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的法哲学表达与演变

中国传统“家”的法哲学表达与演变

ID:12368653

大小:45.11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8-07-16

中国传统“家”的法哲学表达与演变_第1页
中国传统“家”的法哲学表达与演变_第2页
中国传统“家”的法哲学表达与演变_第3页
中国传统“家”的法哲学表达与演变_第4页
中国传统“家”的法哲学表达与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家”的法哲学表达与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家”的法哲学表达与演变  内容提要与西方法理秩序中的“无家性”相反,传统中国人以缜密的家内秩序观与完备的家国儒学体系构建起其对“家”的认知图景:作为法哲学基本范式的礼法关系,呈现出“泛家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成为支撑中国传统社会“家者国之则”秩序体系的前提。“家”作为规范性秩序的源发地,不仅是成就身位的场所,更是维系国法的前提。中国传统国家与乡土共同体之间互动关系的演变表明,“礼法”是家内法哲学的根基,家内秩序是政治世界构造的同质性延伸,“家本位”通过“移孝于忠、礼法共存”的介质来规范“家-国”关系

2、中的基本要素。由“家”的法哲学秩序所传递的“先家”“重家”观念,既是理解中国传统礼法关系的切入点,更是重建当代基层伦理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  关键词家家内秩序礼法法哲学  〔中图分类号〕B21;B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7)05-0038-11  “家”,既是中国人整体观念里概念伸缩性最强的一个象征符号,①也是中国人人格的主要形塑场所。中国人在行动中所表达的法理属性,与生俱来就被贴上“家”的标签。②人被“抛入”与“抛离”他所在的世界,都要借助家的仪则(冠、婚、丧、祭)。③

3、作为一个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④“家”既是权威与秩序的滥觞,又无往而不在各种规则约束之下,其本身就是“秩序”“永恒”“伦理”的代名词。中国文化与政治,几乎全部是在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模式与培育路径研究”(13BKS098);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A级项目“社会管理创新研究”(2012ZDB14);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中国传统家庭法哲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PY30);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传统‘家’的法哲学表达与演变”  ①梁启

4、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舍家族制度外无他物,且其所以维持社会秩序之一部分者,仅赖此焉。亦可见数千年之遗传,植根深厚,而为国民乡导者,不可不于此三致意也。”参见梁启超:《新大陆游记》卷39《节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0辑第96册,文海出版社,1996年,第398页。  ②人类学者许?R光(FrancisL.K.Hsu)指出,“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实是父子关系的投射。由于中国社会的背景所孕育,中国人的性格因素首先是服从权威和长上(父子关系的扩大)。

5、”美国汉学家芮沃寿(ArthurF.Wright)在总结中国人性格中的13种类型时强调,第一类就是“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第二类是“服从家庭礼法”。FrancisL.K.Hsu,PsychologicalAnthropology:ApproachestoCultureandPersonality,IL:DorseyPress,2008;WrightArthurF.andD.C.Twitchett,ConfucianPersonalities,California:StanfordUniversityPr

6、ess,1962.中译本见许倬云:《中国传统的性格与道德规范》,美国各大学中国语文联合演习所,1968年。  ③“中国古代有冠笄之礼,男二十而冠,女十八而冠,始为成人。但仍是一自然人,必有教,乃成一文化人。中国人重孝弟之道,主要则在未成年前。及婚娶成夫妇,又为父母,乃有齐家之道。家为己之生命之扩大,实亦己之生命之完成。己与家和合成为一体。”参见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三联书店,2002年,第148页。  ④从“父母子”三角结构来看,家庭的结合是以生物性为基础的。一方面,生物性的家庭必须呈现开放的姿态,否则

7、社会就无法存在;另一方面,这种生物性的双系结合,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否则就无法构成稳定的社会结构的基础。在任何人类社会中,“没有家庭就没有社会,反之,如果先没有社会,也就没有家庭。”参见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18页;[法]克洛德?施特?谒梗骸都彝ナ罚阂T兜氖澜绻爬系氖澜纭沸颍?袁树仁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7页。  “家”这一“伦理本位”的观念上建筑起来的。钱穆:《中国文化导论》,三联书店,1988年,第43页;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

8、70~73页。更进一步说,传统的儒学究其本质而言就是一门研究关于“家”在法哲学上的表达与演变的学问,中国传统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都是基于“父子关系”(孝)这一主轴而展开的,可以说“孝”就是儒家思想的中心价值,是整个儒学道德世界的“社会化”的前提,更是中国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得以维系、沟通的核心。“孝的本质在国家、有司、封建主、父母、老师以及一切有官职的人那里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各自的表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