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悲剧思想之转变的分析

王国维悲剧思想之转变的分析

ID:12160454

大小:7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5

王国维悲剧思想之转变的分析_第1页
王国维悲剧思想之转变的分析_第2页
王国维悲剧思想之转变的分析_第3页
王国维悲剧思想之转变的分析_第4页
王国维悲剧思想之转变的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国维悲剧思想之转变的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王国维悲剧思想之转变的分析王国维悲剧思想之转变的分析。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受到了西学思想的强烈冲击,许多西方的概念、理论于这时期涌入中国,西方的悲剧理论也在此时由王国维于《红楼梦评论》中首先引入。王国维写《红楼梦评论》时正耽读于叔本华,受到其生命意志说的影响,将悲剧的起源与本质归结于生活之欲,认为悲剧的效用与价值在于对生命苦痛的解脱。此后数年,王国维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其悲剧思想也在发展演变。1913年,王国维完成其曲学研究的巅峰之作《宋元戏曲考》,此后其学术兴趣发生转向,对文学及戏曲的研究也基本结束。从《红楼梦评论》到《宋元戏曲考》,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在考察视角的选择、悲剧精神的

2、阐释和结构标准的界定等方而己经有了一些转变。一、考察视角:从先验的哲学研究到立足中国古典戏曲的文学研究。王国维的悲剧思想首先在《红楼梦评论》中开始较为系统地展开。在《静庵文集自序》中说:自癸卯之夏,以至甲辰之冬,皆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早年的王国维深契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生的本质是悲剧性的。这种人生观在《六月二十七日宿砍石》一诗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红楼梦评论》完成于1904年,正是王国维深受叔本华影响的时期,所以叔本华思想的印记十分明显。在《红楼梦评论》中将生活的本质归之于欲,并且认为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一种

3、欲望得到满足,这种欲望暂时终结了,但还有更多的欲望接踵而来,无法满足,于是苦痛不己,即使有一种理想状态存在,即所有欲望都得以实现,那时又将产生倦厌之情,因此人生就如钟摆一般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而倦厌固可视为苦痛之一种,所以在王国维看来,生活归根结底就是苦痛,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己矣。这种无休无比令人痛苦的生活之欲便是悲剧的根源,悲剧所表现的便是生活之欲破裂后的矛盾冲突及其产生的痛苦。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论欲求时说: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所以也就出于缺乏,所以也就是出于痛苦。欲望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以至于无穷。从中可以看出,王国维所论之欲与叔本华之欲求确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4、王国维认为悲剧不仅应该对生活的苦痛进行展现,还应该示人以解脱之道,具有厌世解脱的精神,这与叔本华的解脱说也是一致的。撰写《红楼梦评论》时,王国维跟当时很多学者文人一样,而对西方系统完善的理论、方法产生了一种文化自卑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扬西贬中倾向。在1906年写的《文学小言》中,仍然对中国的戏曲、小说、史诗等文学作出很低的评价:我国尚在幼稚之时代以东方古文学之国,而最高之文学无一足以与西欧匹者心扭,因此,在将西方理论应用于中国文学的研究时往往缺乏一些扬弃的精神。加之当时还没有对中国的古典戏曲作系统的研究,对中国戏曲独有的特点还没有深刻的把握,所以《影响下,冲破中国文学批评的封闭状态,用西方

5、美学新观念、新方法,观察、分析中国文学实际的最先深度。王国维在传统文艺学研究的过程中引进西方的观念、方法,形成新的悲剧观,有着不可忽视的方法论层而的意义。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关于悲剧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形而上的人生层而进行的思考,他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是苦痛,而悲剧即是对这种欲望、苦痛的表现以及对其的解脱。与其说这是对文学中的悲剧本质、价值的思考,不如说更多意义上是王国维对人生真相的追寻,其中哲学研究的色彩比较浓重。在30岁之前王国维主要致力于介绍、研究西方的哲学、美学,而当他对哲学研究愈加深入时,却愈发感觉到苦闷:余疲于哲学者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近日之嗜

6、好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小卿与嗜好转移相应的,王国维的学术研究也逐渐由哲学维度转向了文学维度。在作于1907年的《人间嗜好之研究》中,王国维将悲剧与其他戏剧类型作比较,似乎显示出其纯哲学研究的色彩开始减弱,多了一些文学方而的思考。于08年完成的《人间词话》,开始摒弃以前形而上的哲学思辨而进入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境界,其中他将元杂剧《梧桐雨》放在了元曲的大背景中进行了审视: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从1908年开始,直至1913年《宋元戏曲考》的问世,王国维对中国的古典戏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写出了多种曲学著作:《曲录》《戏曲考源》《优语录》《

7、宋大曲考》《录曲余谈》《录鬼簿校注》《古剧角色考》等,真正走进了中国古典戏曲。作于1909年的《戏曲考源》从多方而考察了中国戏曲的渊源与流变,并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为《宋元戏曲考》中真戏剧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录曲余谈》以曲话的方式散论曲学问题,考订、评述了戏曲作家、作品,其中也涉及对古典戏曲中一些悲剧作品的评价,如:余于元剧中,得三大杰作焉:马致远之《汉宫秋》、白仁甫之《梧桐雨》、郑德辉之《倩女离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