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人体维生素营养学的几个问题

【2017年整理】人体维生素营养学的几个问题

ID:11903153

大小:100.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7-14

【2017年整理】人体维生素营养学的几个问题_第1页
【2017年整理】人体维生素营养学的几个问题_第2页
【2017年整理】人体维生素营养学的几个问题_第3页
【2017年整理】人体维生素营养学的几个问题_第4页
【2017年整理】人体维生素营养学的几个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人体维生素营养学的几个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体维生素营养学的几个问题目录1.概述2.7.维生素B122.水溶性维生素2.8.泛酸2.1.抗坏血酸(维生素C)2.9.生物素2.2.硫胺素(维生素B1)3.脂溶性维生素2.3.核黄素(维生素B2)3.1维生素A2.4.烟酸3.2.维生素D2.5.维生素B63.3.维生素E2.6.叶酸3.4.维生素K1.概述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它们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基本上可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并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⑴维生素或其前体都在天然食物中存在,但是没有一种天然食物能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维生素。⑵它们在体内不提供热能,一般也不是机体的组成部分。⑶它们参与维

2、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需要量极少,通常以毫克甚至以微克计,但是绝对不可缺少。⑷它们一般不能在体内合成,或合成量太少,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经常由食物供给。食物中某种维生素长期缺乏或不足,可引起代谢紊乱,出现病理状态,形成维生素缺乏症(avitaminosis)。早期轻度缺乏,尚无明显临床症状时称为维生素不足(hypovitaminosis)。人类正是在与这些维生素缺乏症作斗争时认识并研究它们的。26早在公元七世纪,我国的医学古籍中已有关于维生素缺乏症及其治疗的记载。隋唐时期的大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已知脚气病是一种食米地区的疾病,可用谷皮熬成米粥来预防和治疗。他实际上描

3、述的是硫胺素(维生素B1)缺乏症及其预防和治疗,国外直至1642年才第一次记述到这种病。孙思邈还提出以猪肝治疗“雀目”(夜盲症),涉及的是维生素A缺乏症,也属人类对这种病的首报,他的治疗方法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对于一些疾病与食物中某些因子缺乏之间更广泛深入的了解,则是十八世纪以后的事了,到二十世纪人们才确定了这些因子的化学结构,并完成了人工合成。在历史上,维生素缺乏曾经是引起疾病、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摧毁军队、杀伤船员、甚至毁灭了一些国家。直到1925年由于缺乏维生素B12引起的恶性贫血,还凶恶地折磨着人类。既使今天,虽然有各种商品维生素可供选用,在一些人群中仍发现有维生素缺

4、乏症。实际上,健康人只要有适当的膳食,无需增补维生素。造成维生素缺乏的原因,除食品中含量不足外,可能是由机体消化吸收障碍或需要量升高所致。食品中维生素不足,除食品本身固有特性因素外,也深受食品贮藏、加工技术的影响。虽然食品加工操作皆可或多或少地损失维生素,但为了食用安全,提高适口性,或延长食品的保存期,这些损失还是值得的。应该指出,并非所有的食品加工皆损失维生素,有的加工反而可提高食品维生素的含量。例如,对玉米进行碱处理加热,可使机体不能利用的结合型烟酸,变为可利用的游离型烟酸;在炒咖啡时,咖啡中的胡芦巴碱(trigonelline)可转化成烟酸;豆类发芽,面粉发酵皆可提高食品的维

5、生素含量。发芽对豆类维生素含量的影响见表1。1.水溶性维生素1.1.抗坏血酸(维生素C)1.1.1.化学26抗坏血酸又称维生素C,为高度水溶性的维生素,具酸性和强还原性。维生素C的这些性质源于其内酯环中与羧基共轭的烯醇式结构。表1.发芽对豆类维生素含量的影响(mg/100g干豆)发芽天数01234维生素C豌豆小扁豆蚕豆2.20.91.413.36.05.139.322.532.744.744.663.264.177.575.8核黄素豌豆小扁豆蚕豆0.240.320.950.35--0.36--0.40--0.500.391.33引自:FAOFoodandnutritionpaper

6、,20,1982天然的抗坏血酸为L-构型。其异构体D-型的生物活性约为L-型的10%。D-型抗坏血酸常用于非维生素的目的,如在食品加工时作为抗氧化剂添加于食品。抗坏血酸易脱氢形成脱氢抗坏血酸,因其在体内尚可还原成抗坏血酸故仍有生物活性,其活性约为抗坏血酸的80%。抗坏血酸C3上的羟基易电离(pk1=4.04,25℃),释出H+,产生约pH2.5的酸性溶液;其第二个羟基则很难电离(pk2=11.4)。1.1.1.生理抗坏血酸因能防治坏血病而得名。它在小肠被扩散吸收或主动吸收,通过血液供机体使用。抗坏血酸摄取后2~3小时,血液中的浓度达最高;3~4小时后即排泄。一部分被代谢分解,一部分

7、被转化成抗坏血酸-α-硫酸酯,多余部分则以还原型或氧化型抗坏血酸的形式随尿排出体外。抗坏血酸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参与代谢过程的羟化反应;一是参与机体的氧化还原反应。抗坏血酸激活羟化酶,促进胶原组织的形成。前胶原α26-肽链上含有大量脯氨酸和赖氨酸,须在羟化酶的作用下羟化成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此过程必须有抗坏血酸参与,否则胶原的形成受阻。以上生理过程阐明后,才对维生素C缺乏时伤口愈合缓慢的原因找到了说明。此外,由色氨酸合成5-羟色氨酸、类固醇化合物的羟化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