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播撒智慧的沃土

语文课:播撒智慧的沃土

ID:12446414

大小:49.6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7

语文课:播撒智慧的沃土_第1页
语文课:播撒智慧的沃土_第2页
语文课:播撒智慧的沃土_第3页
语文课:播撒智慧的沃土_第4页
资源描述:

《语文课:播撒智慧的沃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页共4页语文课:播撒智慧的一方沃土——以《荷塘月色》意蕴考察为例谈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226400)江苏如东高级中学江雪松1997年,《北京文学》点火引发的语文界的大讨论,其涉及领域之广、探讨层次之深是很久以来所不曾有过的。这一举动吸引了更多关注语文学科的目光,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还远没有深入展开,尤其表现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上,还常常以工具论占主导地位,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体核心,远没有真正凸现人文性。许多人为不是“授鱼”而是“授渔”大声疾呼,为应注重方法的引导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振臂

2、呐喊,诚然,这些确实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应该达成的重要目标,但我以为语文课还有其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与难以估量的培植作用:语文课——播撒智慧的沃土。阅读教学是语文的重头戏,长期以来的教学状况却让人大失所望,与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教学建议,即“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相差何止以道里计,更别说 闪现智慧的火花与人文的风采 。我们从一篇课文说起,《荷塘月色》是经久传诵的名篇,对其意蕴进行考察,颇有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或许能对语文教学带来启示:一、从创作经验审视散文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传统上认

3、为是指作者的政治苦闷与思想矛盾。此文创作于1927年7月,离通常教参所提的创作背景即有巨大影响的“四·一二”大屠杀有三个多月。从作家创作经验来看,千字文尤其是有强烈个性色彩的抒情散文基本都是一时一地的产物。本人也写过不少文章(包括文学作品),一般而言,文章越长,写作的计划性越强,文章越短,随意性越大。散文写作基本没有计划性,我们只可以定下今年要写30篇还是50篇,但肯定没有谁敢说三个月后要写一篇什么文章。秋天的一片落叶,朋友的一番话语,阅读中的一个感受,甚至突然之间产生的某种思绪,都可以敷衍成篇。换句话说,“这几天

4、心里颇不宁静”是朱自清写作的触媒,而不一定是他表达的内容,起因可能是家庭夫妻间的拌嘴,可能是单位同事间的矛盾,可能是研究写作中的苦闷,……具体实在的起因(事件、细节或其他),不是每一篇作品都能找到的,古今相当多名篇都有类似现象。限于资料和各种因素,《荷塘月色》第4页共4页同样如此,不少传记作品中提到的一些说法,许多于史无据,只是作传者的猜想罢了。再说作者(朱自清)更不可能明了自己的作品将名传后世,把当时的写作状况交代清楚。如果要表达政治意图,他干吗不说“这几个月来心里颇不宁静”?何况,往政治上说,那就是表达作者对现

5、实的一丝不解,即对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的不满,这就让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这种主题的文章竟然也会出现在海峡对岸的教材中,而且达多年。而颇为有趣的是,从我看到的资料中竟没有一位作家是相信这种说法的,相反,持这种见解的多为中学语文老师和一些理论研究专家,显然它和创作经验与心理有较大关系。二、从美学感受体悟有同学说,《荷塘月色》写的是朱自清的美学追求,表达一种和谐的美学观,并进而推定朱氏的为人相对是中庸的。别管他说的对否,这个见解别有洞天,作者在现实处境中感到一丝不自由、不快乐,而在小煤屑路上“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

6、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于是“受用着无边的荷香月色”,此时眼前之景,无论是“月色下的荷塘”还是“荷塘下的月色”,无处不存在和谐与完美;有一丝“淡淡的云”的天空,更是恰到好处,甚至光与影也“有着和谐的旋律”,“乍看像一团烟雾的”树色也能辨认出“杨柳的丰姿”。高矮不一、参差错落是自然的和谐与调剂,那么茫然甚至多舛的世俗生活呢?朱自清似有所悟,现实生活的磕磕碰碰,事业追求的跌跌撞撞,研究结果的明明暗暗,又未尝不是一种调剂、和谐与完美。小睡别有风味,夫妻的小吵也别有情趣,“不宁静”中有朱氏之所思,文章的字里行间深深的打上了中国

7、传统美学和传统文化的烙印,可见其审美观与处世观之一斑。三、从性别角度感知阅读中,有女同学发现,朱自清散文作品,屡屡涉及女性,这篇《荷塘月色》中,出水很高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点缀些的白花的“如刚出浴的美人”,连叶子底下的流水也是“脉脉”的,弯弯的杨柳也是稀疏的“倩影”与“丰姿”,更别提《采莲赋》中提及的“妖童媛女,荡舟心许”了……,文章情文并茂,处处体现了一种浓浓的女性意识。我曾让这位同学寻找,文中的女性是作为什么样的的形象出现的?多姿多彩、千姿百态的自然风物,作家往往是用袅娜多姿、娇美可爱、清新纯美的

8、女性形象作比。由此可见,朱自清先生笔端流淌的是对女性的厚爱与敬仰之情,女性是至真、至美、至善的象征。四、从游客感受理解第4页共4页有一个暑期到北京旅游的同学曾慕名前往观瞻清华大学校园的荷塘,课上他说“我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我笑着打趣说:“天姥山何尝不是如此?醉翁亭何尝不是如此?这叫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不见。”话刚落地,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