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庸的本真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论中庸的本真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ID:12396198

大小: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6

论中庸的本真内涵及其现代价值_第1页
论中庸的本真内涵及其现代价值_第2页
论中庸的本真内涵及其现代价值_第3页
论中庸的本真内涵及其现代价值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中庸的本真内涵及其现代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中庸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1“中庸”为孔子首创,他明确提出“中庸”概念是在《论语》中,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还把“中庸”称之为中行,“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子思作《中庸》,把中庸理解为“中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孟子·尽心下》有言:“孔子岂不欲中道哉?”其中的“中道”说的也是“中庸”。(一)那么,中庸的“中”到底是什么涵义呢?有人把“中庸”的“中”理解为“折中”,取事物的一半,是两个端点的“中点”,这似乎有

2、道理。因《中庸》第六章“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但细想一下,这里的两端若指“善”和“恶”,用“其中”即为用“善、恶”之“中”,舜怎会用不善不恶于民?这与“舜其大知也与!”相矛盾。若“两端”指“言”,即:对问题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用其中”就不会是“隐恶而扬善”,因为这两端必定有一端是“善”,另一端是“恶”,舜既然是扬善,这样就不是“中”了,而是用了一端,即“善言”。因此,所谓的“其中”代指善言和恶言中的善言,“其中”乃两者中最适合的一个。正因为舜扬善,所以才说舜“大知”“好察”。“执其两端”仅是好察的结

3、果。如依《中庸》第六章的这段话把“中庸”的“中”释为“折中”,依此理解“中庸”,似有欠妥。《中庸》第二十章末段“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这里有两个“中”,都是“适合”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并列在一起,可见“中”与“得”在语法上相同,“中”乃“适中”、“适合”;“得”乃“得当”。“从容中道”的“中”更是“适合”之意,是动词“适合”、“适合于”,“从容中道”就是轻松自如地适合于“天之道”与“人之道”。可见,“中道”不是“中庸之道”的简称,但却告诉我们“中”并非“折中”之意。宋代朱熹在《中庸章句》标题下作注

4、,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又援引程颐的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不倚”不正是“适合”、“适中”之意!何物为“平常,不易”?是天、地、人———整个世界的规律,之于社会,外在表现就是社会发展的常规。因此,冯友兰说:“‘庸’是社会中现存的常规。既是常规,就是定理”(《中国哲学史新编》/%#&)。东汉郑玄认为:“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礼记·中庸注》)三国魏何晏也说:“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论语·雍也》)。在《中庸》第三十章中:“仲尼祖述尧舜,宪

5、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里讲到了天、地、人三才的和谐运行,浑然一体,正是整个世界的“适合”,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中庸。《易》讲天、地、阴、阳就是探讨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规律。即是说,孔子是主张宇宙是变化的,整个宇宙包括天、地、人都在易。《易》中卦的“爻,就有一个是动爻,爻是引起事物变化的因素,阴阳五行之变化,皆由“动爻”发起,这足见孔子的思维是辩证的,而不是僵化的、孤立的、静止的形而上学。那么程子为何把“庸”释为“不易”?其实,程子“不易”的深层内涵还

6、是“常”。事物有秩有序、和谐运行,仿佛不易,是受其内在规律的支配,所以,规律就是“常”,就是“庸”。规律是恒常的、不变的,事物无论怎样变化,都受“不易”的支配。因此,“庸”是指事物当下自然秩序中的本来面目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孔门讲天、地、人三才,这“三才”和谐有序而生生不息,岂不正是“平常”,这足见朱子“平常”二字的深刻微妙,更足见东汉郑玄、魏国何晏一个“常”字的博大精深!庞朴先生对“中庸”作了系统研究,他认为:“‘中’的要求,除行之于德,更行之于刑”,“公正地而不是徇私地听取对立两造的申诉,便能得‘中’。那么,这样的‘中’,已经不是道德范畴,而属于认识领域了。

7、这就是说,‘中’不仅是善,而且也是真”(《儒家辩证法研究》$%",以下同)。显然庞先生未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公正地而不是徇私地”就是求得事物真相的“中”(适合),庞先生把“中”不仅理解为道德范畴,而且还以为“属于认识领域”。笔者认为:这正是中庸的第一要义。基于这种理解,因此,庞先生才说:“《论语》所载孔子的中庸,正是这一切中和观念的逻辑发展。其最大的发展之处,是提出了一个‘庸’字,亦即提出了对待‘中’的看法和态度。”在庞先生看来,对待“中”的看法和态度应是“庸”,“庸”是“中”的标准。达到什么程度才是“中”(适合),这个程度就是“庸”。做到“庸”

8、就是“中”(适合)了。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