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86147

大小:43.0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5-02-12

上传者:老李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在《中庸》中,儒家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B.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体现为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并且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C.孔子不只单纯地传述,也会“作”出新东西,《十三经注疏》就是受其影响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D.因为在《中庸》中对“孝”的解释和“述”相关,所以“述”表达了“孝”的德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都印证了“述”表达了“孝”的德行这一观点。B.亚里士多德认为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对象应是真理而不是上帝。C.孔子之后,儒家教育遵从“述而不作”的信条,熟记经典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D.只要转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具备创新精神。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孝”的表现的一项是()A.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C.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4.简要阐述材料二的论证结构。5.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做法,对后世有哪些影响,试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内容分析说明。【答案】1.C2.D3.D4.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先阐述“‘述’表达了‘孝’的德行”;再以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进行论述;最后,扩而广之,写不同人的不同实践活动,加深论证。5.“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由材料一第一段“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可知,孔子是解释这一礼制,不是提出这一礼制的人。B.“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错,由材料以第一段“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可知,孔子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给予它们新的解释。D.因果倒置,材料二第二段“‘述’表达了‘孝’的德行”是因,“在《中庸》中,儒家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是果。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只要……就会……”说法绝对,材料三最后一段“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强调的是创新精神缺乏的原因,但不能得出转变这一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具备创新精神的结论。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出自《论语》,意思是,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是“孝”的表现。B.出自《孟子》,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是“孝”的表现。C.出自《礼记·内则》,意思是,父母所爱护的人或事物,作为子女也要同样去爱护它;父母所敬重、尊敬的人或事物,作为子女也同样去尊重它。是“孝”的表现。D.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是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是“孝”的表现。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论证结构上,材料二共有六段。首先,第一段和第二段,先从“孝”“述”的基本含义入手,得出“……‘述’表达了‘孝’的德行”;然后,第三至五段,“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是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最后,第六段“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扩而广之,写不同人的不同实践活动,加深论证。可见材料二采用递进式结构,逻辑清晰,层层深入。【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从材料一“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和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可知,“述而不作”有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从材料三“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可知,“述而不作”强调在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二、文言文阅读(36分)(一)(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指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系着丝绳的短箭,因系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泛指短箭。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老子的见识远超常人。C.老子写了5000多字的《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之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D.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学习儒学的人贬斥老子的学说。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10.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答案】6.B7.C8.A9.(1)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颜相貌好像很蠢笨。(2)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在一起五百年后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10.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②见周之衰,乃遂去。③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解析】【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钧鱼用的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错去射它。其中,“吾知其能飞”“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三者句式一致,且均结构完整,各自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走者”“游者”“飞者”分别对应前面的“兽”“鱼”“鸟”,作三个句子的主语,所以应在三者前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7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位高于太师”错。古代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傅位次于太师。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这跟儒家……的思想完全相同”错误。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但是不得志时是不同的。儒家主张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 )“贾”,商人;“虚”,空,空虚,此处译为“什么东西都没有”;“盛德”,高尚的品德。(2)“合”,合并;“离”,分离;“霸王者”,称王称霸的人。【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大意,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隐君子”即“隐居避世的人”,从文中找出能表现老子“隐君子”的内容即可,如“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见周之衰,乃遂去”“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册,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到了周,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颜相貌好像很蠢笨。抛弃你骄傲自满的作风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情态神色和放荡的志向,这些对你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钧鱼用的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错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能驾着风云升上天空。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住了很久,看到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了。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真意,共五千多宇,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功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所以长寿。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时曾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在一起五百年后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老子是一个稳居避世的人。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印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学习儒学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顺应自然,无所追求而使百娃得到感化;清虚宁静,无欲无为而使百姓变得正直。(二)文言基础知识检测(10分)1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敏于事而慎于言B.若火之始然C.其脆易泮D.故盗贼有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无通假字。句意:办事勤勉,说话谨慎。B.然,通“燃”,燃烧。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C.泮,通“判”,分离。句意: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D.亡,通“无”,没有。句意:所以盗贼都没有了。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克己复礼B.小子迟何莫学夫《诗》C.治天下可运于掌上D.民之从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古今异义。一日:古义,一旦;今义,一天。句意: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B.古今异义。小子: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句意: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C.古今同义。掌上:都是手掌上,手掌心。句意:(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D.古今异义。从事:古义,做事情;今义,指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句意:百姓做事情。故选C。13.下列对加点字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远之事君②见贤思齐焉③三子者出,曾皙后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良庖岁更刀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⑦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⑧能不龟手一也A.①③⑥/②⑦/④/⑤/⑧B.①②/④/⑤⑥⑦/⑧/③C.①③/④⑤⑦/②/⑥/⑧D.①②/⑧/④⑥/③/⑤⑦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名词作动词,侍奉。句意:远可以侍奉君主。②形容词作名词,贤人。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③名词作动词,落在后边。句意:三个人都已经走了,曾皙留在最后。④形容词作动词,远离。句意:因此君子远离厨房。⑤名词作状语,每年。句意:好厨子每年换一把刀。⑥名词作动词,种植。句意:五亩大的住宅场地,把桑树种植在它上边。⑦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⑧数词作动词,是同样的。句意: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①③⑥名词作动词,②⑦形容词作名词,④形容词作动词,⑤名词作状语,⑧数词作动词。故选A1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B.凌万顷之茫然C.石之铿然有声者D.克己复礼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万顷。句意: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铿然有声石。句意: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D.判断句,“为”表判断。句意: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故选D。15.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请问其目目:条目、细则B.心正而后身修修:修养C《诗》可以兴,可以观兴:兴起D.自见者不明明:显明【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兴:激发人的感情。句意:《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故选C。(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识别好学之人的标准,即要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并且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3)《老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真正活得久的人是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真正的长寿是精神永存。【答案】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④.敏于事而慎于言⑤.就有道而正焉⑥.不失其所者久⑦.死而不亡者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敏、慎、焉、寿。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7分)(一)(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关于喝水与减肥,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喝热水能提高代谢,()。理由是喝热水后体温会上升,新陈代谢也就随之提高,就像人生病发烧时代谢会提高一样。实际上,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人体总是恒温的,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更是①,自然也就谈不上减肥。不过②的是,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显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实验将一群健康的成年人分为三组,分别给他们喝常温蒸馏水、常温生理食盐水和3℃的冰水。结果发现,不管是喝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都不能提高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竟然提高了4.5%,并且这一效果可持续60分钟。不过遗憾的是,新陈代谢提高4.5%带来的热量差,对减肥来说基本上③,平时做菜少放半勺油就出来了。17.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答案】17.①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②不管喝多少热水;③而喝了3℃的冰水。18.①微乎其微②出人意料③无济于事19.①喝冰水能提高新陈代谢,②但是提高的幅度很小,③对减肥基本没有帮助。【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此处是说“关于喝水与减肥”的“误区”,“认为喝热水能提高代谢”,下句应与“减肥”关联;由后文“实际上”“自然也就谈不上减肥”可看出,很多人希望通过“提高代谢”达到减肥的目的,故可填“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第二处,前面说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后面“人体总是恒温的”是结果,此处应当是说其条件“喝热水的多少”,照应“总是”,应当用“不管”之类的词语衔接,故可填“不管喝多少热水”。第三处,实验的三种水分别是“温蒸馏水、常温生理食盐水和3°C的冰水”,既然“喝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都不能提高新陈代谢”,那么“新陈代谢竟然提高了4.5%”的就应该是喝3°C的冰水,意思形成转折,用“而”衔接,故可填“而喝了3°C的冰水”。【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前句有“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又有“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更是”,说明影响更小,故可填“微乎其微”。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第②处,前面说和热水不能提高基础代谢,而实验结果却显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这让很多人意外,故可填“出人意料”。出人意料:意思是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第③处,结合“不过遗憾的是”“平时做菜少放半勺油就出来了”可知,此处是说喝冰水虽然能提高基础代谢,但对减肥来说却没有什么作用,故可填“无济于事”。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解决不了问题。【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句式变换的能力。第二段共有四个句子。 前三个句子是一个层次,第一句主要说“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显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第二、三两个句子是具体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是对第一句的印证;第四个句子是一个层次,“新陈代谢提高4.5%带来的热量差,对减肥来说基本上……”主要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新陈代谢提高4.5%”其实提高的幅度很小,二是这么小的热量差对减肥没有什么帮助。概括主要内容时注意字数限制,由此可得出主要内容是:喝冰水能提高新陈代谢,提高的幅度很小,对减肥基本没有帮助。题目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第一个句子和后面两个句子形成了转折,可在第二个句子前加上“但是”进行转折。故得到的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为:喝冰水能提高新陈代谢,但是提高的幅度很小,对减肥基本没有帮助。(二)(4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国茶文化自古经“茶马古道”传播。红茶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贸易商品,广受青睐。小仲马《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就十分喜爱红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常出现品鉴红茶的场景。至今西方人对茶的认识仍以红茶为主,茶文化并未随着贸易往来而广泛传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顺应文化的多元发展,寻求新的传播方式已成为弘扬传统茶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上面是一段关于茶文化传播的文字,请予以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答案】我国茶文化传播历史悠久,但传统传播方式有局限性,在信息时代要寻求新的的传播方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本题给出一段材料,共包括五句话,表述对象是“茶文化的传播”。对材料信息进行压缩,首先应区分事实和判断。文段中包含这样两个基本事实:①我国传统茶文化传播由来已久,西方世界爱茶但认识有限;②贸易往来是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两个基本判断:①传统的传播方式有局限;②新时代需要寻求新的传播方式以弘扬传统茶文化。其中西方世界对茶的喜爱与认知作为论据,最终是为推导出传统传播方式有局限的结论。提取主要信息,进一步压缩,关键信息主要包括:①我国茶文化传播历史悠久;②传统传播方式有局限性;③信息时代要寻求新的传播方式。表述时注意句子要简洁流畅,字数限制。四、作文(5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志气、骨气、底气”。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长志气,坚骨气,强底气人生离不开“三气”:志气、骨气与底气。有志气,则能积极进取,为理想而拼搏;有骨气,则能坚强不屈,挺直做人的脊梁;有底气,则能自信从容,战胜难克之敌。只有长志气,坚骨气,强底气,我们方可成长为立体的大写的人。因为有志气,中国人民不爱己躯,前仆后继,赶跑了侵略者,打倒了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因为有志气,中国人民面对一穷二白的惨淡开局,埋头建设,奋发图强,令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旧貌换新颜;还是因为有了志气,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终使我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志气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强国之路,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魂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自然也应以志气为先,自觉地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以志气为“魂”,以骨气为“根”,魂铸则根稳。吴唅在《谈骨气》一文中开宗明义地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是的,我们自古以来从来就不缺“硬骨头”的大丈夫,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对楚威王的利禄之诱,宁可“曳尾于涂中”的庄周是这样的大丈夫;高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是这样的大丈夫;古时那位不食“嗟来之食”的无名穷苦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大丈夫!我们中国人有志气,有骨气,故能在西方强国的技术封锁之下,不低头,不屈服,潜心科研。经过数十年的卧薪尝胆,从航天航空到深海探测,从彰显中国速度的“超算”到构建中国“星座”的“北斗”,从领跑全球的量子科技到由弱变强的“华龙一号”,等等,这些伟大科研成就无不是中华儿女的志气凝、骨气所聚。因为有志气,我们让世界瞩目;因为有骨气,我们挺直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要明白,是先辈们的“志气”与“骨气”积蓄成我们幸福生活、傲立于世的“底气”。如今,面对美欧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我们有底气旗帜鲜明地说“不”。不卖给我们先进的光刻机和芯片,那我们就自己研发自己造。当华为孟晚舟女士高调宣布终止高达516亿颗芯片进口计划时,我想美欧等国应该见证了中华民族对于“底气”二字的书写——中国人的“底气”就是“志气”与“骨气”。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这是历史的使命,也是时代的召唤。作为时代青年,我们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更应长志气,坚骨气,强底气,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志气、骨气、底气”。“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是一切行动的前提,志气主要体现再个人所追求的信仰上,心有所信,方能致远。“人无刚骨,安身不牢”,骨气是刚强不屈的人格操守,是做人的根本和力量源泉,是负重奋进的脊梁。底气源于实力,实力显于本领,本领强,底气才能足。志气、骨气、底气,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有价值的人生不可或缺。那么,如何增强这“三气”?增强志气,就要坚定理想信念。青春的航向,要靠理想掌舵。一个人有无成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青年时期是不是有志气。增强骨气,就是要勇于攻坚克难。增强底气,就是要树立必胜信心。总之,有志气、骨气、底气,是中国人民最珍贵的品质,这也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前进步伐的根本所在。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应当成为今天每一个中国青年的自我鞭策与激励。身为当代青年,使命在肩,勇担责任,需以志气树立信仰,明确人生航向;需以骨气,恪守人格脊梁,坚定人生航程;需以底气锻造过硬本领,完成人生航行。行文构思上,首先由当下百年变局的时代节点引出观点,如“使命在肩重如磐,强国有我扬‘三气’”;接着阐释“三气”的概念以及关系,然后围绕“青年有志气,使命一肩承”“青年有骨气,强国方可期”“青年有底气,青春展风采”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可以列举科研团队、航天追梦人等事例作为佐证;最后联系自身,发出呼吁。立意:1.创新增志气,斗争壮骨气,发展强底气。2.以“三气”修身,自当扬帆远航。3.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4.弘时代使命,扬青年之“三气”。5.使命在肩重如磐,强国有我扬“三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