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叙述模式面面观

全知叙述模式面面观

ID:11881881

大小:25.29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14

全知叙述模式面面观_第1页
全知叙述模式面面观_第2页
全知叙述模式面面观_第3页
全知叙述模式面面观_第4页
全知叙述模式面面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知叙述模式面面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全知叙述模式面面观申丹全知叙述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种传统叙述模式,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可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高高在上地鸟瞰,也可看到在其它地方同时发生的事;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传统上倾向于将全知叙述者与作者等同起来,而结构主义叙事学却倾向于排斥作者,将全知叙述者视为一种结构体(construct)或表达手段(vehicle)。S·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评、一书中对于叙事交流活动作了如下图示:④叙事文本叙事文本/…:。含作者/(叙述者)弓(受述者)

2、/隐含读者…/现实中的读者在这一图表中,作者与读者均被排斥在交流活动之外,尽管用查特曼的话来说,他们“在最终的实际意义上仍是不可缺少的”。如图所示,排斥作者的途径是引人“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所谓“隐含作者”,就是读者从作品中推导建构出来的作者的形象,是作者在具体文本中表现出来的“第二自我”。这一概念是美国芝加哥修辞学派批评家W·布斯在1961年发表的《小说修辞学》一书中提出来的。布斯受新批评派的影响,反对从作者的身世、经历、意图人手来阐释作品,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很可能采取与现实生活中不尽相同的立场观点。正如一个人在为不同目的或对

3、不同对象写信时会以不同面目出现一样,作者也会因为具体文本的不同需要而以不同的“第二自我”出现在文本中。英国文体学家利奇和肖特接受了“隐含作者”这一概念,但似乎并不清楚它与“现实中作者”的区别。他们在《小说中的文体》一书中提出:“除了通过作者创作的作品,我们一般无从了解现实中作者的想法。”因此,在他们看来,“作者”与“隐含作者”并无实质区别,故简单地采用了“作者”一词来指涉“隐含作者”。②实际上,我们通过作品仅能了解“隐含作者”,而难以了解有别于“隐含作者”的现实中的作者。若要了解后者,必须通过作品之外的各种史料和途径来了解作者

4、的“真实”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和创作意图等等。另一英国文体学家罗杰·福勒在《语言学与小说》一书中对布斯的观点提出了批评,指出我们不能完全脱离作者的经历夹理解作品,譬如我们只有在了解了D·H·劳伦斯的社会背景和内心世界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理解他的作品中的主题和主要修辞手段。福勒提出的立场是:我们不应完全排斥作者,而应当从我已论及的创作原则的角度来理解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文本的构思将作者以及读者置于一个与作者所描述的内容相对应的特定位置上,也就是说文本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界定了它的“作者”。这种用创作原则上的隐含作者来取代现实中的作者的做

5、法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理解。小说的构思及其实施均由语言作为中介,而语言是一个社会所共有的,它蕴涵那个社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作者在写作时对语言结构的选择会使他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自我控制,因为文化价值观(其中包括对于不同种类的隐含作者的不同期待)会渗透作者的言语,这样一来,个人的表达必然会被属于社会的意义所限定。珍福勒旨在以创作原则为基础,将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拓宽,以包容现实中的作者其实这种努力是徒劳的以创作原则为基础也就是以文本为基础,而以文本为基础就只能建构出有别于现实中作者的“隐含作者”,无法将现实中的作者考虑进来。可以说,福

6、勒在排斥现实中的作者这点上比布斯走得更远,因为他不仅强调语言的社会性,而且完全同意罗兰·巴特在《作者的死亡》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即由于语言的社会化、程式化的作用,文本一旦写成,就完全脱离了作者。④巴特与传统的作者观已彻底决裂,认为作者的经历等因素完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因为作者根本不先于文本而存在,而是与文本同时产生。福勒一方面反对布斯,一方面又赞同巴特,这样的立场难免有自相矛盾之处。然而,他对布斯的批评却是不无道理的,我们确实不能完全排斥现实中的作者。但是,要真正解决问题,我们就不能象福勒那样仅仅在“隐含作者”这一概念上作文章,

7、而是应当同时考虑隐含作者与现4实中的作者。布斯提出的“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本身是站得住脚的,问题是布斯和采用这一概念的各种形式主义文评家往往仅关注“隐含作者”而完全忽略现实中的作者,以致于将作品与作者的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完全割离开来,这无疑有它的局限性,尤其对于阐释与作者的经历紧密相联或与作者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作品更是如此。隐含作者毕竟是作者的“第二自我”,它与现实中的作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后者的了解往往有助于对前者的阐释,对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相同之处的研究对深人了解作品也会很有帮助,因此我们对两者都应加以考虑。就几种不同的

8、视角模式而言,全知叙述中隐含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一般来说是比较小的。倘若隐含作者与现实中作者的距离也较小,我们就可将叙述者看成是作者般的叙述者(authorialnarrator)或作者的代言人。在全知模式中,叙述声音与叙事眼光常常统一于叙述者③。全知叙述通常与人物保持一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