者,也可以是受害者。经受住考验,就会活下去,经受不住考验,就要被淘汰,类似于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发展中国家为何会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趋势之中?一点是被全球化之中的利益所吸引,其次出于别无选择,只能依靠发达国家的力量来壮大自己。如果将经济全球化比喻成一场游戏,发展中国家只能是这场游戏的参与者,而发达国家既是游戏的制定者,又是参与者。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确实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和一些潜在的机会,但是另外一方面它们又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制度和规则。于是在全球化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担中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而且也会过多承担发达国家的“指责”。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机会和条件,从而有助于缓解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的问题;经济全球化除去商品的全球化之外,更多的是使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新技术,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改进自己的技术和设备,促进本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发展;经济全球化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逐渐增长竞争力的同时,为自己在世界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经济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在国家贸易上所占的比重也逐步提高,这必定会拓宽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益;世界各类经济区达到230多个,遍及世界上70多个国家,但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打开了发展中国家的大门,不仅吸引了外资,而且也解决了发展中国家就业困难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借着经济全球化的东风,使自己得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源和市场等有利条件。但是同时,对于大部分或者是某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甚至是一场“灾难”。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有时很难接受发达国家的分工体系,最终使得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单一,而且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的牵制,如果发达国家的经济有任何变动,必然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良的影响。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是富的国家越来越富,穷的国家越来越穷,有时甚至会面临国家破产的局面。据联合国公布的资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大到2003年的61倍多。1998年,人均GNP最高的5个国家(卢森堡、瑞士、日本、挪威、丹麦)人均为3.67万美元,而人均GNP最低的5个国家(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布隆迪)人均为154美元,二者相差238.5倍。1987年以来全球日均生活费在1美元以下的人口始终有12亿左右。世界上的最不发达国家10年前为36个,5年前为42个,现在增加到了48个。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的贫富分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一份报告中认为,经济全球化所代表的只是少数国家的利益,也只对这些国家有利;对于大部分的国家来说,造成了极端的不平等,而且极少数国家所获得的利益是在大多数国家做出牺牲的基础上。2000年4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一年一度的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会议上指出,在全球化和新技术正给一部分人带来迄今为止无法想象的利益的同时,另一部分人(据估计人数更多)却仍然享受不到这些利益,过着极度贫穷、往往营养不良和疾病缠身的生活。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要远远多于所取得的收益。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同时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部分利益的同时,却承受着无法想象的负面效应或者是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更是严峻,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部分利益的同时,却承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对本国经济的严重冲击。2.全球化加剧了金融危机的传播和蔓延速度全球化时代,一些人在享受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成果,一些人却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拼命挣扎。尤其是当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强时,这种浪潮就会越来越高,直到人们没有反击之力。这时,经济全球化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加剧了金融危机的传播和蔓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全球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全球性危机的传播也就变得更加容易。如果处理不当或者是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危机蔓延的速度就会加快,而且产生影响的范围也会扩大。金融危机,全球化的另一张“脸”在川剧中,有一种艺术叫做变脸,当表演者用斗篷在脸前一晃,另一张脸就出现了。或好或坏,或奸佞或贤良,每一张脸持续的时间都不会很长。如果要博得人们的掌声,就不能只停留在一张脸谱上。就好比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结果一样,不可能只有好处,坏处也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唯一和变脸不同的是,无论是哪一种结果,持续的时间都是较长的,而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之前的水平。金融危机就是经济全球化中“奸佞”的一张“脸”,给人们的感觉不好,却无法避免。变脸对人们来说只是看看而已,结束之后最多的也就是感叹一下。但是金融危机就不一样,人们不只是看客,还参与到其中,甚至是这场危机的直接受害者,对人的影响也不止是感叹这么简单而已。金融危机,就是全球化的另一张“脸”。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现在的华尔街风暴,无一不是全球化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本身经济结构不完善,又要依赖于发达国家的贸易,一旦爆发金融危机,便很难再翻身。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许多拉美国家(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依靠本地廉价劳动力和开放市场等比较优势吸引西方资本进入,走了一条“外资主导型”的开放道路。在这些国家中,阿根廷是最早为经济全球化制定新的发展策略的国家,却也是最早陷入危机的国家。在20世纪初的之时,阿根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位居世界的第6位。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GDP为3797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人均GDP的80%,比同期的法国和德国都高。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阿根廷却成为一个超乎人们想象的国家:经济呈现负增长形势;外资银行处于破产的边缘;5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GDP降至2100美元,上世纪同期几乎减少45%;由于无力偿还外债,1500亿美元的外债被取消。由于当时阿根廷的开放性政策,外资在进入之后使国内的GDP在短时间成直线增长,但是外资一被抽走,就会迅速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的衰退。如果长期得不到外援的支持,金融危机就会加速蔓延。不仅发展中国家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就连发达国家也不能幸免。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至今人们还记得非常清楚。7月2日,泰国实行了浮动汇率制,使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于是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等相继成为国际炒家攻击的对象。11月中旬,韩国也爆发了金融危机,韩元与美元的兑换率创下新低:1008:1。为此,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组织基金求援,危机暂时才得到控制。但是到了12月13日的时候,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1。同样,韩国的金融危机也使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受到影响。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些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也宣布破产曾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韩国和日本无疑成为了这场金融危机的牺牲者。韩国总统金大中曾在2000年5月15日 时的讲话中指出,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已开始显露出来,对此必须加以警惕并预先采取措施,否则“可能面临极大的危险和灾难”。这便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就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人们一边在为经济全球化取得的巨大利益而沾沾自喜时,一边却要整日提心吊胆,随时防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危害。当金融危机爆发之时,经济全球化必将会加速这场灾难的传播和蔓延。这时受害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而是全世界都有可能受到经济打击,并且很难再短时间内恢复之前的经济水平。金融危机就是全球化的另一张“脸”,时时都在等待着出现。全球化加剧金融危机的实质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扩张,而经济全球化加剧金融危机的实质就是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强。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但这并非是一件好事,由于国际间的合作加强了,资本流动就会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就会加大。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主义国家无限制地追逐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以金融产业跨国实现相互融合、相互兼并为形式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跨国资本已将其手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把全球经济变成了一个互相依存的巨大网络。一旦某个网节脱落,必然会影响其他网节的正常作用。而且对于某些国家而言,由于本身的金融体系或者制度不健全,想要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受到金融大国的牵制。各国经济联系紧密了,但是由于各国国内经济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本国国内的因素,更大程度上还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随着国际间贸易的不断加强,其他国家尤其是主要贸易国的经济状况将会通过经济全球化而影响到本国,比如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等。如果本国的经济结构本身存在一些不足或者是某些隐患,而他国的经济波动就不可避免地在本国出现。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国内市场发育不够充分,经济结构较脆弱,当发达国家的金融全球化时,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而且西方国家大量的资金不断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甚至就会引发金融危机。如果没有其他国家的帮助,或者是本国内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必将使金融危机的情况加剧。到时候,受灾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与之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也会受到影响。经济全球化必然造成经济的不稳定,而经济的不稳定又将会加剧金融危机的传播和蔓延速度。美国的经济长期以来一直在低储蓄中运行,不但居民养成一种先消费后付钱的情况,而且政府也鼓励居民大规模的借贷和超前消费。从2001年开始美国连续十几次下调利率,利率水平从6.5%降至1%。低廉的借贷成本,大大刺激了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越来越多的人涌至房地产领域。而银行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千方百计地向信誉度极低的借贷者推销住房贷款。并在有些机构在金融创新的旗号下,不断地把众多次贷转换成证券,在市场上发售。中介投资机构则利用先进金融手段,将其打包、分割、组合成形形色色金融产品,然后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为了刺激经济,挽救这种局势,小布什政府选择了美元贬值。这样以来大量的美元就向全世界输送了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美元贬值,石油的价值是不断上涨。纽约、伦敦的石油价格迅速被拉升至最高每桶150美元,石油是一个国家经济的血脉,由此便引发了世界性的工业品价格的“井喷效应”。在全球化金融的联系之下,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立即受到了影响,出现一系列经济状况:物价上涨、经济放缓、企业倒闭、大量人失业、人民生活下降等。由于美国的金融日益与实体经济脱节,成为一个虚拟的“幻想”。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这个建立在金融之上的“空中楼阁”便会轰然倒塌。而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则犹如多米诺骨牌,一个倒下去,后面接二连三的都会倒下去。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经济全球化的确是加剧了金融危机的传播和蔓延。由于经济联系太紧密,反而形成一种“国国自危”的局面。所以,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其负面性,及时做好防范措施。3.蝴蝶效应在经济危机中的体现1963年,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一只在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中飞行蝴蝶,如果偶尔煽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可能就会引起一场龙卷风。原因就在于:当蝴蝶煽动翅膀时,致使其身边的气流发生微弱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会使周围其他空气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便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空气系统发生很大的改变。看似蝴蝶效应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更多的是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危机更是完美地阐述了蝴蝶效应。华尔街风暴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公司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个具有158年历史,这个经历过美国内战、两次世界大战、“9·11”等灾难,这个被纽约大学金融教授史密斯誉为“有19条命的猫”,这个为全球企业、政府机构以及投资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的多元化银行,最终没有躲过次贷危机的影响,一夜之间“人去楼空”。就在人们认为可以稍加喘息之时,9月21日,两家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传出要寻求合作。于是美联储宣布,这仅存的两家银行转为银行控股,身份的转变,发映出美国金融危机的有一个巨大变化。随后,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世界保险和金融服务的领导者美国国际集团(AIG)也向政府寻求援助;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也在“到处奔走”寻找买主;美国第五大证券交易商贝尔斯登宣布破产被收购……似乎一时间,所有的危机都在一个接一个地发生,美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之中。可以说雷曼兄弟的破产就是一个导火索,使其他的金融公司产生了连锁反应。雷曼公司终结了华尔街神话,改变了美国在金融界的首要地位。作为世界上最大金融巨头的美国,必定与外界存在着不可取代的经济关系。所以就注定华尔街风暴不仅是影响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和民众的生活状况,甚至会波及到世界上与之有联系的任何国家,又或者说使世界的经济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噩梦不知会在美国上演,其他国家也在经历着由于美国华尔街风暴所带来的痛苦。英国北岩银行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挤兑行为,最后被英国政府实施了国家收购;欧洲成为受美国金融危机的牺牲品,有些国家已经宣布破产,向国家寻求帮助;日本经济也呈现了负增长的形式……不仅仅是这些国家,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而发生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在华尔街和全球金融市场,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买。而且证券投资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商品市场,迅速推高物价。金融危机造成的通货膨胀是人们手里的钱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价值,开始变成一堆废纸。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是5.6%,欧洲的已经达到超过了警戒线。在全球,有70个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都达到了两位数。可见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使全世界的经济都发生了变化。截止到2008年8月6日,美国金融企业宣布损失已达2500亿美元。谁又会预料到,雷曼兄弟公司的垮台,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蝴蝶效应” 的力量不容小视。这场金融危机与1929年的金融危机比起来,过犹而不及。当时美国由于股票下跌,出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大萧条时期。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在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世界工艺生产下降40%,各国工业产量倒退至19世纪末的水平,世纪贸易总额减少了2/3。美、德、法、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全球失业人数达到3000多万。由于全球的联系是以经济为载体的,如果一方发生一些经济上变动,必会引起与其有联系的经济合作伙伴。这样一来,巨大的经济网中一旦出现漏洞,即便是很小的漏洞,随着结构的不完整性,这个漏洞会越变越大,直至影响到其他的经济网。看似微小的变化,却能产生微妙的影响,甚至是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如此紧密,做到防范于未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蝴蝶效应是如何发生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华尔街骤然掀起了剧烈的金融风暴,并迅速蔓延至整个美国,尔后席卷全球。世界上很多地区,特别是与美国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都在经历着一场经济寒冬。中国,当然也没有幸免,如今作为世界重要组成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收到了这场经济危机的影响。2007年初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事件,是美国经济危机的导火索。从最初的次级抵押,逐渐演变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其次是数家国家知名的贷款机构、投资银行等,因为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而受到巨大的损伤,面临破产甚至是倒闭的危机。美国向借款者贷款时,通常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界限划分的。次贷,就是将钱贷给信用程度较差或者是收入不高的人。2007年3月12日,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公司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公司从此不再发放新贷款。受到此消息的影响,新世纪金融公司的股价立刻在短期内跌至87美分,被证券交易所迅速停牌,该公司濒临破产。之后由于利率攀升,房价急降,美国次贷款迟付率达到四年来的新高。继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之后,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成为了次贷危机中的又一牺牲品。这无疑是加大了美国次贷危机的风力,随后在短时间之内,几家知名金融机构纷纷倒下。2004年至2006年的时间里,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这便加重了购房者还贷的负担。而且同期美国住房开始大幅降温,很多购房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贷危机就愈演愈烈。加之全球众多投资者参与到其中,美国的次贷危机产生的影响就不断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市场。一场原本只涉及单一地区,单一产品的经济危机通过“蝴蝶效应”逐渐演变为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于是本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了,而且产生的负面影响远比人们想象中的要大,并且深远。《评论家季刊》对这次由美国经济危机引起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原因作了详细的评论:“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这是真的,却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美国次贷危机为何为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其实质还是由于资本家对利润的疯狂追逐,而蝴蝶效应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4.经济全球化对未来世界经济的作用 为何地球会成为一个村落?是因为信息网络的畅通;为何地区会成为一个大市场?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在当今,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只关注本国经济的发展,而是对全世界经济的走向都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经济全球化正在使各国的经济发生着本质的改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成为了最大的贸易交易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没有人否定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良好效益。不仅是现在,经济全球化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会做出巨大的贡献。全球化下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21世纪正在行进之中,对于这个变革很多的时代,没有人会知道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会有怎样的发展。很多经济专家都会预测未来经济的发展,具体是一种什么情况,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来。但是专家可以根据目前经济的发展,来预测未来世界经济的大致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区域化。已形成的区域化包括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中心。之后,南非、印度、澳大利亚等7国形成了环印度洋经济合作组织。迄今为止,全球形成各种类型的区域性国家集团达到60多个。各种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同时,组成了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集团。而且促进了合作国贸易的发展,实现了投资自由化。经济区域化的发展是构筑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探索,也是今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全球市场日趋同一,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出现一体化、规模化等特点。全球化是世界各国打开本国大门,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目的是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各种国际性经济组织在全球经济协调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为主要的三大支柱。在超过4万亿美元的全球贸易总额中,有90%以上都是在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内完成的。世界上加入WTO的国家已达上百,而且还有正在申请中的国家。所以,全球市场会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更加统一,实现世界各国都参与国家分工。而且由于全球市场的统一,是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更加活跃,对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投资自由化已成为各国投资的政策目标,90年代以来,保护和促进投资的条约数量增多,幅度增加,截止到1997年1月1日,全世界已签署这种条约1330个,涉及到162个国家。全球市场统一化,使国际间的资金流动量增加,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知识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知识经济使世界愈变愈小,将世界结成一体。知识经济一方面使生产要素流动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使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深化。由于知识经济的便利性,各国可将自己的企业分布至全球,进行远距离监控,使全球化经营得到保障。知识经济跨越了各国边界,使世界经济更加统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电厂。跨国公司的建立,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去什么地方制造、购买东西、在什么地方出售,国界已经变得不重要了。跨国公司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主要载体,截止到2006年,全世界共有跨国公司45000家,聘用职工7300万人,其中2920万为外国职工,占其总数的40%。1991年,全球跨国公司在本国以外的市场上共完成营业额48000亿美元。跨国公司为推动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未来经济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经济全球化之下,世界经济呈现的一片大好“春光”。即使之前爆发过不少的经济危机,很多人也对经济全球化持有怀疑的态度,但是无法否认的是,经济全球化的确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来很大的作用,而且前景也是乐观的。经济全球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推动了现在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又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走之路。对于未来经济而言,经济全球化圈的进一步加大、加深,一定会使世界经济发生重大的变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对未来金融的影响。国际金融一直是走在经济全球化前列,也是除去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以外,另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日益独立化,而且性质和功能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自2001年以来,国际外汇市场日平均交易量增加到1.2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各国外汇储备总量的85%,是全球日商品和服务出口总值的70倍。全球跨国的资金流通日平均量约1.5万亿至2万亿美元,与10年前同期相比增加了近10倍。金融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机会,而且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国际金融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明显,与之有关行业的地位也将随之上升。美国的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国际金融联系的紧密性,也给予人们以启示,金融市场还是不够完善,缺乏适当的国际监管机制。所以,有时的警钟使人们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各国会更加重视对金融业的管理。金融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共同增长,使资金无国界,可以自由地在国家间流动。金融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未来经济,金融全球化将占有无可取代的地位,甚至是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对经济信息技术的影响。工业革命和电气革命使世界的经济向前走了一大步,而当今的信息革命将带给未来经济意想不到的变革。经济信息技术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流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全球范围内,加快了商品的贸易,实现了企业跨国组织生产。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经济特别是商业的运作模式,电子商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形式,正在使世界经济发生重大的改变。目前,企业的竞争力就取决于它对网络的运用,如果存在不会利用网络的公司,就会在未来全球经济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很可能会被淘汰。联合国的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信息产业正成为朝阳产业,2000年的时候已有55个信息技术领先国家投入信息技术产业的资金占全球信息技术投资的99%。未来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要靠信息技术。所以,经济全球化逐渐扩大的同时,也使信息技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全球化时代早已带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至于以后会使经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只有擦亮双眼拭目以待了。5.新全球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美国经济危机的“残骸”依然存在,世界各国在经济方面也总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新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经济又将面临一个全新的局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们喜的是新全球化必将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机遇;另一方面,人们忧的是,不得不面对新时代所带来的挑战。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有机遇就会有挑战,任何时候都不能避免。新全球化时代,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整装出发,迎接这个有机遇又有挑战的时代。新全球化时代的经济特征追溯至历史,全球交往来源已久。麦哲伦证明地球是圆的,郑和下西洋,都是人们与世界联系的“证据”。全球化一直都存在,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才特别为人们所提出。全球化时代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全方位地渗入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1992年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致辞时宣布:“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了。”加利口中的“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就是“新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的实质就是经济活动的互相依赖,超越国家民族的界限。最大的目的是实现一系列与经济有关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以低成本获取高利润。在新全球化时代,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地位特别明显。跨国公司以生产和资本国家化为基础,吸收全球的资金,向全球发放贷款,形成全球信用网络,成为国际资金的主要操纵者和使用者。跨国公司的迅速增长,是全球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增加。跨国公司所从事的活动如市场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生产国家化等,已成为新全球化时代的主要特征。根据联合国《1997年度投资报告》统计,全世界已有4.4万个跨国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以及70%以上的专利和技术转让。经济能够实现全球化,并且发展迅速,是由商品、劳务、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性决定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外投资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很多国外投资迅速增长。从1980年~1988年,世界各地的外国直接投资每年增长20%以上,比世界贸易的增长快了3倍。到1995年,美、日、德、英、法五大国在世界各地的投资总额累计达到17060亿美元。据统计,2006年每天的国际货币流量和交易为每天世界货物流量的25倍,外汇市场日交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已成为新全球化时代经济的主要特征,并且投资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新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必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小,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发展不足的国家来说,得到的是发展经济的机会;对于发展相对较好的国家来说,得到的是利益。机遇与挑战永远并存的时代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对于新全球化时代来说也没有例外。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是加强了,为发展本国经济提供了很多的机遇。但是机遇的背面也会随之出现,有机遇就会有挑战,二者的对立永远都不会消失。新全球化时代人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并加速了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从而使世界经济向前走了一大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新全球化时代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很多发展本国经济的机会。发展中国利用大量的资源和廉价的成本,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者来进行投资,不仅解决了当地人口就业的问题,也有助于借鉴外国的经验和发展理念来服务本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发达国家的经济会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向外扩散,带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削弱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垄断,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所占地位的比重增加;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外资为自己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从1989年到2001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增长2.8倍,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向,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1991年为350亿美元,1996年上升为1290亿美元,1999年增加到1920亿美元,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就发达国家而言,全球化为本国的商品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促进了自由贸易的发展,而且由于在国外市场的不断扩大,给发达国际带来了很多的利润;由于全球化的原因,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发展中国家完善本国的经济,带动世界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将一些不得不考虑在内的问题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于是这些问题就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变成“很多人”的事情。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挑战。新全球化时代使全球资本流动量增加,流动速度加快。如果将大量资本转移到金融市场,就会面临一些挑战,金融危机就是一个。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引起了发达国家股市的普遍动荡。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美国道琼斯指数一日之内曾猛跌15%以上。1999年初巴西金融形势剧烈动荡,美国股市也大幅震荡。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世界就成为了 “拴在一个绳上的蚂蚱”。人人都羡慕发达国家优裕的生活和高科技的成果,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跑到发达国家“淘金”。新全球化时代为世界各地人员的流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人才之间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但是在这些想要“淘金”的人中,不乏偷渡者或者是非法移民。发达国家不得不面对严峻的外来人口非法进入的局面还有跨国范围的等问题。而且移民数量的骤然增加,必会给发达国家造成一定的压力,如基础设施的压力、人口增长的压力等。由于移民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生活理念和宗教信仰会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无疑是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在种族、文化等方面的矛盾。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和发达国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之上。如果想要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就要试着在某些方面妥协。发达国家看重的是利益,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发展中国家追求的也是利益,但是得到的要远远少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想要实现绝对的平等好比登天。而其如果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工厂,只是考虑到利益,而忽略其他因素,最后的受害者一定是发展中国家。比如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再得到利益之后撤资了,留下了一大堆环境问题只能由发展中国家自己来处理。有时候,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未必是一件好事,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新全球化时代最大的挑战除去环境,就是贫富差距的问题。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些人住别墅、豪华酒店,一些人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尤其是非洲的某些国家,几乎每天都有人被饿死。看来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将某些国家“圈”进去。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最富有的1/5人口,与最贫穷的1/5人口的收入差距,从1960年的30∶1,扩大到1997年的74∶1。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就是由国际上贫富差距的拉大造成的。新全球化时代带给人们的是财富,却也带来了一些不能避免的挑战。机遇何其多,挑战也是何其多。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既要抓住机遇,也要迎接挑战。6.直面全球化挑战:让金融危机不再重来金融危机至今使人们犹记如新,虽然各国采取了一些措施抵制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多多少少并不能避免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伤害。所以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既然金融危机不能避免,就选择接受。而要做的就是面对这场危机所采取措施,只有用坦然的态度直面全球化挑战,才能免受金融危机的危害,也才能避免在本国内爆发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依然在持续进行着,虽然现在类似于结束,但是真正的终结时代仍没有到来。人们不知道这次金融危机是以什么结束的,至少现在每个人都还心有余悸。看似每个国家的经济都在平稳地恢复之中,却不知道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者不可能完全被解决,所以世界经济仍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后金融危机时代已经到来,相对平稳和未知动荡并存。就这次金融危机来看,世界经济已趋于好转,有些国家也已经实现了经济的正增长,而且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也恢复了。殊不知,金融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也不可能达到人们理想的状态:完全消除。所以对于这个动荡的世界来说,金融危机的有可能再次卷土重来,并带来经济的再一次衰退。 目前,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欧洲有些国家已经破产或者是陷入债务危机。如果没有国际的援助,便很难恢复经济的平稳。而且在这次危机之中,由于经济结构受到损害,经济在一段时期之内就很难达到之前的水平。经济全球化必然使欧洲国家与别国存在一定的贸易来往,或者是投资,又或者是跨国公司。一旦欧洲经济再次受到重创,定会使别国的经济受到影响,这样以来,金融危机必定就会卷土重来。欧洲的债务危机,依然是人们在面对全球化时所需要直面的挑战。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的金融危机,有专家声称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仅次于1929年时的金融危机。在人们的印象之中,美国是金融大国,似乎在经济方面是无可挑剔的。但是这次金融危机为何会在美国爆发?美国也在经历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平稳与动荡并存。尤其是美国的大选,奥巴马出任总统必将会进行一些改革,如医疗改革就是最佳的证明。在经济方面,奥巴马提出“向小企业放贷300亿美元”,但是华尔街银行家认为向小企业发放贷款的风险较大,所以很多都不愿投资。而拉动美国经济发展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小企业的。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小企业得不到贷款,美国在经济的复苏上就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美国人在消费理念上与别国存在一定的差别,如果不采取措施使人们的消费理念做出一定改变的话,也有可能再次引发金融危机。美国是世界上与外界经济联系最紧密的国家,如果再次发生金融危机,必会使世界的经济都受到损害。人们仍然记忆犹新的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除去中国之外,亚洲大部分国家都在这次危机中“纷纷倒下”。亚洲经济很大一部分都要依靠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高科技方面。而且亚洲经济的复苏也是要依靠于美国经济的增长,一旦美国需求下降,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亚洲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将会暴露无疑。美国是东亚国家出口商品的最大买主,占泰国、马来西亚出口量的20%,菲律宾出口量的30%。而且亚洲有些国家的金融系统不是很完善,尚未建立一种有效的资本形成机制,所以金融危机发生的阴影将会依然笼罩在亚洲地区。而且由于受到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很多国家的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损,复苏也需要花费很多财力和很长时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在香港举行的亚洲景气预测座谈会上指出:“亚洲将会再有一次金融灾难,因为1997年金融风暴之后,一切的基本面、管理组织与规则都未有实质性改变,仍然是短期资金在主宰资本流动的起伏,新兴市场依然充斥高杠杆投资,此风气甚至已入侵到部分发达国家。同时,亚洲国家并未有任何改革,关于国际金融架构改革提案的声音也正在点滴淡去,至今并未促成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也没有巨额的资金来协助解决危机国家的货币流动性问题。因此,亚洲仍有可能重蹈1997年的覆辙。”即使金融危机已经离人们远去,但是并没有走远。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2008年11月8日称,持续的金融危机将可能导致全球贸易27年来首次出现下滑。所以对于全球来说,金融危机过去并不代表金融危机结束,依然还面临着众多的经济挑战。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人们也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正完美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没有一个国家会具有完美的经济体制,即使再完善,还是会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瑕疵甚至是缺陷。一旦受到内因或者是外因的刺激,必然会使这些潜在的漏洞越变越大,最终导致一场金融危机的发生。所以,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挑战的同时,要做好防止金融危机爆发的措施。由于金融危机产生的“作用”是全球性的,易形成连锁反应,只要是与之有经济来往的国家必将受到牵连。如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似乎一夜之间,所有的国家都由“富翁”变成了“穷人”。即使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些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小这次“灾难”的冲击,但是也不能避免对本国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受危害最严重的就是欧洲国家,冰岛一下从世界发达国家跌倒濒临破产的位置。还有希腊也正在向国家寻求援助。所以,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继续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尽快恢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遏制金融危机的传播和蔓延。 尤其是作为主要经济体的发达国家,应该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应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积极稳定自身和国际金融市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应该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也要考虑在寻求利益的时候一些潜在的危机性。由发达国家引起的金融危机,特别是金融大国,往往是撼动世界经济的“罪魁祸首”。发达国家“抖一抖”,世界就要跟着跳。所以发达国家作为主要的经济载体,首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经济体制,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能避免的就是要进行贸易的交往。而且随着日后全球化合作的日益加强,两国甚至是更多国家参与到贸易交往中会越来越频繁。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结构不一样,势必在进行贸易交往的时候会产生一些摩擦。如果贸易国之间没有打成共识,就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所以各国应该加强对本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扩大经济金融的信息交流,就某些经济发展意见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程度再进行贸易的往来。而且要深化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对于合理经济结构的可进行效仿,不合理的要实行监督,以保证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本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结构单一,而且抗风险能力弱,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还要依靠发达国家。金融危机一旦爆发,首先受害的就是发展中国家。一旦本国的经济受到损害,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发展,有时想要达到之前的经济状况都是困难的。所以,发展中国家作为金融危机的直接受害者,要做好万全的措施。首先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使得金融稳定,对经济的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预测;其次,适时地向国际寻求援助,以帮助自己更好更快地发展;最后做好本国的一些金融储备,以某些意外事件发生对经济造成损失。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本身,对于国际,也应及时向发展中国家伸出援手,给予一定的帮助,以维持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稳定。虽说,发展中国际爆发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影响不是很巨大,但在本质上还是会对世界的经济造成影响。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来维持内部的和睦与团结。第七章被CPI掩盖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这个词并不陌生,在现代经济学中,它的意思是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通货膨胀是2009年乃至2010年的一个经济热词。很多专家为通货膨胀是否到来、通货膨胀何时到来而竞相争论。一些专家指出,核心CPI的回升幅度强于预期,表明已经显示出轻度的通胀压力。1.什么原因引发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最初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性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因此而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当前全球通胀的根源通货膨胀的现象不是时有发生的。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金银货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 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仅仅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举个例子来说,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会上涨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体现在物品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2007年夏,爆发了美国次贷危机。随后,美联储采取了有史以来最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的进一步上升、缓解流动性过剩与信贷紧缩。一方面,美联储在从2007年9月到2008年4月的8个月里,将联邦基金利率和再贴现率均降低了325个基点,前者从5.25%下调至2%;另一方面,美联储在2007年12月和2008年3月集中推出了定期拍卖机制、扩展的公开市场操作、定期证券借贷机制、一级交易商信贷机制等四项制度创新,将美联储的紧急贷款范围从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拓展到投资银行,并将抵押资产种类从美国国债扩展到高评级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和资产支持证券(ABS)。虽然欧元区经济也受到了次贷危机的冲击,但更重视通货膨胀的欧洲央行自2007年6月以来尚未采取降息举措,欧元区基准利率维持在4%。由于宏观经济尚未最终摆脱萧条,日本央行将基准贷款利率维持在0.75%。为抑制总需求过热以及日趋严重的通胀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6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目前人民币1年期贷款利率维持在7.47%。美联储大幅降息,而其他主要经济体利率维持不变甚至有所上调,这加大了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之间的息差,造成美元汇率大幅贬值。而美联储通过创新机制向货币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客观上也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这也是美元贬值的诱因之一。从2007年9月18日(美联储第一次降息之日)至2008年4月30日(美联储最近一次降息之日),欧元兑美元(1.2339,0.0015,0.12%)汇率从1.39上升到1.56,升值了12%;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15上升到104,升值了10%;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7.53上升到7.00,升值了7%。因为美元是全球能源及初级产品交易最重要的计价货币,所以即使全球能源及初级产品的供求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美元贬值本身就足以造成全球能源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与此同时,全球能源及初级产品市场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供求缺口。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依旧紧张、再加上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的频发,这些原因等原因造成全球原油及粮食供应相对不足,而来自发展中大国的旺盛需求、全球范围内生物能源运动的兴起等因素造成全球原油及粮食需求持续高涨,导致全球原油及粮食市场出现了持续的供不应求格局,从基本面因素上决定了油价以及粮价的飙升。而在基本面因素改变之后,全球投机资本也把初级产品期货市场视为下一个理想的投机领域,大举进入并集中炒作,使得近来的全球初级产品市场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期货市场价格上涨推动现货市场价格上涨。全球能源及初级产品价格在美元贬值、供求失衡与投机炒作这三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创下历史新高。2008年6月6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下每桶138.54美元的历史纪录。OPEC轮值主席克利勒也表示,油价可能冲上每桶200美元,而OPEC对此无能为力。截至2008年5月3日,全球黄金价格达到每盎司858美元,达到每盎司1000美元也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由于钢铁制造商将铁矿石和焦炭的巨大涨幅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全球钢坯价格在2008年4月已飙升至每吨900美元,在过去一年内几乎上涨了一倍。2007年全球谷物价格大幅上涨,其中小麦上涨了112%、玉米上涨了47%、大豆上涨了75%。而从2008年1月到4月中旬,大米价格飙升了141%。据统计,全球主要粮食价格自2005年以来已经上涨了80%。截至今年3月份,大米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小麦价格创下28以年来最高。 全球能源及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对几乎所有国家都构成了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对美国而言,由于美元是计价货币,因此全球能源及初级产品的美元价格上涨将直接推动物价上升。对欧元区、日本和中国等国家而言,只要全球能源及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超过本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则本国物价水平将因为进口成本的推动而上升。全球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原因导致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因素有许多。世界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供给受到种种限制而难以快速增加,石油输出国强烈想要维护油价高位,新兴市场需求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欧美需求增长的减缓,这一系列因素决定了能源价格将居高不下。农产品价格依附着国内外粮食库存水平较低、生物能源生产扩张、能源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在市场经济中站稳了脚跟。在制成品领域,通货膨胀压力的上升与中国国内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有关。上世纪90年代美国实现了“经济增长+持久低通货膨胀”的理想组合,其关键是中国大规模参与了国际生产,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商品涌入西方市场,有效地遏制了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的上升。“中国制造”低成本的关键在于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严酷的就业竞争压力逼迫他们接受不合理的低工资。同时,中国的土地等成本与西方相比也很低。但是,在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正日益逼近“刘易斯转折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加上政府开始重视改善民生和收入分配,中国工资水平开始明提升。与此同时,土地等其他要素成本和进口原料、能源价格也在快速上升,最终导致中国出口商品成本上升。关于流动性过剩问题,当前,国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内在的通货膨胀倾向。中心资本母国通过大规模的游资输出,向半外围、外围东道国转移金融泡沫,自己则相应输入实物资本,使得中心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与外缘国家的通货膨胀几乎成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半外围的发达国家通常会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维持规模较小的外汇储备,从而面临着国际金融市场巨大的汇率风险;要么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和代价来维持庞大的外汇储备。这些机会成本和代价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外缘”东道国支付较高收益率吸收得来的游资,其中大部分又以低收益证券形式回流“中心”国家,从而承担了这一回流过程中的利差损失。第二,资本回流现象较为严峻。大量流入新兴市场的资本最终却又以储备资产的形式回流到一些发达国家,开辟了一条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相互作用的通道,也从而加剧了新兴市场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假如成熟市场的动荡导致利率下降,资本为追逐高利率应该选择流入新兴市场,但结果绝大部分又重新投入成熟市场,对成熟市场的利率施加了进一步下降的压力,导致成熟市场资本进一步流向新兴市场,如此循环。相反,新兴市场资本一旦有流动逆转的情况,其中央银行开始出售储备资产中的债券,就会对成熟市场利率施加向上的压力,从而加速新兴市场资本外流。第三,来自巨额外汇储备的压力。巨大的额外储备压力使得外汇占款成为半外围、外围东道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这样就直接加大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同时也导致外汇储备增长的机制令该国出口部门在资金供给方面赢得相对于国内其他部门的优势,从而进一步激励出口部门的优先发展,外汇储备相应持续增长,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也随之持续加大。出口部门赢得相对于国内其他部门的优势。 2.通货膨胀不过是财富再分配政府或者中央银行故意或者无意地创造了过量的货币供应,这也是通货膨胀的惟一根源,货币供应超出货币需求,货币当然贬值,价格必然上涨。但重要的是,价格上涨不是同步的,即,不会在同一时间上涨,也不会以同一比例上涨。相反,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会陆续上涨,且上涨幅度大不相同。恰恰是因为这一点,通货膨胀具有一种逆向再分配的效应。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财富的再分配。总是会有一部分人先得到了若干货币,并且在他人之前花销这笔钱。这一部分人会是谁,则取决于实现货币流增加的具体方式。第一批得到增发货币的人会将这笔钱花掉,或者用于投资,或者用于消费。这样就会抬高他们所投资或购买的商品、服务的价格。于是,后一行业的企业收入增加,他们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他们所需要的投资品或消费品的价格产生影响。这就好比向水中扔进一块石头,涟漪从中心向四周扩散。而且,可以说,最早上涨的那些价格就必然会一直领先于其他价格,因为,在特定时期,新增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些行业。相反,越往后,价格上涨的幅度就会越小,相关企业及其员工所能获得的收入增加就会相应地越少。此时,统计意义上的总体价格上涨水平,根本不能反映通货膨胀所导致的价格相对结构的重大变化,而正是这一点,影响着不同行业、不同地位的人们的收入。因为,如果价格同步上涨,则通货膨胀就不会影响人们的实际收入,只不过经历相同的货币贬值而已。但价格结构变化却意味着,相对于无通货膨胀时期,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会发生大的变化,会倾斜,其倾斜方向有利于增发货币流最早落到的商品和服务,而不利于货币后来才陆续落到的商品和服务。无论是在哪个国家,按照增发货币的模式,新增货币当然首先会流入政府部门,在中国尤其会流入政府照顾的各个行业和企业,大量货币也会以政府投资的方式花出去。总之,接近政府、接近权力的企业,被政府认为应当优先发展的行业,会最早得到增发货币。这些企业、及其雇员的收入会首先提高。他们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会增加,会带动相关企业、行业收益增加。相对来说,价格最后上涨的,肯定是距离权力比较远的企业和行业。而所有这些价格上涨会波及到较为重要的最终消费品——食品上。应当说,距离权力最远者,比如农民,也可能因为猪肉、粮食价格上涨而享受到一点好处,但在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价格上涨之前,其他商品与服务价格早就涨上去了,而彼时,他们的收入却并无增加。更重要的是,一旦这些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就已经成熟,政府必然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干预价格,于是,他们本来要得到的好处就这样流失了。总起来看,在通货膨胀中,他们完全是损失者。一般情况下,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穷人、社会底层人所从事的行业通常是价格上涨最晚、持续时间最短幅度最小的,而富人、掌握权力者所在行业的价格上涨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幅度也最大的。通货膨胀型价格上涨必然会使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这也正是过去几年来人们亲身体会到的一种现象。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主要有两个:1.产出效应;2.收入再分配效应。关于收入再分配效应,宏观经济学是这样阐释的:1.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2.通货膨胀有利于利润收入者和浮动收入者,不利于固定收入者;3.通货膨胀有利于实物财富所有者,不利于货币财富持有者; 4.通货膨胀有利于政府,相当于政府征收通货膨胀税,不利于普通民众。一般情况下,富裕阶层手中总会持有很多种资产,特别是股权等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所以通货膨胀有劫贫济富之说。如果你不明白,可以想想2005~2008这几年的房价上涨情况,有钱人买房子很容易,他们通常都有很多套房子,随着通货膨胀,房价会大幅度地上涨,富人会因此更富,而穷人因为积蓄货币等待购买房子,却常因为没有房子而变得更加贫穷,越贫穷就越买不起房子。3.越南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启示录2008年,越南通货膨胀恶化,国际游资撤离,越南盾告急,股市市值遭腰斩……越南经济体系正暴露在风险之下,金融市场急剧动荡。就在这个时候,中国股市继6月10日暴跌之后,6月12日上证指数一度逼近2900点关口,沪指出现3年来首次7连阴。越南通胀与金融市场危机对我国是否产生影响?有何警示?对中国的影响越南的危机对我们会产生什么影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认为,“越南危机通过贸易联系途径的危机传染效应并不大,但问题是发达国家的政策调整和所谓‘唤醒效应’必定使这场酝酿中的危机传染力远远超过越南经济的分量。”他说,实际上,这种“唤醒效应”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已有体现,中国股市的下跌至少就有一部分可以归咎于越南危机给国内外投资者带来的恐慌。对于这种恐慌,北京大学教授曹和说:“越南的经济规模不大,与我国的市场关联很小,股市几乎不存在关联,对我国经济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他分析道,2007年我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2025.5亿美元,而越南去年的GDP仅为700亿美元,中越双边贸易额为151.15亿美元,所占比重不足整个东盟贸易额的7.5%,对比同年我国2.1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中越经济互相之间的影响程度就一目了然。由于外资的抽逃,越南股市面临崩盘,我国的投资者中一度弥漫着疑虑和某种程度的恐慌,甚至有人将其与我国股市连日阴跌挂起钩来。对此,曹和平教授认为,这种影响如果有也是间接的,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在越南的投资情况略有传导,另外一方面是来自心理层面的。有关媒体曾预测新希望、通威股份、宗申动力等与越南市场有关的上市公司均表示在越南的投资并不大,市场销售和国内一样保持良好的态势,并没有受到太大冲击。比较有代表性的在越南主要生产电饭煲、电磁炉等生活家电的美的电器,现阶段在越南的投资约2000万美元,预计在3年内项目全面投产,该公司声称他们在越南的投资规模较小,销售业绩并没有受到越南盾贬值影响,波动幅度比较小。越南的通胀和金融危机对于股民来说,它被当成一个“指标性事件”,因为互相不存在股市之间的投资关联,上市公司的业绩挂钩也没有实质影响,如果会产生恐慌,那也是心理的、暂时的。上海世基投资顾问公司证券分析师陈实也认为,市场基本面虽然增加了越南金融危机可能爆发的变数,但并不意味着未来A股市场就一定出现下跌。“越南特殊的地方在于其经济基本面比较脆弱,存在政府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这时投资者的担心加剧,资产加速被抛售,资金开始流出该国,货币贬值,宏观经济进一步恶化。” 中国和越南有本质的不同,中国对通胀的控制更早,货币从紧对抑制通胀扩散非常有效,且中国是顺差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和财政盈余,因此中国不会重蹈越南的覆辙,中国更有可能的情形是有惊无险地渡过此次全球高通胀,期间有所波动,但不会硬着陆。不会出现“蝴蝶效应”有一部分人担心我国经济会受到越南危机的“牵累”,还有一部分人的担忧是因为“热钱”的考量。近年来,越南盾一直处于小幅度的升值趋势中。可是,货币快速升值降低了热钱获利的成本,一旦热钱完成套现过程,本地货币贬值就会变得难以避免。2008年5月,越南CPI涨幅达到25.2%,创下1992年以来最高水平,在存款利率为负值的情况下,民众对本币失去了信任感,纷纷将越南盾兑换成黄金或美元,导致越南盾急速贬值。而美元的短期企稳,对国际热钱所产生的吸引力,又激发了热钱迫切套现离开的冲动。一旦市场经济形势逆转,曾经热情高涨的热钱就会迅速离场,最终引发金融危机。国际热钱的疯狂撤离,使越南市场深陷被动,以股市为例,原来日成交480万股到6月4日成交量回落到了126万股,仅为年初的1/4,人们难免担心,这些热钱从越南等国的撤离会不会流入中国?以越南为代表的亚洲国家通胀高企会不会向中国输入通胀?越南市场的“蝴蝶的翅膀”会不会煽动到中国?“这就是我们要警惕的。”曹和平教授说,长期顺差积累对人民币形成了强大的升值压力,外资的大量进入在所难免。有数据显示,2008年1至4月流入我国的FDI同比增长59%,但外商固定资产投资在减少,这可能意味着一部分来到国内的资金没有投资。“现在,通过远期市场和FDI,外资进入中国的数量还在增大。货币供应量增长,势必提高通胀和金融风险。”他说,不管越南的危机有没有发生,我们本来已经是热钱流入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现在随着包括越南在内的周边国家通胀带来系统性风险的增强,大量热钱涌入中国的机会大增,现在我们确实要防止热钱外逃,避免出现越南那样的金融危机。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义相也指出:“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国内的热钱导致货币政策失效;其次,热钱是一种金融资本,而我们对热钱的调控直接挤压了中小企业,致使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陷入困境。”他说,我们不能因为要限制热钱而将工商业资本的有效供给掐断。“现在仅靠货币政策是不行的,企业还要生存,还要发展。”曹和平教授认为,我们更好的做法,应该是更多地开放要素市场,让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加快股指期货等金融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建设。“如果你能实现6到7个基础类产品,他就会形成一个互相支持互相制约的结构,谁想砸盘都办不到。”他说,“这有如音乐,七个音符会为你谱出美妙动听的音乐。通过金融产品结构的完善,完全可以避免越南那样的危机。”4.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开始严重通货膨胀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最热门话题。2007年,中国通货膨胀压力显著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特别是食品类价格同比涨幅极高,对普通居民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冲击作用。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世界,无通胀经济增长都已经成为过去,通货膨胀压力正在与日俱增。引起中国通货膨胀的两个重要原因归纳起来,引起通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地区和单位只注重抓经济、增效益。造成大量的资源被不合理的滥用,影响到了现在各种原材料的价格和数量。其次,粮食和消费品的价格增长,主要是因为国家近年来对农民的补助和扶植。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区为了各自的经济发展或者个人政绩的提高,不计后果、不择手段地滥用资源——建经济开发区、修别墅、利用良田建造高尔夫球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经济开发区内没有工厂入住、萧条一片,很多建筑被闲置。修建别墅和大户型楼宇的后果是,老百姓买不起房,而且浪费有限的土地。建造高尔夫球场只是满足了一少部分有钱人的消遣欲望,实际上糟蹋了大量的良田耕地。同时,推行的“拉动内需”政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于是人们或出于个人需求、或出于互相攀比,导致一些大城市私有车拥有量激增。这就造成了有些道路上几乎天天都是停车场。同时也浪费了很多油气资源。通货膨胀的加剧,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国家近年来对农民的补助和扶植。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苏联,而苏联对农民的态度是很不尊重的。他们认为农民的觉悟低、对革命的支持不够。所以,以前我们这里的农民也就属于被忽视的群体,没有养老金、没有医疗保障。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开始赋予农民应得的一些权益,与以前相比较,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的情况,粮食的生产成本一定会提高,相关农民工、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就会有所提升。那么,物价上涨也就不足为怪了。对于第一个问题造成的损失,现在我们也只能吸取教训,节约能源和合理规划资源的利用是必然的手段。对于第二个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我们应该理解政府,支持组织。毕竟,农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体,在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中他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即使,在建国以后的经济建设中,农民也是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他们理应享受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中国的通货膨胀局势分析中国的通货膨胀一直居高不下,与经济长时间追求高增长有关。追求利润率平均化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也是资本。就从这一点上来看,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没有效率的。中国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是使人民币自动升值。现今各行业利差仍然非常大,前期的经济政策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相反在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时,加强了通货膨胀的预期,因而改变了消费结构,消费者改变了短期消费计划。另外,由于一些消费品需求的快速增加,商家在利好的情况下,纷纷要求涨价,消费品利润率短期得以提高。即使国家实行货币紧缩,消费品生产厂商仍然觉得有利可图,而增加投资,这样,工业品生产厂商的利润率同样会升。他们为了避免在通货膨胀时产生机会损失,便会积极对待涨价。一方面,通货膨胀是由于经济体制不完善。中国对通货膨胀的认识依然停留在西方已有的经验上,而这与中国的国情并不适应。我们要努力平衡各行业利润率率差才能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从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来看,前期的快速发展缺乏对各行业的有效监管,这是一种放任自流的经济体制。长期各行业利润率差不符合各自对社会的贡献,所以越聚集越大,在当前释放了出来。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快速增值,也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通货膨胀。人民币的全面升值已经明显降低了我国所有行业的利润率,这样使得外国商品更具有成本优势,我国对外出口行业的利润率明显下降。由于出口产品过剩,这一部分利率让给了外国,一时间投资结构很难改变。虽然投资回报率明显下降,但对外出口仍然很强劲。这有可能带动外国的通货膨胀。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依赖对外出口,之前国家为了支持出口,坚持汇率与美元挂钩,中国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助推作用。除此之外,2008年的四川地震也对通货膨胀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5.发达国家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美元贬值、供求失衡与投机炒作三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加剧了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高涨,这对几乎所有国家都构成了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当前美欧日的通胀形势在次贷危机爆发的前两个月内,CPI从2007年6月的同比增长2.65%下降为2007年8月的同比增长1.94%,降幅达37%,主要原因是受次贷危机爆发的悲观预期影响,全球原油价格在该时期内明显回落。从2007年9月美联储步入降息周期并导致美元开始大幅贬值起,美国CPI从2007年8月的同比增长1.94%上升到2007年11月的4.37%,增幅达125%。此后尽管美国消费和投资受次贷危机影响陷入低迷,CPI连续5个月均保持在同比增长4%的水平上。如果美国经济在2008年陷入衰退,美国政府试图继续通过美元贬值来应对危机,美国经济则很有可能会陷入滞胀的状态。欧元区的CPI在2007年9月之前一直保持在1.5%~2%的水平上,位于欧洲央行的目标通胀率区间内。然而,自2007年9月美联储降息并引发美元贬值起,欧元区CPI一路上升,从2007年8月的同比增长1.75%上升到2008年3月的同比增长3.58%,增幅达105%。欧元区CPI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美元大幅贬值造成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的美元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了欧元对美元的升值幅度。目前来看,尽管欧元相对于美元显著升值客观上有助于抑制输入型通胀压力,但是只要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价格飙升态势不发生根本性转变,欧元区的通货膨胀依然有加速之势。与美国和欧元区相比,日本的通胀形势较轻,然而CPI增长速度同样不容忽视。由于整体经济尚未彻底摆脱长期萧条的阴影,日本的核心CPI基本保持在零水平上。但受美联储降息引发的美元贬值影响,日本的CPI从2007年10月起加速上升,从2007年9月的同比增长-0.2%上升到2008年3月的同比增长1.2%,增幅甚至超过了美国和欧元区。尽管总需求依然低迷,但由于日本经济对进口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依存度远高于美国和欧元区,因此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继续上涨将会继续推动日本CPI的上涨。日本经济同样存在陷入滞胀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点,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CPI加速上升,全都出现在2007年9月美联储步入降息周期之后,这说明导致美欧日通胀形势恶化的最重要原因是美联储降息与美元贬值导致的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飙升。美欧日政府的应对策略美国政府有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对本轮通胀的应对策略就是“放任”。就像前面所讲述的,本轮通货膨胀与其说是次贷危机酿成的苦果,不如说是美国政府主动选择的应对次贷危机的手段。由于次贷危机通过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托宾Q效应和金融加速器机制对投资产生了负面影响,拉动GDP增长的三大支柱中的两大支柱均已失效,美国政府急需通过美元贬值来促进出口,用净出口的增长来拉动经济增长。次贷危机发生之后,美国政府应对危机,他们通过用以下 两种手段:第一种手段是通货紧缩,即让危机本身成为改善美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契机,利用危机来压缩美国居民消费,提高储蓄率,降低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提高美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可持续性;第二种手段是通货膨胀,即通过大幅降低利率和增发美元,以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吸引美国居民继续扩大消费,通过美元贬值来拉动美国出口增长,以缓解消费与投资下降对经济增长率的负面影响。美元贬值客观上还可以降低美国的对外债务,将危机成本和调整负担部分转移给持有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显而易见,第一种手段将会遭到美国民众和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在政治上不具备可行性,尤其是在美国大选的关键年份。从目前来看,美国政府选择了第二种手段来应对危机,那就是通过连续大幅降息与美元大幅贬值,促进净出口与降低债务负担,并通过制造全球性通货膨胀来迫使其他国家也不得不分担次贷危机的部分成本,并通过集体行动来最终克服危机。美国政府之所以对通货膨胀采取放任策略,根本原因在于美元位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他们有能力通过操纵美元汇率来加剧或缓解通货膨胀形势。因为他们拥有惟一的“主动权”。“高度警惕”是欧元区政府对本轮通胀的应对策略。受德国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恶性通货膨胀历史的影响,欧洲央行对恶性通货膨胀抱有根深蒂固的警惕,从而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即使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尽管部分欧洲金融机构也在危机中亏损惨重,但欧洲央行仅仅采取了向货币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解决方案,而没有选择降息。即使美联储连续降息造成欧美息差拉大,美元对欧元大幅贬值已经对欧元区的出口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欧洲央行依然抗住压力保持基准利率不变。个中原因可能既包括对2007年9月以来通货膨胀压力有所抬头的警惕,也包含了在美元贬值之际,欧洲央行试图通过维持欧元币值坚挺来推动欧元进一步国际化的雄心。日本政府对本轮通胀的应对策略或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诚然,由于日本经济对进口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依赖性比较强,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飙升对日本经济是非常不利的。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消费者的信心迄今为止还没有恢复,消费和投资依然呈现出低迷趋势。此外,由于近期日元相对于美元明显升值,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日本出口的增长。鉴于当前日本的CPI依然低于1.5%,在宏观经济尚未彻底摆脱萧条之际,日本央行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来应对通胀加剧的可能性变得非常小。6.中国通货膨胀真相还能掩盖多久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0年1月份物价等经济数据,我国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等都环比继续上升,由于宽松流动性影响,我国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专家指出,环比仍延续上升的势头,从而预计货币政策的格局。自2009年11月份以来,资源要素价格的改革,包括煤、电、油、运、水等公共服务资源的价格都在调整,同时境外的能源价格也处于高位,这导致生产者物价指数的上涨。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由于去年新增信贷大量投放,以及外资流入带来的外汇占款压力,2008年末~2009年货币供应量快速扩张;随着国内经济迅速回升,货币流通速度将慢慢地回升,那么2008年以来宽松货币对物价的影响将开始显现。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在不断地增大,围绕其成因的讨论也越来越多。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中、上旬煤炭、铁矿石、钢材、铜和锌上涨明显,且涨幅高于去年12月同期水平,主要化工产品也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只是涨幅有所回落,所有产品中,仅水泥、原油价格出现了小幅下跌。这些初步迹象似乎表明,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开始严重。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1月28日报道,食品涨价潮已经在中国显现,食品饮料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加入“提价阵营”,而这会进一步推高CPI指数。当2009年年底光明乳业发出提价信号后,不仅是乳业,啤酒、白酒、饮料等多个行业,纷纷祭起涨价大旗。目前,涨价已经在食品饮料行业内成为共识,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提价阵营”。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CPI指数构成中,它们占比近40%。对于涨价的原因,企多行一致的说法是因为成本。产品的原料成本,如糖价,从2009年起便一直在上升,而石油、柴油价格的走高,则带动了PPT(塑料)价格和运费的上涨。“每种原料的涨幅都在20%~ 30%”。光明乳业新闻发言人龚妍奇表示,原奶价格和运费的成本上升,是此前提价的主要原因。“成本压力在半年前已经出现。2009年,公司仅在物流一项的支出,就增加了10%。”不过,在国信证券分析师黄茂看来,原材料价格上涨只是一个借口。“现在,成本处于高位的公司很少,涨价,实质是利益驱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2009年11月全球食品价格上涨了7%,这是自2008年2月以来的最快速度。国际大米价格将从目前每吨638美元上涨63%,达到每吨1038美元。在美国,猪肉批发价格今年已上涨了27%。美国政府还预测,2010年牛奶价格将会上涨39%,而摩根大通的报告则预测,2010年食糖价格将上涨25%。包括大米、玉米、小麦等全球粮食价格近期出现快速上涨,引发了全球性通货膨胀正在形成的担忧。分析人士表示,由于需求回升、粮食减产、库存降低和资本炒作等因素,国际粮价2010年还将继续上涨。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从现在的68亿增长到91亿,粮食供应必须增长70%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在中国,因为食品涨价,人们在采购食物上的开销加大,在其他方面就会相应减少,由此导致的消费下降应会给其他商品的价格带来很大的压力。理论上来讲,其他商品的降价趋势应能充分抵消或补偿食品涨价的影响,如此一来通货膨胀也就会被化为无形。但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理论世界,价格变化未必能自动地“此消彼涨”。不过,价格补偿的确存在,而且有可能计算出剔除食品价格后商品及服务价格应该出现怎样的降幅。由此经济学家就可以衡量出食品价格上涨给消费指数的其他组成部分带来了多大的降价压力。在做这个测算时,人们注意到中国央行把整体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区间设为1%~3%之间。倘若货币政策真的和这一目标水平相适应的话,那么在食品价格上涨21%的情况下,非食品价格必须出现非常显著的下降才能使央行不脱离目标轨道。具体来讲,要想实现央行的通货膨胀控制目标,非食品价格将下降6%甚至更多。但现在的情势是,多数非食品价格却在上涨。因此,可以认为,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货币政策太过宽松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通货膨胀。人民币估值偏低与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合力推动投资资本及投机热钱加速涌入中国,造成了太多钱追逐太少商品和服务的局面。而中国政府显然也没有能够通过加息、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严格限制放贷等措施来有效化解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造成形势的进一步恶化。食品供应紧张掩盖了货币政策导致的通货膨胀上行压力,正是货币政策将更多资金引出非食品商品及服务领域,并转向食品。但是,食品供应问题只是掩盖了货币政策对物价的上行压力,它并非造成这种压力的元凶,因为这种压力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正是拜食品价格的反常激增所赐,通胀压力没能在非食品领域找到出口,食品价格的猛涨吸收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过度需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CPI数据令人感到担心的原因。它表明,食品价格飙升时非食品价格非但没有出现人们希望的抑制通胀或通缩的现象,反而也在加速上涨。如果中国金融部门再不大力调整当前的货币政策,那么通货膨胀显然还将持续,并将向其他领域蔓延,即使食品价格“退烧”也不能阻止这个势头。然而,某些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一再强调,现在只是“结构性物价上涨”而不是全面的“通货膨胀”,或者“尚在可控范围之内”等等。有人称当前的价格上涨是结构性上涨,并不是价格全面上涨的严重通货膨胀,并说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虽大,但有条件做到不出现严重通货膨胀;中国未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因为我国近年注重培育基础供给能力,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供求总量关系呈基本平衡甚至存在局部产能过剩的状况,如果调控及时、有效,由食品涨价引起全面物价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更有某些学者帮腔说,中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中国并没有出现过真正值得注意的通货膨胀。如此的一系列言论,都只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随着食品类物价上涨逐渐扩散到社会居住、医疗、交通、服务等其他各个行业通货膨胀已经全面加剧, 掩盖通胀真相的“结构性物价上涨”烟雾再也无法蒙蔽人们的亲身感受。目前,中国的通胀究竟有多严重?对此,民间普遍不信任官方给出的CPI数据,认为中国实际的CPI数值远比官方公布的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如果把商品房房价这一项加进去,我国的CPI实际数值可能达到20%以上。对此,中国民众都有自己的亲深感受,即当下的生活费用支出比原来要多至少两位数。政府官员及其所谓专家,之所以不敢面对通货膨胀现实,不仅是基于其代表着的统治集团或组织利益思考,更是担心真相曝光会造成社会动乱。从历史上看,数十来几乎没有从官方嘴里说出过通货膨胀无法控制,经济崩溃在即的时候,因为那样会使民众陷入恐慌。其实,按照国际惯例,CPI指数超过3%,就出现通货膨胀,超过5%,就算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何况我国官方公布出的数据就已连续高达6%之上了。这一事实是没有无法掩盖的。其实物价一旦上涨,一般就会持续增长,很难跌回。中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曾经有过一轮CPI超过12%的严重通货膨胀,为此国家推出了考虑通货膨胀率的保值储蓄。据金融资料显示:1989年3月年利率是13.14%,通货膨胀补贴率是13.64%,总名义利率是26.78%。那次通货膨胀之后,物价相对稳定了好几年,但再也没有回归原价位。弗里德曼,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他说通货膨胀的实质是货币的发行增长,超过产品的增长。这也就是说,通货膨胀意味着政府正在对老百姓手里的收入注水。今后的中国,随着通货高涨,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因为有钱人和赤贫者的权利、信息都不对称,越是有钱就越容易获取有利的投资优势与信息,进而导致其更容易获取利润回报。眼下,我们正处在一种“贫富不均”的现实中:一面是弱势群体深受住房、看病、上学新三座大山压迫,生活窘迫,无能为计;一面是中国高档购物中心过剩,被海外舆论称之为中国奢侈品市场在“爆炸”。据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统计,2004年中国就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12%;该公司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奢侈品消费国。而商务部副部长于广洲也曾做出类似的预测:到2014年中国将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对此,人们不仅要问:这究竟意味着什么?然而,如今官方面对如此通货膨胀,仍然遮遮掩掩。这种掩盖不仅是对政府在控制物价方面失职的回避,更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剥夺。其实这种剥夺的最大受害者是弱势群体,而不是高官与富人。因为只有穷人才最经不起物价上涨的打击,而高官、富人们依然在大肆挥霍一些奢侈品,它们浸透着劳动者的血泪。面对当权者如此掩盖的通货膨胀现实,受害的必然是像工人、农民、普通职工、待岗者、低收入家庭等一些弱势群体。7.真实通胀远胜于CPI所反映的水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