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美国应对药品短缺问题的策略对我国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美国应对药品短缺问题的策略对我国启示1、相关定义1.1、爱的定义弗洛姆认为,爱是指强烈的认可别人的本质,主动地保持与别人的联系,是指在两者维持各自的独立与完整性的一种结合。爱包含有不同的两个方面,一是它既是人相处生存时趋向于群体生活意识,二是要在大众群体中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总之,爱是一种行为,爱是一种人与人的交往,在交往过程中要平等,融洽,互相尊重。弗洛姆认为,给予是爱的本质。给予,并不是索要,而是把自己人生中的乐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分享给别人。给予,不是舍弃自己的幸福,而是在给予过程中自己得到
2、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从而觉得自己的生存的意义所在。爱的特征是给予,爱的最终目的是其从中获得满足,快乐和更多发展的机会。关于怎么去爱,弗洛姆列分别举出人们关于爱的理论的不同的思想,在对爱的理解之前要清楚爱的几点要求,一是被爱与施爱,许多人可能只知道被爱却不知道施爱,他指出爱最重要的是施爱,因为爱象征着能力,只有每个人施于爱才能真正的领略到爱的力量,二是爱的能力与爱的对象,爱的对象的实现问题常被人理解为爱的完成,人们认为有了爱的目标爱就能够完成,弗洛姆强调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只有具备了爱的能力才能实现爱,爱是以能
3、力为核心而不是以对象为核心。三是”坠入爱河”与”长久相爱”。坠入爱河被人们理解为爱是短暂的激情,人们都追求海枯石烂的爱情,但是怎么面对十字路口的选择,我们应当走向何方呢?弗洛姆为爱指引了一条道路,他坚信爱就应该日久天长,人们要坚信并且敢于去面对这个真实的情况,不能够再三的为躲避自己心里的寂寞与恐惧而寻找借口。1.2、人性的定义指人的本性。中国的思想家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阐发人性,把人性品质划归到统治阶级思想中,将人性变成社会性,文艺复兴后的哲人们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他们大都从人的生存、本性和欲望来阐发人性,突出人的
4、自然性和主体性,以同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作斗争,把神学压抑下的人解放出来。还有一种含义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类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通常所说的人性,以这一种涵义居多。李健吾这里的人性是指人生。李健吾曾经说过:”如若命运是谜,人和人性也许是一个更大的谜。人和命运的冲突是一个伟观,人和人,尤其是和自己的冲突也是一种奇迹。故事不是一切,人生是。我们要的是真实,故事仅仅供给部分的真实,它不像人生那样流动;因而也就不能够像它那样有全部的真实。人生,不!人生是血肉。”〔l〕李健吾笔下的人性即是
5、流动的,切近真实的人生。他认为,创作的依据是人生,批评的依据也是人生。”批评者有他自己的宇宙,有他自己深厚的人性做依据。”〔幻人性是李健吾一生致力探求的谜,也是他全部创作和批评的依据,他说”我唯一畏惧的是自己和人生隔膜”。[s]李健吾的”人生”又不同于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具有一定的阶级倾向和政治意图,同情下层劳动人民,而李健吾的”人生”则是一切人的人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舞女流氓,人生在这里主要是人的精神和心灵,是人生命中的真实感受,本真的生命欲求,是人心底最深的渴望。2、人性—李健
6、吾戏剧美学的核心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伦理纲常将中国人的人性压抑至全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封建迷信的摧残,统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毒害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使被压迫人民变得麻木和愚昧,人的个性发展遭到泯灭,并逐渐接受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因而中国的百姓只有族性,他们不是个性张扬、血肉丰满的个体人,而是合乎社会伦理的理性人。中国人己经形成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只有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天地之间的正道。从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起,”人”和”人性”才开始被张扬起来,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人的文学》,从人性
7、、人道主义的角度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灵肉的统一”中表现”人”。”人的文学”的提法逐渐浮出水面。30年代,踏上文坛的李健吾写作了大量的剧本和评论,他继承了”五四”的人学传统,强调戏剧中的人性,他认为一部戏剧是主人公性格发展的断代史,强调戏剧中人物性格的成长,以及个性力量对于情节的推动。李健吾说:”只有在显示人的存在意义的时候,戏剧性才给自己找到了真实生命与感动观众的力量”。〔4]著名戏剧理论家别林斯基也这样说,”人是戏剧的主人公,在戏剧中,不是事件支配着人,而是人支配着事件,按自由意志给他们以这种或那种结局,这
8、种或那种收场。”〔5]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剧本是以在舞台上演出才能得以最终实现,因而,剧本的叙述方式绝对不同于小说,戏中的人物是主动去行动的。美国戏剧家乔治贝克说过:”在戏剧中,就剧作者而论,我们必须独立旅行。在小说里,作者讲解、叙述、分析,并且对环境和人物加以个人的评论。我们甚至期望小说家在作品中自己露面。但是伟大戏剧家如莎士比亚和莫里哀,在作品中就特别不表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