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四年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ID:12060058

大小:166.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7-15

四年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_第1页
四年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_第2页
四年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_第3页
四年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_第4页
四年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年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林小学教案设计四年级语文学科主备人:王滨使用日期:2013年9月日教学内容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5.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读懂古诗的意思。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题西林壁》。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可

2、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设计意图策略调整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2、解诗题、知诗人。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1、学生试读,纠正字音,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3、采用

3、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2、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质疑。四、读后理解、学生质疑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3、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4、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低)(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

4、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小结: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由学生熟悉的风景名胜引入课题,并且欣赏庐山风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质疑、互助学习的能力。(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

5、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五、品读欣赏,积累诗句1、欣赏诗句、体会意境、品味情感(1).看图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2、朗读古诗、体验情感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

6、西林壁》)3、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六、感悟写法1、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3、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读书是为写作打基础,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七、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通过自学、研讨感悟诗意,让学生学

7、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的明白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读书是为写作打基础,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教学参考资料内容: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黄州、颍州任职,最远被贬至岭南的惠州、儋州。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

8、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出处(书名或网址):语文教学参考当堂监测内容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教学反思文林小学教案设计四年级语文学科主备人: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