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136945
大小:71.0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8-07-15
《和谐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变革的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和谐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变革的路径日期:2011-10-17作者:周文成,高斌来源:江苏高教2011年第2期【摘要】和谐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变革应从树立现代大学理念,建立基于学科的管理体制充分尊重和行使学术权力,推动高校人事体制的改革,建设和谐文化等路径展开。 【关键词】和谐社会;内部管理体制;大学理念;学术权力 【作者简介】周文成(1968—),男,江苏射阳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高斌(1951—),男,北京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项目(JG00108
2、JX01)、南京邮电大学思政项目(XC20801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未来十年要构建与完善中国高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注重高校内部管理的人文性、协调性、实效性、持续性以及多样性[1]。和谐的内部管理体制,从大学的功能角度,要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从大学的组织角度,要体现在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权力结构、校园文化等方面。最终通过和谐的内部管理体制的系统构建与良好运行,实现建设和谐大学的愿景。 一、树立现代大学理念 大学理念与
3、管理体制,是两个不同的层面,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体现大学的思想和灵魂,以大学理念的内在精神为引导。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深具传奇色彩的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大学理念,有三点尤其值得今人借鉴:首先是他的“育才救国”理念,“图救之道既须信民国,尤其须信教育”,“解决中国之问题为教育”;其次是对人格力量的重视,“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第三,主张了解中国,服务中国,要“土货化”。张伯苓认为,以往的大学教育都是半“洋货”型的,这样的后果是“往往为抽象的主义或原则所迷,而置中国之历史与社会于不顾”[2]。遗憾的是,蔡
4、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中国大学先驱们的大学理念并未得到很好传承。 对于目前国内高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许多学者也认识到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高校的管理体制偏离了大学的理念。北京理工大学的杨东平教授为此进行了透彻的总结:“和世界大学相比,中国大学的问题和处境仍然是十分独特的。大学里运行着官、学、商三种功能、目标完全不同的机制,大楼多于大师,设备重于人才,仍是普遍的现实。我们的教育之体仍处于前现代的状态,经济困窘、人才流失的危机并没有过去,计划体制、官本位的弊端和政治挤压依然存在,而商业化的侵蚀和对教育的扭曲已经触目惊心
5、。我们树立了雄心勃勃的建设一流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采取了许多应急的对策和措施,但关于什么是大学、什么是‘一流大学’的理念似乎仍待廓清。事实上,我们对于大学精神、现代大学制度这样的概念已经十分陌生了。”[3]由此可见,目前在我国高校,大学的理念已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必须重新加以调整与建构。 二、建立基于学科的管理体制 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础是学科。建立基于学科的管理体制,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和谐大学的最佳选择。为了保证基于学科的管理体制有效运行,必须在坚持准确定位各级职责、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结构、管理重
6、心下移等原则的前提下,建立学科团队建设机制、竞争与开放机制、组织制度与约束机制、目标引导与考核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 一个以知识为操作材料,从事高深专门知识的传播、创造、应用、整合的学术组织,学术性是其本质属性(李爱彬,周敏,2007)。大学组织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学科是大学组织结构的基本单元和学术细胞,学科自然成为实现大学任务、功能的基本载体,而且只有最基层组织———学科,才能完整地体现大学的本质和承担大学功能。我们可以逻辑地将这种基于学科的大学组织结构模式表述为:“学校—学院—学科”的大学三级管理体制。基于学科的三
7、级管理体制,将大学的职能从原有模式中的相互分离状态集结为一体,有利于学科资源的整体优化,发挥出学科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学科的横向融合与交流,为学科交叉和创生新兴学科提供良好的体制条件。基于学科的三级管理体制,使得大学学术权力通过学科而发挥作用,有利于激发学术活力,提高大学学术竞争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三、推动高校人事体制的改革 1999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于是,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始了以人事分配制度为核心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2000年中组部、人
8、事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在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基础上,进行全员聘任制和教师聘任制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从而实现高等学校的人事体制改革。但是,即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