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90409
大小:429.93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7-11-08
《儒学当代诠释之另类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7年10月《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第283~308頁儒學當代詮釋之另類思考——從儒學看卡漫:以《航海王》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袁光儀摘要在清末以來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傳統儒學往往被視為封建餘毒,但孔孟心傳的核心精神,在於「性善」之超越普遍性的肯定,其「人皆可以為聖」的精神,實隱含一種「人人平等」的價值理念,只可惜在專制時代無法健全地發展。在現今號稱自由平等的臺灣社會,一般年輕學子,卻少有能夠有「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的自尊自覺,且更往往自遠於儒學,如何向年輕
2、學子申說傳統儒學亙古彌新的精神價值,實屬知易行難。筆者讀王陽明「成色分兩說」與李贄「童心說」等頗有啟發,深覺明代思想家對於如何為大眾說儒者聖學,無論在理論或實踐上,皆已有所推闡,值得後學進一步發揚。因筆者常伴兒女看卡通,深覺卡通漫畫之人物情節,若能以儒學角度詮釋,相互印證之,亦不失為向年輕學子介紹儒學的方式之一。故以流行卡漫《航海王》為例,就儒者「人皆可以為聖」之精神,詮釋《航海王》之人物塑造,期待能較易消弭學子在接觸儒學前不必要之隔閡與誤解,若亦能進一步引發其對於認識儒學之興趣,則吾道亦將不孤。關鍵字:儒學、成色
3、分兩、童心說、卡漫、航海王283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儒學當代詮釋之另類思考——從儒學看卡漫:以《航海王》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袁光儀一、前言儒學向稱是中國文化主流,然而,所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道統,明顯是屬於統治階層的文化創造。自孔子點出「仁」,為外在之禮樂規範尋其內心根源;孟子由此而更肯定「性善」之超越普遍性,而能興「舜何人也?12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之志,「人皆可以為堯舜」遂為儒者之基本信仰,「始3乎為士,終乎為聖人」,亦成為每一儒者的終身目標。雖然如此,但現實中能成聖成賢
4、的,無非大才上智;在民智未開的古代社會中,能夠自覺「有為者亦若是」者,當然也將「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地,超越4「待文王而興」之凡民,而居於領導階層。即使「窮則獨善其身」,是身處凡眾5間的儒者不變的操守;但「達則兼善天下」,才是儒者永恆的懷抱。這樣的窮通不二的堅持,又豈能期於一般凡民?故孟子亦要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唯士6為能」,一般平凡大眾,固然是儒者教化的對象,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78,以外在規範約束他們是容易的,要能啟發他們自覺「仁義內在」,進而希聖9希賢,恐怕也是「迂遠而闊於事情」吧。因此,長期以來
5、,「人皆可以為堯舜」僅是「理上說」,客觀而言,儒學始終是屬於菁英階層、知識分子的學問。在社會階級嚴明的時代,要廣大的平凡眾庶視統治者為仰望不可及的聖人,當然亦有助於社會安定,更符合統治者的利益,歷來的統治者也就是這麼借用儒家的。但儒學的精神與價值又豈在於此呢?「仁義內在」的超越普遍性,畢竟不只為統治者而設,而是生而為人皆當肯定之生命1《孟子.滕文公上》第1章。朱熹《四書集註》頁251,臺北:學海,1988。2《孟子.告子下》第2章:「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頁339)3《荀子.勸學》,北大哲
6、學系,《荀子新注》頁8,臺北:里仁,1983。4《孟子.盡心上》第10章:「待文王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頁352)5《孟子.盡心上》第9章:「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頁351)6《孟子.梁惠王上》第7章,頁211。7《論語.泰伯》第9章,頁105。8《孟子.告子上》第6章:「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頁328)284儒學當代詮釋之另類思考——從儒學看卡漫:以《航海王》為例價值與尊嚴。總之,即使淵源於「堯舜禹湯」等王者之道統,
7、但儒者性善、「人皆可以為聖」的信仰,無形中即隱含一種「人人平等」的精神,可惜在君權專制的時代,這一理念不可能有健全的發展;但在階級意識逐漸鬆動後,儒學勢必亦將反映時代精神,求「人皆可以為聖」的信仰之進一步落實。明代王陽明的「成色分兩」說,便可視為使「人皆可以為聖」之「人」,不再限於知識分子,而真正落實於全民的理論。在回答弟子對「人皆可以為聖」的疑惑時,陽明以「成色」——金之精純喻聖,而以「分兩」的不同解釋大聖小聖的區別,而曰:聖人之所以為聖,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也
8、。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然聖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蓋所以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兩;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純乎天理,10則亦可以為聖人。所以謂之聖,只論「精一」,不論多寡,只要此心純乎天理處同,便同謂之聖,若是力量氣魄,如何盡同得?……各人儘著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純乎天理上用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