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478532
大小:2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7
《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的时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的时候 一天,我与两位学生一起从办公楼上下来,即将走出楼门的时候,她俩突然住足不往前走了,我发现她俩迅速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对我说:“老师您先走,我们还有点事。”话音未落就往后跑,一溜烟的工夫就在楼梯口消失了。当我醒过神来,她们的班主任正好走进大门,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两个孩子惧怕自己的班主任。 一般来说,孩子惧怕老师是因为不能忍受老师对自己冷淡的态度,或不能接受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而与老师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各种教育环境里,许多老师都不能够常常以肯定的态度、欣赏
2、的眼光和鼓励的言语对待学生,而是常常用否定的态度、挑剔的眼光和批评的言语对待学生,因此造成孩子对老师的惧怕,产生抵触情绪。而这种负面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那么作为家长如何来帮助孩子克服这种惧怕心理,缓解孩子对老师抵触情绪呢?允许孩子发表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 当家长发现孩子对老师有抵触情绪时,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的、自由的发表意见的心理氛围,使孩子毫不隐瞒地讲清楚老师批评自己的原因、以及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接受批评时的心情。家长一方面要认真听取孩子对事情的全部经过的
3、陈述,以及孩子对老师批评和处理意见的看法。另一方面要冷静分析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适益的方法予以解决。如果是属于孩子认识偏激或行为错误时,家长要积极引导,帮助孩子纠正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和行为上的错误,心服口服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客观的看待他人的错误。并不断提高孩子对缺点或问题的认识能力,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如果是属于老师处理问题存在片面性或有失误时,家长要积极主动与老师交换意见,帮助老师弥补教育过程的疏忽和过失,以化解孩子的抵触心理,从而达到真正教育孩子的目的。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其次,家长要注意
4、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创造情景让孩子亲身体会老师的难处,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善师生间的关系,减轻或避免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切忌在没搞清事实真相之前就简单粗暴地批评孩子或对老师表示不满。如,有的家长一听说孩子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或顶撞老师,就不分青红皂白给孩子一顿训斥,也不给孩子讲明道理。这既不能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也不能缓解师生间的矛盾,并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也有的家长对孩子一向很溺爱,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觉得孩子什么都好。一旦孩子对老师有意见,就不加思索地指责老师。家长
5、这种不经调查研究、草率表态,一味地批评老师的作法,将助长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并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产生极坏的负面影响。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家长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为,这对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是极其重要的。如:小学一年级的小刚在课堂上纪律比较差,不仅小动作多,而且还影响其他同学听课,老师经常批评他,甚至让他站着听课,久了,小刚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在课堂的表现越来越糟糕,下课还躲着老师。老师找小刚的父母谈话,反映小刚在学校违纪的情况,小刚的父母
6、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在小刚父母的眼里,小刚平日在家里是很乖的,他从来也不敢违抗父母的命令,因为他特别害怕他的爸爸,只要他爸爸在家里,他都不敢大声说话。胆子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在课堂上捣乱纪律呢?通过小刚这件事,小刚的父母意识到由于他们在家里过分约束了小刚的行为,使他不能象其他孩子一样舒展自己的四肢,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他希望在学校里得到释放,以致造成经常违反纪律的现象。小刚的老师也意识到自己由于不了解小刚的实际情况,不是在满足小刚的需要的基础上对小刚提出要求,而只意味着要求小刚象其他同学一样遵守纪律,结果得不
7、偿失。发现问题以后,小刚的父母与老师积极配合,使小刚改变了不遵守纪律的坏习惯。 上面这个例子进一步告诉家长们,如果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并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就必须尽可能避免孩子由于对老师的抵触情绪而产生的不愉快学习体验。而只有家长与老师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步调一致、有的放矢地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合理的需要,并施以有效的教育,使孩子在老师的教育中体会受教育的愉快。当然在某一个问题上或某一件事上,家长与老师可能有不同看法和意见,这时候,要避开孩子互相交换意见,而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各行其事。否则,会使孩子造
8、成思想上的混乱或无所适从,甚至使孩子养成两面派的坏毛病,造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教育作用相互排斥或抵消的不良结果。特别要强调的是,家长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讲有损老师尊严的话。同时,要让孩子懂得,对老师的尊重并不等于认为老师做的都对,对老师有意见就应该向老师提出来,只是需要讲究一些策略,最好是在事后找老师谈心,说明实情,消除误会。这既是一个让老师更好地了解你的机会,同时也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