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史教学提纲

修辞学史教学提纲

ID:12142937

大小:60.93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7-15

修辞学史教学提纲_第1页
修辞学史教学提纲_第2页
修辞学史教学提纲_第3页
修辞学史教学提纲_第4页
修辞学史教学提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修辞学史教学提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汉语修辞学史第一章绪论一、修辞、修辞学、修辞学史(一)修辞所谓“修辞”,就是表达者(说写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标而应合题旨情境[2],对语言进行调配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语言活动。(二)修辞学修辞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提高语言表达和接受效果的科学。(三)修辞学史修辞学史,是一门专门研究探讨修辞学发展演变的学术史。它主要研究各个时代修辞学发展演进的实际情况,总结各个时代修辞学研究的经验与得失;评价各种修辞学说的是非正误,评判各个时代的的修辞学家在修辞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及得失。修辞学史研究的目的,是给后来人提供经验教训,

2、有一种“辨明得失,鉴往知来”的作用,能够使后来者在研究中有所借鉴,可以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将相关研究往前推进一步,这便是清人所说“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的学术规律。如果没有修辞学史,对前人有什么观点,有什么研究心得,取得哪些成就,等等,一概无知,那么其研究必然是盲目的,没有效果的。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可能看得比前人更远。只有学术视野开阔,才能立足学术前沿,使研究更上一层楼。二、汉语修辞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略(篇幅太大)三、汉语修辞学发展的特点一,理论表述的非系统性。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观激烈纷争的一贯性。在中国古代,修辞学是文学批评的附庸,

3、古人很多关于修辞问题的见解,大多见于诗话、词话或诗文、小说、戏剧等的评批中,像宋人陈骙那样专写一书的很罕见。应该说,中国古人对于修辞问题的思考是有相当成就与卓越见解的。远的不说,就是离我们最近的清人来说,李渔的戏曲修辞论,毛宗岗、张竹坡的小说修辞论等,都是相当著名的。可是,他们都没有写成系统的专门著作。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观激烈纷争的一贯性,这一特点,从我们前面对中国历代修辞学发展大势的粗略描述中,也可以窥见其一斑。有此特点,还跟中国人二元结构的思维习惯有关。美国汉学家浦安迪(AndrewH.Plaks)认为,中国人是一种阴阳互补的“二元”思维

4、方式,中国人对对偶的情有独钟,便是突出的表现。[《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因为是“二元”思维模式,所以对待事物的看法往往是非此即彼,总喜欢在两者之者决定一个高下或先后。也正因为如此,孔子要提倡“中庸”之道,教导人们不要走极端。第二章先秦时代修辞思想的萌芽一、关于“修辞”意义的见解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诗/大雅/板》)即认为政策之善恶、措“辞”之好坏,攸关国家的安定与人民的苦难;好的政令、好的宣导言辞,能使社会安定,人民和谐。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

5、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孔子“言不顺,则事不成”的观点,虽过分地强调了“言”对“事”的反作用,但揆之于历史与现实,还是有其合理性在。至于“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一句,强调出语措辞需谨慎的思想,今天仍值得我们重视。除了孔子,春秋或战国时代的其它思想家也曾明确提到过“修辞”的重要性

6、。如墨子有言: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喉舌,而利其唇吻也,实将欲为其国家、邑里、万民、刑政者也。(《墨子·非命下》第三十七)言语之美,穆穆皇皇。(《荀子/大略》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周易/系辞上》)二、“文”、“质”关系的观点争锋“文”与“质”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联系到语言,就是“能指”与“所指”的关系。1.儒家的观点,是孔子的“文质彬彬”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7、孔子之意是讲君子修身,当然修身自然包括语言。因此,就语言表达来说,孔子有强调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之意。从修辞的角度来说,就是既要注意表达的技巧与效果,又要注重表达内容的真实性,要两者完美的结合。关于“修辞”问题,孔子还有两个比较有名的说法: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信。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从这句话看,似乎孔子是强调“文”,而否认“质”。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从这句话来看,孔子似乎又否定了“文”,而强调了“质”。对于这句话,历来存在争议,历代学者也有不同的解读。孔子又曰:“

8、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夫国有诸侯之事,而能端委束带,与宾客言,以排难解纷,徇国家之急;或务农训兵,以扞城其民,是亦学之有益于时者也。……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