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405818
大小:2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6
《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受理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受理问题作者:李大元新闻与传播研究9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受理问题作者:李大元新闻与传播研究9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受理问题作者:李大元新闻与传播研究9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受理问题作者:李大元新闻与传播研究9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受理问题作者:李大元新闻与传播研究9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受理问题作者:李大元新闻与传播研究9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受理问题作者:李大元新闻与传播研究91996年02期自1987年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名誉权纠纷案件,尤其是涉及新闻报刊和新闻工作者的名誉权纠纷案件,即“新闻官司”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几年来,人民法院处理
2、了很多这类案件,但同类案件层出不穷,公众对其关切的热度也始终未减。究其原因,一是新闻媒介“无冕之王”的地位受到法律挑战。曾经不受约束的批评报道,无论是披露产品质量、评价文学作品,还是批评广告宣传、企事业内部管理,只要在媒介上发表,就可能引发名誉权纠纷,变成“新闻官司”;二是社会名流常常卷入这类案件。社会名流的言行举止本身就是大众媒介追逐的目标,一旦打起官司,更加引人瞩目;三是有关的法律、法规较少,且不够具体,司法解释也比较简单。对“官司”的受理、侵权认定和责任承担等问题,没有成熟的条款可供引用。因此当纠纷发生时,常常在法律程序和裁定上有截然不同的意见。纠纷加上不同意见,再经新闻界
3、报道,必然构成社会热点。人民法院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审判,已经对处理这类案件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出一些规律,并摸索出一些办法。审理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关键之一,是把握好案件的受理。一涉及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即“新闻官司”,作为民事案件,其案件的受理,应该符合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民事案件的受理条件。第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就是说,原告所提出的请求,是由人民法院确认或保护的权利、义务关系,原告是诉讼标的指向的权利享有人,是其自身而非他人的民事权益受到对方的侵害而与对方发生的争议。第二,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即原告的起诉必须指明具体的被告,指明具
4、体是谁侵害了其民事权益。第三,要“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原告起诉时,必须指明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具体内容,要求判令被告履行什么义务,或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变更、解除与被告的某种法律关系,以及提出上述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和证明事实存在所必需的证据。第四,必须是“属于人民法院管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必须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业务范围,必须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对象,不能包揽一切纠纷的处理。同时,要按照原告提出的争议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所在地,及有关管辖的规定,决定哪个人民法院有管辖权。根据名誉权纠纷案件的特点,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强调了对
5、于名誉权纠纷案件的受理,应该尤其注意审查是否具备侵权事实和当事人是否存在因人格受到侮辱或诽谤而产生损害的后果。侵权事实是指被告从事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而给原告带来名誉上受损害的事实。对侵权事实的审查应该包括:(一)被告是否实施了使原告的名誉受到损害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宣扬他人隐私,捏造事实丑化他人人格,侮辱、诽谤他人名誉,等等。(二)被告实施的行为是否违反法律规定,是否违背法律所认可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三)原告所提出的侵权事实的内容是何种性质,是否是民事诉讼的范围。这一项审查尤其重要,因为社会生活中与公民、法人名誉有关的矛盾、冲突很多,如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对文学
6、艺术作品的评价,对某一产品的质量、功能的评价等等,都可能涉及到名誉问题。而这些因评价而涉及到的纠纷,或是历史悬案,或属于学术争鸣,或是科技领域尚未破解的现象和难题……这类纠纷如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将无从取证,也无法鉴定,其事实内容超出了民事诉讼能够认定的范围。因此不能以名誉权纠纷案件受理。当事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后果是指被告的行为破坏了原告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降低了社会对其的综合评价,使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受到影响。这种后果通常表现为:遭到周围公众的非议、轻视、嘲笑;生理和心理上感到痛苦、悲伤、抑郁;造成亲朋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紧张、疏远,产生隔膜;失去发展机会,等等。由此可见,名
7、誉权纠纷案件,包括“新闻官司”的受理条件,比一般民事案件的受理条件把握得要相对严格一些。这类纠纷是否由人民法院受理,不仅仅是进行一般的程序方面的审查,还要审查一部分实体方面的内容,从而保证这类案件得到正确的审判。二原告就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提起民事诉讼,应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提出证明自己名誉受到损害的事实存在,并产生了损害后果的证据。如:一原告起诉认为,一篇报道诽谤他经常利用教师的身份对女学生进行性骚扰,是名副其实的“色狼”。这篇报道刊登后,他无法进行教学工作,被迫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