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429577
大小:6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7
《03 历史 安康旬阳 王春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姓名王春地单位陕西省旬阳中学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学对象高一9班是否采用多媒体否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共有五个小标题,分别为“神农的传说”、“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大禹和他的继承人”,第一目“神农的传说”主要介绍了农业的起源,第二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介绍了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第三、四、五目主要介绍了关系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与政策,包括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和水利建设,这其中向我们介绍了影响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以及危害等内容。二、学情分析古代中国是一个传
2、统的农业大国,学生都熟悉,但学生对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还较为陌生,需要教师给学生补充,讲解。高一9班属于二类班级,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求知热情较高,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或者提出问题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资源与策略教材中的文字材料、历史文献、以及图片材料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教学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提问法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
3、方式和土地制度以及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进行分析,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进而理解教材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环保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教学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
4、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成语“本末倒置”开头,让学生说出成语中“本”与“末”的最初意思,在学生回答后,导入本节课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回答让学生通过成语,理解古代中国以农业为本业,农业是国家之根本,对农业在古代中国的地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讲授新课讲述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内容,介绍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结构,同时交代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第一目“神农的传说”。思考问题:中国古代农业的地位如何?教师板书:一、原始农业听教师介绍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和内容结构,自行快速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并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课程标准要求,对本节课内容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快速阅读教
5、材第一目,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出信息的能力。讲授新课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并导入下一个问题: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农业生产技术有怎样的革新,有什么影响?并板书:二、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根据农业生产技术革新的消极影响,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回答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快速阅读教材第二目并思考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出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落后性、分散性脆弱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动自己的大脑,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讲授新课提出问题:影响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在众多的因素当中哪些因素有利
6、于农业经济发展,哪些因素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并板书:三、关系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1、土地制度2、赋役制度3、水利建设快速阅读教材第三、四、五目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桌之间讨论)并回答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记忆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的知识点,并逐渐培养学生对问题迁移的能力,举一反三。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并向学生介绍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在讲到封建提地私有制时,教师可介绍它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土改,在这次土改中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再往后讲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
7、产承包责任制,向学生讲清这次改革后,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七、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掌握的程度。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教师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优缺点,力争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贯穿始终,期间教师只是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思考问题,然后同桌之间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并适时的进行内容的补充,并迁移一些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高一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