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012077
大小:1.50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5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评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化学3.课时:14.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二物理课上接触到一些微观粒子(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对微粒的性质有一些模糊而简单的认识,但缺乏深入的探究和全面的理解。另外,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诸多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从宏观到微观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值得引导利用。5.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的相关内容,重新审视初二物理学过的分子、原子的知识;(2)课前思考并解释下面的生活现象:a.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一段时间后会减少,
2、为什么?b.为什么人漫步在花园里能闻到花香呢?c.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d.在加油站附近能闻到什么气味?(3)家庭小实验:把一块冰糖放入水中,立刻在杯子液面处做记号,观察并记录现象。6.教师课前准备:教学之前先用百度网页搜索“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的相关教学资料,找了很多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等作为参考,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研究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再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一些生活中的分子运动、苯分子、硅原子、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的相关图片,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电解水微观动画flash及相关习题。通过整合教学方案、相关教学
3、素材并结合学情设计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案二、教学课题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三、教材分析《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是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教材的内容和特点(1)内容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是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主要内
4、容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构成,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2)特点: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由于微粒小不易被人察觉,所以只能通过物质在变化时一些宏观现象推测微粒的特性,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化学微粒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悉掌握的是物理
5、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的三台变化以及热胀冷缩等,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但同时也会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学会想象、观察、实验探究和比较的方法。2.尝试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探究活动成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对微观世界的抽象能力的认识。2.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及其重要性。3.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培养勇
6、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1.重点:(1)物质是有微粒构成的;(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3)微粒之间有间隔。2.难点:(1)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培养学生整理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解决措施: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讲述、小组交流学习、小组讨论,演示实验,探究六、教学方法构成微粒的微粒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
7、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探究法、合作法、启发式、自主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从一些具体的课堂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引导学生能够总结出原因和规律。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用他们已知的知识通过思维和实验现象,推理理解新的知识。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
8、─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用他们已知的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