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528723
大小:5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7
《国外文学名家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国外文学名家简介歌德歌德(1749一1832)德国诗人。1749年已月28日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得到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1765年他去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1770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声名大噪。《浮士德》是耗尽他毕生心血的巨著。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伏尼契伏尼契(1864-1960)英国女作家。父亲乔治·蒲尔是著名的数学家。伏尼契早年求学
2、于意大利。1885年,她毕业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曾在俄国待过两年,在那儿接触了彼得堡革命团体俄国民粹派的民意党人,积极参加了他们的活动。她曾冒着生命危险去探望被沙皇监禁在狱中的革命者,还在俄国和英国之间寄送宣传品。这些工作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回到英国后,她结识了从沙皇流放地中逃出来的波兰革命者米·列·伏尼契,1892年与他结婚。在这段时间,她还认识了恩格斯、赫尔岑、普列汉诺夫等著名人物。她除继续保持同民意党人的联系外,又通过丈夫的关系接触到大量意大利党人。出于对这些革命者献身精神的敬佩,她决心写出一本反映他们斗争生活的书。1897年
3、《牛虻》问世。后来她还写有同类题材的《牛虻在流亡中》等小说,但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均较《牛虻》逊色。伏尼契晚年移居美国,转向音乐创作,在孤独寂寞的隐居生活中去世。海明威厄尼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著名小说家。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红十字会救护车司机,在意大利前线受伤。后作为《多伦多明星日报》驻外记者赴法国,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于1925年出版。40年代出版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描写战后一批流落欧洲的青年的迷惘、彷徨和幻灭感,小说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192
4、7)和《胜者无所得》(193?)塑造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性格”,确立了他短篇小说大师的地位。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1929),以他在意大利战场的经历为背景,描写一对恋人的幸福被战争摧毁的悲剧;《丧钟为谁而呜》(1940)以反法西斯主义为主题,描写一名美国志愿兵在西班牙内战中的英勇牺牲精神。这两部反战小说被誉为现代世界文学名著。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描写一个古巴渔民面对失败时的顽强拼搏精神,此书获得普利策奖。其他作品还有《死在午后》(1932)《非洲的青山》(1935)、《有的和没有的》(1937)《过河入林》(1950)等等。海明威
5、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不仅文体简洁,而且语言生动明快,对美国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1954年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间,他
6、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
7、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戈尔丁戈尔丁(1911一)英国作家,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在英国西南部的康沃尔郡。父亲是教师,母亲主张妇女参政。戈尔丁从小爱好文学,早年就读于马堡文法学校,193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他在伦敦的一个小剧团当过编辑、导演兼演员,由于家庭的反对,1939年离开剧团。到索尔伯里市附近的华兹华斯基督教学校任教,同年与
8、安妮·布鲁克菲尔特结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投笔从戎,是击沉“俾斯麦号”战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