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359775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6
《中国美国国有化的比较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美国国有化的比较分析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0更新时间:2010-5-119:31:56从美中两国国有经济的扩张上来看,有一点是类似的,即为了稳定经济和宏观调控的需要,都会伴随有一定时期的国有经济的扩张,但从扩张的性质、手段来看,则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1。扩张性质上的差异 从美国历史上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救助过程来看,国有化仅仅是其宏观调控的一种临时举措,并不会改变其自由市场的理念。无论是大萧条时期的调控还是战争时期的统制经济,国有化的企业在经济恢复后重又进行了私有化。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本轮
2、金融危机中被很多人所称为国有化救助市场经济的举措,也只是暂时之举,如从美国对银行的救助来看,第一步是压力测试,判断各家银行需要从政府获得多少资金;第二步是改变资本结构,财政部向银行注资之后获得优先股或可转换股权,这些股权没有投票权,政府不插手银行的具体管理事务;第三步是当受困银行足够强大,无需援助时,他们会偿还政府的资金,并募集私人资本。 从中国国有经济的扩张来看,虽然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国有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确实在下降,国有企业数量在减少,这也与中央提出的国企改革的目标是“抓大放小”有关,但国有经济在一些带有垄断
3、性质的上游行业比重却呈现上升趋势,并向下游扩张,形成产业链垄断的态势,而且利用这些垄断获得了超额利润。尤其是本轮经济调控中国有经济的扩张,更体现出国有企业从原有的一些垄断性领域向竞争性领域的扩张,且明确以“做强做大”为名,由政府主导兼并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这与美国扩张是暂时的,退出是明确的是不同的。 2。扩张手段上的差异 从美国历次的国有化来看,始终注意“度”的把握,如在对金融业的救助中,只购买金融机构无表决权和不可转换的优先股、政府不派出董事、不参与管理等,在利用国有化实施宏观调控时,都设计好将来退出企业的机制。从
4、历次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来看,主要都是通过法案来实施的,这些法案的通过一方面赋予了管制机构相应的权力,保证了管制措施的实施,一方面也保证了政府在适当时候的全面退出。 中国国有经济的改革方向虽然从诸多的战略规划可看出是退出竞争行业的,如1997年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国企要“抓大放小”, 2000年“十五”计划纲要“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方式,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要由国家控股”, 200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非公经济36条”,提出
5、对个体私营经济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其投资经营垄断行业,但从具体实施上来看,一方面没有配套的对央企、民企一视同仁的制度构建,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向竞争性领域扩张的案例又在本轮调控中屡屡出现,虽然这样扩张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经济要走出本轮经济危机,首先必须靠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大型国营企业来发挥作用,但是相应的走出危机后政府的退出机制却无从谈起。从制度层面上看,在电力、电信、石化、金融等高利润行业的市场依然存在准入门槛,在金融体制环境上,国企、民企待遇有别。 在政府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所显示出的支持国企做大做强的明显政策偏好下,
6、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倾向于大企业、大项目,倾向于“银政合作”,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情况并未因国家和监管部门的重视而有所改善。如2008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以支持大型中央企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为央企的结构性调整、重大工程建设、国际合作、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全年向105家央企发放本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1854亿元。从国企扩张的领域来看并非只是在“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行业,并非退出竞争性领域,反而是进入,非但不是政府与企业保持一定距离,反而更多地以政府红头文件代替法规,政府以行政命令主导国企对
7、民企的兼并。如当前国资委分管的136家央企中,逾七成企业涉足房地产业,中粮涉足能源、地产和金融,国家电网控股了两家电器设备制造类上市公司,央企建立自己的财务公司和共同的资金管理平台进行实体和金融的混业经营,山西的煤炭资源重组等。所以,中国的国企扩张是一种政策上退,实质上进,借助宏观调控增强垄断的过程。1。美国历史上的国有化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国有化进行的救市政策,在美国历史上并不是史无前例。事实上, 20世纪以来,美国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国有化现象。 (1)20世纪初具有浓厚国有化色彩的对经济的第一次干预。
8、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资本以空前的速度集中和集聚,资本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1898年有20家, 1900年达73家,同时在1900年美国40%的制造业产品由1%的企业生产①。超大规模的企业控制了很多小企业,垄断从运输业、通讯业和金融业扩展到了制造业、销售业以及其他经济部门。经济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