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主体性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交互主体性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ID:1199013

大小:542.0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08

交互主体性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_第1页
交互主体性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_第2页
交互主体性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_第3页
交互主体性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_第4页
交互主体性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_第5页
资源描述:

《交互主体性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交互主体性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以杨宪益夫妇的《项羽本纪》英译为例罗丹(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提要:交互主体性是目前翻译界的热门议题,研究者们纷纷从学源追溯、与主体性的关系,以及对翻译学的意义等方面对其展开论述。然而,对于交互主体性理论自身的问题,比如它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尚未深入探讨。本文以杨宪益夫妇翻译的《项羽本纪》为例,揭示交互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以期对以后的翻译考察有所启发。关键词:交互主体性,内涵和特征,具体体现,《项羽本纪》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1.引言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是二十

2、世纪初肇始于胡塞尔现象学的哲学概念,此后布伯、海德格尔、巴赫金、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等人分别从神学、存在论、文本理论、阐释学和社会交往等角度对该理论进行过阐发,使该理论逐步走下纯理思辨的神坛,步入实践哲学的范畴。交互主体性理论虽然起源于国外,但国内学者却将其运用到翻译领域中,并引起人们对翻译中各主体之间关系及其主体性发挥的积极探究。2.交互主体性的理论渊源及其内涵概括追溯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轨迹,交互主体性思想的出现并非偶然。古希腊时期,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还处于混沌不分的状态。中世纪时期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问题开始萌芽,但人的精神是依附于神而存在的,人没有自由意志。在近代哲学中,思维

3、着的人成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主体,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启动了近代西方哲学主体建构的宏大工程。现当代哲学关注人的问题,重视语言问题、符号意义问题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问题。“人”不仅仅是认识世界的人,而是理性的人与非理性的人的统一、社会性的人与个体性的人的统一。胡塞尔(Husserl)于20世纪初提出的“交互主体性”概念正是这样的哲学背景下的产物。为了解决认识的普遍性问题,胡塞尔构建了“先验自我”,万物无不源于“先验自我”,知识无不来源于“先验自我”的意识之中。然而,胡塞尔逐渐意识到“先验自我”容易导致“唯我论”倾向,只有从“自我”走向“他人”,从单数的“我”走向复数的“我们

4、”,唯有在一个“我们”的世界里,一门堪称名副其实的“严格的科学”的现象学学说才能真正得以确立。胡塞尔构造出来的陌生者“也是一个自我,但不是作为我自己的自我,而是作为在我自己的自我中,在我的‘单子’中的一个映现者。是第二个自我,但这第二个自我并不绝对在此,也并不真正地自身被给予,毋宁说是作为他我被构造出来的”(胡塞尔2002:96-97)。在胡塞尔这里,一度以主客体为轴心的传统认识论被主体间的新认识论取代,问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我作为一个主体是否能够认识客体”,而是“我作为一个主体是否及为什么能够认识另一个主体”、“另一个主体的存在如何对我成为有效的事实”(杨恒达2002:100)。自

5、我主体与他者主体通过不断的意向交流构成了单子共同体,个别主体性变成了交互主体性,作为交互主体的个别主体之间存在内在的和谐。胡塞尔由此正式完成了对交互主体性的理论构造。从胡塞尔得到的启示是:自我是在与他者(或者说他我)的意向交流中建构的,自我主体与他者主体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主体认识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互识、共通的关系。马丁·布伯(MartinBuber)对交互主体性理论的贡献在于批判了以工具主义态度为特征的“我—它”关系,提倡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我—你”关系,这种“相遇”关系意味着“我”全身心与“你”进行交流和对话,„„这种关系才是真正的主体间的关系,是原初的本源关系(布伯1986:6-7

6、)。同时,布伯没有全盘否定“我—它”关系,而是颇具辩证意味地指出,“我”与“你”相遇的纯净关系既超越时间又羁留于时间,即这种关系栖息于“你”的世界,却又不可不时时返还“它”的世界,流连往返于“我—你”的唯一性和“我—它”的包容性之中,这便是人类真实的处境(ibid:9)。从布伯得到的启示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主体关系;人(和万物)都置身于“它”和“你”两重世界,因此人有主体性和客体性两个方面。海德格尔(Heidegger)指出交互主体性并不是先验自我与他我之间的共识性和共同性,而是人的存在方式,“存在”通过“思”得到澄明,而“思”只能通过语言来实现,因此“语言是存在之家”(海德格尔19

7、96:1068)。“存在”是比主客体区分和对立更原始的东西,即是说本真的“存在”超越了主客对立的状态,进入主客合一的境界,而这个境界不是把主体降格为客体,而是把客体升格为主体,变主-客关系为主-主关系。从海德格尔得到的启示是:自我与他者通过语言在“意义世界”中相遇和对话,正是在主体间真正平等的对话交流中,人才能了解存在的真谛,才能诗意地“安居”和生存。伽达默尔(Gadamer)提出的“视界融合”是交互主体性思想在解释学领域的体现。伽达默尔认为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