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原创性艺境求索

第二节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原创性艺境求索

ID:12445764

大小:3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7

第二节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原创性艺境求索_第1页
第二节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原创性艺境求索_第2页
第二节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原创性艺境求索_第3页
第二节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原创性艺境求索_第4页
第二节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原创性艺境求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二节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原创性艺境求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节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原创性艺境求索。是宗白华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美学课题。他参照西方近现代美学,着力阐发中国艺术的审美理想和文化理想,彰显其中的生命哲学精神.使他的美学,既是一种富于民族个性的境界美学。也是一种饱含现代意识的生命美学。中西古今的多方汲取和全面思考,熔铸成宗先生美学上的独到创造,使之;美苑咀华庄子,往往喜欢用艺术做比喻说明他的思想。孔子也曾经用绘画来比喻礼,用雕刻来比喻教育,孟子对美下了定义。《吕氏春秋》、《淮南子》谈到音乐。纣L记·乐记》更提供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二、错采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鲍照比

2、较谢灵运的诗和颜延之的诗,谓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颜诗则是“列律镂锦,雕缋满眼”。《诗晶》:“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颜终身病之。”(见钟嵘《诗品》、《南史·颜延之传》)这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镂金错采,雕绩满眼”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

3、蓉,自然可爱”的美。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镂金错采飞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这两种美的理想,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艺术中的美和真、善的关系问题。虚和实的问题,这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这可以分成两派来讲。一派

4、是孔孟、一派是老庄。老庄认为虚比真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儒家思想则从实出发,如孔子讲“文质彬彬”,一方面内部结构好,一方面外部表现好。孟子也说“充实之谓美、”但是孔孟也并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而不可知之,就是虚:只能体会,只能欣赏,不能解说,个能摹仿,谓之神。所以孟子与老庄并不矛盾。他们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阴阳上的结合五、《易经》的美学(一)贲卦《易经》是儒家经典,包含了宝贵的

5、美学思想。如《易经》有六个字:“刚健、笃实、辉光”,就代表了我们民族一种很健全的美学思想。《易经》的许多卦,也富有美学的启发,贲卦讲的是一个文与质的关系问题。云贲贲者饰也,用线条勾勒出突出的形象。。“六法”就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希腊人很早就提出“模仿自然”。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是模仿自然,它要求艺术家睁眼看世界:形象、颜色,并把它表现出来。单就国画来说,也有很多差异。不过,可以综合说来有下述三种境界。一、写实(或写生)的境

6、界。二、传神的境界。三、妙悟的境界。中国古典文学美学的审美意识,派生于儒、道二家的哲学思想。(后来,佛家东渐,主要又和道家融会起来)因此,作为中国的文学美学体系,一般形成为二水分流的局面:一是儒家因人世而关心现实美,一是道家(包括汲取佛家加以融会或化而为玄学的人们)因遁世或自我超脱而醉心于自然美√前者追求群体秩序的完美之美,后者追求个人的逍遥之美;前者崇尚刚毅木讷的气度,后者喜爱潇洒清净的韵味;前者表现为庄严的风致,后者表现为淡泊的心态。滥的说来,就审美对象的渊源而论,人世派文学美理想的客体,与凋整社会秩序、医治人民创伤的价

7、值取向相结合。尽管儒、道两家的审美意识各有特点,但他们却都各有其向往的理想,这也就是各有其“道”,道,形成了审美意识的依据。作为集后期儒家大成的荀子认为“道是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先秦老予<老予·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上《老子·四十二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一章}。“形而上者

8、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个古老的命题,正代表了中国古人对道的共识老子首先将道看作是派生万物的始源,“万物之宗”,天下之母。它不仅先天地而生,而且创生了天地万物。不过,道并不是一个有意志的上帝,不是一个造物主。在老子看来,万物的创生完全是自发自动的,老子一再强调,道是一种超验的存在,它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