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016060
大小:25.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15
《《空城计》文本解读文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巧用对比显风流-----《空城计》写作特色解读湖南省伍福常《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的一节,文章短小,内容简单,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了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人物形象,显示了一代智者的雄才大略、决胜千里的军事才能。文章中作者巧用对比,使情节曲折,诸葛亮的形象在对比中显示出耀眼的光芒。一、开头用对比,迅速引出激烈的矛盾冲突。文章开头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司马懿大军压城,诸葛亮形势危急,作者用对比,一下子把读者拉进了激烈的故事冲突之中,吊起了阅读的兴趣。文章是这样写的:“
2、‘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在这里,用人数量设置了对比,即:司马懿军十五万,诸葛亮军二千五百。人数悬殊巨大,形势十分的紧迫,读者会为诸葛亮的安危担心,不知道他有什么妙方化解面临的危急,对诸葛亮来说,生还是死,这真是一个问题。就这样,矛盾冲突迅速展开,把诸葛亮放到了生与死的边缘,自然而来,在巨大的人数差距面前,如果采用常规的战争方法,诸葛亮必败无疑,凭武斗是无法解除危机的,那就剩下只能智取了,文章顺势转入了诸
3、葛亮巧施空城计的经过。二、高潮用对比,暗示出故事的结局。文章的高潮部分聚焦于司马懿中计退兵。首先作者用司马懿多疑、踌躇的态度与诸葛亮自信、沉稳的态度形成对比,暗示出故事的结局,同时,突出诸葛亮沉着,料事如神的形象。文章写到:“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懿看毕大疑”。这里,作者着墨不多,紧紧围绕司马懿的“多疑”来着笔,“不信”与“疑”两个词语,确实是整个故事的关键之处。司马懿非等闲之辈,乃为魏国名将,狡猾奸诈,面对一座空城,他先是不信,继而大疑,这就为诸葛亮摆设空城计奠定了基础。然后,我们再来
4、看看诸葛亮,作者写道“果见孔明端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这里的诸葛亮,悠然自得,信心满满,丝毫没有慌乱,与大军压阵时紧急的形势不相称,令人顿生疑虑,司马懿就在诸葛亮这种悠然自得的态度中栽进陷阱去了。可见,司马懿与诸葛亮临敌时态度是不同的,一个多疑细致,一个自信沉稳,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司马懿中计埋下了伏笔。其次,司马懿父子对待空城的态度对比。如果说前面的对比是正面这笔,那么,这里就是侧面烘托了。此处,以问答的形式出现,子问:“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退兵?”父答:“今大开城门,必有
5、埋伏。”在这里,我们读出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儿子年轻气盛,缺乏深刻的思索;父亲老谋深算,狡诈多疑。就是父亲的这种多疑,才是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成功的前提条件。因此,作者反复来设置情节展示司马懿多疑的性格特点,其目的是强化空城计成功的可能性,诸葛亮这毕竟是一着险棋,稍微不慎就会满盘皆输的。三、结尾用对比,突出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文章结尾着重通过对比描写来刻画诸葛亮。魏兵退去以后,诸葛亮“抚掌而笑”,可是“众官无不骇然”,这种强烈的对比,把诸葛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极致化。“抚掌而笑”这是早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众官骇然”
6、是因为想起来仍然十分害怕,令众将疑惑的是“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从诸葛亮的回答中我们清楚地看出他料事如神,简直是想到司马懿的心里去了。这样,一个大智大勇的智者形象在众人的惊异感叹中得到升华。总之,文章巧用对比,使故事情节与诸葛亮的形象在强烈的对比中显现出来,吸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作者:伍福常联系地址:湖南省新化县孟公镇中心学校邮编:417605联系电话:1378681286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