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15648
大小:871.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7-11-08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6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前运算阶段(2-7岁)语言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逐渐能够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也就是开始有了一定的符号功能。此阶段,思维发展的两个典型的局限是:(1)片面性:思维只集中在事物某个方面,忽视其他方面。如“守恒”实验:认为高的杯子中水多,只看到高度,没看到粗细。(2)自我中心(我向思维):认为别人的思考方式与自己相同。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够运用符号进行逻辑思维活动,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自我中心程度下降,开始克服“片面性”,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的能力,增进了与他人
2、沟通的能力。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完善,思维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开始运用抽象概念,能够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认识到事物的多样性,思维具有更大弹性和复杂性。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质疑:是否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皮亚杰关于“自我中心”的“三山实验”:把玩具娃娃放在山的另一边,要儿童说出玩具娃娃的所看到情景。(如图所示)后来研究者认为这个任务对儿童太难,太不熟悉。改编的实验——“农庄实验”和“警察抓小偷”:处于十字架某个部位的警察是否能看到各个部位的小偷?(如图所示)结果:可能由于儿童对情景比较熟悉,
3、正确率高达90%。三山问题的实验情景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质疑:是否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皮亚杰关于“自我中心”的“三山实验”:把玩具娃娃放在山的另一边,要儿童说出玩具娃娃的所看到情景。(如图所示)后来研究者认为这个任务对儿童太难,太不熟悉。改编的实验——“农庄实验”和“警察抓小偷”:处于十字架某个部位的警察是否能看到各个部位的小偷?(如图所示)结果:可能由于儿童对情景比较熟悉,正确率高达90%。警察抓小偷的实验情景第四节社会性发展一、依恋行为二、道德发展三、社会化中的人格概念——社会性发展: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
4、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就是社会性发展,这个过程也叫做社会化。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亲子依恋关系的形成与类型、道德判断的发展、人格的发展一、依恋行为1、依恋:人与人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给温暖和支持的情感联系。婴儿期的依恋:婴儿与其看护者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系。其中看护者多为母亲。2、相关理论:(1)母亲通过条件性强化,满足婴儿的各种生理需要,如给予食物和温暖,建立起依恋行为。(碗柜理论)(2)不仅是由于满足了生理需要,还有其他方面需要的满足,如情感需要的满足。如哈罗的实验:当猴子感到害怕时会去抱不能提供食物的
5、“布猴妈妈”。如图所示:小猴与柔软的布妈妈的依恋行为3、依恋类型:三种类型的特点安全型逃避型矛盾型母亲在场以母亲为探索基点、不时寻求安慰不会寻求母亲帮助生怕离开母亲离开哭泣、焦虑很少哭泣不安母亲回来很高兴设法逃避想亲近、又想拒绝导致不同依恋类型的原因:母亲的待婴方式和婴儿自身的人格相互作用的结果待婴方式:研究发现——安全型婴儿的母亲对婴儿的需要比较敏感:喂食的速度、时间、方式等都有规律,并经常抚摸孩子等。逃避型婴儿的母亲则易怒、不安、缺乏自信、很少与孩子接触等。婴儿的人格:主要是气质上,如有些孩子生理活动有规律,对周围世界感兴趣、
6、也不会大哭大闹等。这样的婴儿更讨母亲喜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