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692657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9
《试论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1 我国的四书五经中,《中庸》为其中之一,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可谓中国人的灵魂。胡适以为“中庸的哲学,可说是一般中国人的宗教”。戴逸先生也认为,在中国文化中值得注意的几个概念中,“首先是儒家的中庸”。毛泽东指出中庸哲学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亚里士多德说:“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由此可见,中庸思想在我历朝历代中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一、中庸思想释义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第二十九
2、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这里,孔子视中庸为最高的道德,并感叹这一至德在人群中已久久不见了。 《中庸》首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首句三句话意思是: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6。这三句话是要人知道性、道、教都是“本于天而备于人”的。本于天是指根源于天,来源于天,备于人是指具备于人身之内。用当代新儒家的话说就是超越而内在。……喜怒哀乐没
3、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这样就把道与性密切联系出来,天命一性一道,自然而然的推出,逻辑性很强。通过中庸之道把天道与人道联系起来,三者本是同一个道。从而把中道提高到宇宙的根本法则的高度。 二、中庸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事物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极构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构成事物的阴阳两极在“中”的支配下和谐于一体并随之互动,在动态平衡中渐进地相互消长,从而使事物不断发展变化。 《论语?子罕》载,子曰:“吾有知
4、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两端”即两头、两端或两点,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依朱熹解释“两端,犹言两头。言始终、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在孔子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两方,只有抓住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使之相辅相成,才是解决问题的适当途径;否则,若执其一端而片面行事,结果必然事与愿违。孔子曾赞扬虞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与民”,而他本人就善于“执其两端”。[1] (二)中庸是适度,不是“折中”,中庸是无过度又无不及的中间状态,不是取事物的一半 从孔子到后代的儒学继承者,一贯反对不讲原则的调和,他们把“6好好先生”看作社会伦理秩序的最大敌人,并
5、在自己的著作中给予了最严厉的谴责。他们认为,居于两端之间而又不改变自己的立场才是中庸之道的精义。有时候,为了捍卫真理和正义,一个君子甚至应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由此看来,儒家哲学对矛盾冲突的洞悉,并不是以牺牲道德的绝对命令为代价,而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捍卫个体的良知和社会的公正。也就是说,中庸之道是对矛盾的驾驭和超越,而不是不讲原则的简单折衷。[2] (三)中庸是动态的平衡与和谐。中庸是通过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协调矛盾来达到一种平衡与稳定,以实现最合理的和谐状态 儒家认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之间都有一个适中之点,一切人的欲望、渴求的满足也有一个恰当的限度
6、,而且这个限度有时候是会因时因地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人们在考虑自己的利益的时候要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满足自己的利益以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为限;处理各种矛盾纠纷不能偏袒某一方,要按照事情的是非曲直秉公而断,“允执其中”。这样,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别人的尊重,在精神上、情感上很健康,事业上也会取得成功。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整个社会各阶层的欲望才能得到适当的满足。[3] (四)中庸是人的最高的道德境界 对“极高明而道中庸”解释,应该把“极高明”和“道中庸”两方面联系在一起来理解。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境界一方面是超越人伦日用的,是出世间的,因而是“极高明”,但是在另一方面
7、它又不超出人伦日用,是入世的,因而又是“道中庸”。极高明是6就人的境界说,而道中庸是就人的行为说。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途径是获得最高的人生境界――天地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圣人精神,实现入世与出世的统一。[4]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也正说明了中庸的道德境界之高。 三、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天人合一 中庸哲学和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的不同,就在于他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建立在“天”“人”和谐的基础上。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的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