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格列酮对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人疗效探析

吡格列酮对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人疗效探析

ID:12148752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5

吡格列酮对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人疗效探析_第1页
吡格列酮对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人疗效探析_第2页
吡格列酮对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人疗效探析_第3页
吡格列酮对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人疗效探析_第4页
吡格列酮对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人疗效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吡格列酮对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人疗效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吡格列酮对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人疗效探析[摘要]目的:观察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单纯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及其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对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85例,41例给予口服二甲双胍治疗,44例给予口服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结果:口服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组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单纯口服二甲双胍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血糖达标平均天数,二甲双胍日均用量均低于单纯二甲双胍治疗组(P<0.01)。结论:两组对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均有稳定、良好的控制效果,其中口服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具有更好的效果。[关键词]社区;2型糖尿病;

2、吡格列酮[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029-02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数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其他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因而,2型糖尿病科学、合理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性治疗,包括降糖、降压、调脂、减重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措施,降糖治疗中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起着重要作用。1资料与方法71.1临床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2月本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入选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年龄<70岁,无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无高血压病,空腹血糖(FPG)≥

3、7.0mmol/L,餐后2h血糖(PPG)≥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7.0%。入选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85例:男39例,女46例,随机分为两组,二甲双胍单纯治疗组41例;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组44例。1.2方法在观察过程中,严格糖尿病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每天7次血糖监测(用雅培快速血糖仪监测末梢血糖),每天7次血糖分别为早、中、晚餐前血糖,早、中、晚餐后2h血糖以及睡前血糖。单纯治疗组: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格华止),从500mg/d起开始治疗,在严密监测血糖的基础上调整二甲双胍的每日用量。联合治疗组:口服二甲双胍(起始剂量相同)的同时每日晨起加服1

4、次吡格列酮30mg,在严密监测血糖的基础上调整二甲双胍及吡格列酮的用量。1.3观察指标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FPG、PPG和HbAlc的变化水平(标准:FPG≤6.1mmol/L,PPG≤10.07mmol/L,HbAlc≤6.5%);各组治疗前后二甲双胍用量;各组从治疗开始到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所需的时间。1.4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采用(x±s)表示,两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特征比较治疗后两组FPG、PPG、HbA1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糖控制效果、HbA1c与单纯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

5、有统计学意义,P<0.05。2.2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时间,二甲双胍平均用量比较联合治疗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时间、二甲双胍平均用量均低于单纯治疗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7胰岛素抵抗一般是指对胰岛素代谢效应的抵抗,其中包括胰岛素对内源性葡萄糖产生的抑制性效应、胰岛素对外周组织葡萄糖摄取和糖原合成的刺激性效应以及胰岛素对脂肪组织脂肪分解的抑制性效应。研究表明[1]葡萄糖耐量受损和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动脉硬化与胰岛素抵抗有关,人们普遍认为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发展中起主要作用。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胰岛素的作用中起关键的作用,人类PP

6、ARγ的作用与胰岛素敏感性有直接联系,其证据来自对少数PPARγ配体结合区突变引起受体功能丧失的杂合子个体的研究[2-3]。目前公认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包括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二甲双胍通过发挥几种生理作用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经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平均体重下降,主要是脂肪组织减少引起的,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可以使肝脏胰岛素抵抗减轻[4]。吡格列酮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胰岛素增敏剂[5],其可减少外周组织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加依赖胰岛素的葡萄糖的转化,减少肝糖输出。目前已知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6]是增加肌肉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和增加脂肪的合成,可能对胰岛素敏感性

7、和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有影响,对胰岛素敏感性有影响的基因包括PPARγ、PGC1、脂联素(adiponectin)和钙激活蛋白酶基因等;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基因包括KIR、PPAR和IRS1基因。过氧化物7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最常见的亚型γ基因,是目前公认的糖尿病危险基因。这种基因可能通过调节脂毒性、脂肪细胞因子表达等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病。从早期的二甲双胍抵抗和二甲双胍分泌相对减少,经过糖耐量减低进一步发展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