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297224
大小:205.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7-16
《实施新教学方案 推行研究性教学 培养高素质人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实施新教学方案推行研究性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新本科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提高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益运行机制的研究潘庆才科学管理年材料汇编·结项材料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世纪实际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是新世纪之初的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新世纪的人才主要应有以下几点特质:一是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即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文理结合,全面发展。同时又要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说
2、到底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日本政府早在1982年就提出“创造力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分水岭。”因为在新世纪的未来经济社会中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跟在别人背后爬行,甚至失去生存的权利。二是具有优秀的全面素质的人才。所谓全面素质不仅包括业务素质,还有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即必须具有创造力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只有适应性强,有创新精神,以及良好
3、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团队精神的人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再是“统一分配”包打天下了,而是在残酷的市场形势下就业。许多用人单位由以往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成绩,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一些著名的公司,对招聘对象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潜质”、“创造性”、“应变能力”等职业可塑性。现在有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每年高校毕业生几百万,而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哀叹教育产品的假冒伪劣,外资企业高喊没有真正专业的人才可用……。这难道不令从事教育特别是高等
4、教育的每一个人震惊吗?三是学会学习善于思变的人才。现代信息社会的知识更新速度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日益加快,据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估计,人类科学知识在19世纪是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在目前,有关专家估计已是每3年增加一倍。当今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即5年有一半知识已过时;而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每隔1年半就增加一倍。当前一项成果从发明到实际应用的时间,18世纪以前一般在70年以上,如蒸汽机为84年;19世纪以前一般在40~50年,如电动机为55年;20世纪前半期为10年左右,如收音机为14年;2
5、0世纪后半期为1~3年,如集成电路为3年,激光为1年。面对这种科技的变革,社会职业变动速度必然加快,需要人才应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变能力,需要学会学习善于思变的人才。四是处变不惊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才。信息社会的知识经济中,知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是决定性的生产力要素。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生活处于快速转变过程中,它要求社会中的人必需具有一种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在不同的工作环境能发挥其作用,并不断学习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能有效的解决由不同情境引发的问题,以及处变不惊的能力。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之时,知识经济也正向我
6、们呼啸而来。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科学技术成为保证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若想使科学作到可持续发展,其保证乃是人才。无疑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更是责无旁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21世纪的未来时代将是一个教育的时代,一个需求高素质人才的时代。可以断言,新世纪只会青睐那些把握住未来教育的国家,以及拥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二)传承式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学管理年材料汇编·结项材料我国能不能在全球范围内的知识爆炸、信息横流的知识经济新时代形成强势取得可持续发展,关键能不能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我
7、国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仍流行着多年不变的传承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很难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集中体现在:强调了共性、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强调了按计划执行、盲目服从、偏重概念与结论的学习模式。在专业、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受教育者没有实质性的选择权利,教育者过分注重知识的单项传授,过分强调授课知识的系统性等等,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无法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的长河里,他们能够继承,但难以创新。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冲击着传统的“以教室为环境、以教
8、师为中心、以纸介教材为工具”的封闭式、单向传输的课程教学模式。一个人的知识可以通过读书获得,而一个人的能力只有在实践"历练“中养成。纸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