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477014
大小:2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7
《西方中心主义与中国学术深层问题_理论探索_求是理论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西方中心主义与中国学术深层问题_理论探索_求是理论网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方中心主义与中国学术深层问题_理论探索_求是理论网,这是一篇资料材料类范文,也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范文类型,查看更多相关文章信息,请关注《资料材料》栏目,或在文章顶部的搜索栏进行搜索。西方中心主义与中国学术深层问题_理论探索_求是理论网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8西方中心主义与中国学术深层问题_理论探索_求是理论网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方中心主义与中国学术深层问题_理论探索_求是理论网,这是一篇资料材料类范文,也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范文类型,查看更
2、多相关文章信息,请关注《资料材料》栏目,或在文章顶部的搜索栏进行搜索。西方中心主义与中国学术深层问题_理论探索_求是理论网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8西方中心主义与中国学术深层问题_理论探索_求是理论网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方中心主义与中国学术深层问题_理论探索_求是理论网,这是一篇资料材料类范文,也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范文类型,查看更多相关文章信息,请关注《资料材料》栏目,或在文章顶部的搜索栏进行搜索。西方中心主义与中国学术深层问题_理论探索_求是理论网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88近年来一些学者在总结学术研究时常常
3、感叹,中国学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上受西方影响过多,近现代以来没有什么独特的建树,以致造成中国学术的自我失语。不仅如此,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没有话语权,即使是国内泰斗级的人物,在国际上也默默无闻或处于边缘地位。所以,中国学术的一个深层问题是学术话语权问题。如何看待这种状况?如何破解西方话语中心主义局面?中国学术的话语体系如何建构?学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其实由来已久,在今后若干年也会长期关注和探索。中国现当代的文论和文学研究在批评方法和学术视野方面,受西方影响较为明显,本文以此为例,探讨如何看待西方话语中心论的问题,以及采取何种立场对此进行校正。
4、西方中心主义与研究话语权失落当今关注西方中心主义这一问题的学者很多,其中很多都是批评西方中心论者,这当中不仅有中国及亚非裔的西方学者,而且还有欧裔的西方新左派学者,如赛义德、阿明、伯纳尔、沃勒斯坦、弗兰克等。但也有人对西方中心主义这个话题很反感,认为这是一个伪问题甚至是“智力游戏”。应该说西方中心主义这个命题虽然较大,但却是真正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直面这个问题,而不是绕开,这样才能真正认识我们的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正如沃勒斯坦所说的:“……我们必须完全承认欧洲对于重造世界的特殊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超越它,并且
5、才有希望获得一种关于人类前景的可能性的更为广泛的普遍性的视野,这种视野绝不回避我们在同时追求真与善的过程中会遇到的任何棘手而复杂的难题。”什么是西方中心主义?应该如何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西方中心主义首先是一种西方人的心态,对于西方人的这种心态,乐黛云曾经说过:“不少西方人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其他民族的文明,而是固执地、也许并不带恶意地认为自己的文化就是比其他文化优越,应该改变和统率其他民族的文化。”西方人在人类文明创造和对人类历史的贡献上,有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优先性和优越感,有着强烈的英雄意识,自认为是人类历史的领跑者与拯救者。其次,西方中
6、心主义还是一种理论事实。很久以来知识界就形成了西方知识帝国主义局面,非西方学者对西方中心范式有着较为严重的依赖倾向。为何如此?如果从知识考古的角度看,社会科学首先从西方兴起,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率先起源于西方,古希腊时期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和对理性的追求奠定了基础,中经中世纪的酝酿,到近代社会变革中体现的对科学、理性及人权的追求与确证,直到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的展开,现代知识体系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并传播到其他后发式现代化国家,进而这些后发式现代化国家的知识与学术研究也因此而受到影响,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范式与特征在所难免显现出来。中国作为后发式现代化国家,中
7、国的社会科学亦属于后发型的社会科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中国落后挨打和被迫对外开放,整个社会乃至文化学术都经历了转型的痛苦,中国的学术研究也开始了受欧风美雨影响、洗礼的历程,西方各种思潮大多通过文学传播开始在中国的理论旅行。一百年来,中国的文论和文学研究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远远超过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以至于脱离西方的理论我们几乎不会说话,即学术失语。因此,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中外文化与学术交流存在严重不平等现象,甚至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的殖民史。从“别求新声于异邦”到文论失语,这显然是一条不归路,并因此而质
8、疑五四运动的历史定位与评价问题。不仅如此,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地位也十分边缘和受轻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中国与国际同行的交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