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818195
大小:4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4
《1触摸汉字内蕴智慧传承民族文化自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触摸汉字内蕴智慧传承民族文化自觉【内容摘要】 本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审视当前小学识字教学,指出肢解汉字形体的机械识记、背离汉字文化的错误理解、忽视价值导引的低级趣味会造成识字教学的文化缺失,从实践的角度,借助具体的案例对小学识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缺位现象进行剖析,提出识字教学要感受汉字原始的内在文化品质,体会汉字书写的书体演变历史,开启汉字文化识读的现代意义的观点。 【关键词】识字教学传统缺位内蕴智慧文化自觉 笔者曾在一次省级公开教学活动中听到一堂小学低年级的识字课,回味之余,颇有点感慨。 课堂片断回放: 师:(出示"帽"字卡片)谁有好办法记
2、住这个字? 生:右边有一个"冒",左边有一个"巾",合起来也读"帽"。 生:因为"帽"是用丝线缝制成的,所以"帽"是"巾"字旁。 生:我发现右边像一个人戴上了帽子。 师:(顺势引入,边说边板演)古时候的"帽"字就像一幅画,戴在头上先遮住了头发,再遮住眉毛 ,下面却还要露出眼睛。写成现在的字时,要注意上半部分当中两横左右不能封口, 这个部分不读"日",也不读"曰",读作"mào",在古时候就是指"覆盖"的意思。然后下面再加上一个表示眼睛的"目"。到了汉代,由于帽子大部分是用丝制品做成的,所以在它的旁边又加了一个"巾"字。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
3、今天的"帽"字。 这是一堂低年级识字课。从上述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准确,给学生充分 表达的机会和大胆思考的空间。学生从字形联想,发现"帽"字右半边像一个人戴上了帽子,老师顺势引入了对"帽"字的文化解读。寥寥数语,形象的板画,不仅让孩子记住了"帽"的字形,更让孩子感受到了汉字的韵味。这样的教学颇有中国文化味。 有人说:汉字是比龙、比长城不知伟大多少倍的创造。细想此话确实在理。因为汉字承载了中 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而且传之弥久,光彩倍增;汉字沟通了说着不同方言的华夏子孙,成为各民族大团结的坚强纽带……触摸汉字内蕴智慧传
4、承民族文化自觉【内容摘要】 本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审视当前小学识字教学,指出肢解汉字形体的机械识记、背离汉字文化的错误理解、忽视价值导引的低级趣味会造成识字教学的文化缺失,从实践的角度,借助具体的案例对小学识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缺位现象进行剖析,提出识字教学要感受汉字原始的内在文化品质,体会汉字书写的书体演变历史,开启汉字文化识读的现代意义的观点。 【关键词】识字教学传统缺位内蕴智慧文化自觉 笔者曾在一次省级公开教学活动中听到一堂小学低年级的识字课,回味之余,颇有点感慨。 课堂片断回放: 师:(出示"帽"字卡片)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生:右
5、边有一个"冒",左边有一个"巾",合起来也读"帽"。 生:因为"帽"是用丝线缝制成的,所以"帽"是"巾"字旁。 生:我发现右边像一个人戴上了帽子。 师:(顺势引入,边说边板演)古时候的"帽"字就像一幅画,戴在头上先遮住了头发,再遮住眉毛 ,下面却还要露出眼睛。写成现在的字时,要注意上半部分当中两横左右不能封口, 这个部分不读"日",也不读"曰",读作"mào",在古时候就是指"覆盖"的意思。然后下面再加上一个表示眼睛的"目"。到了汉代,由于帽子大部分是用丝制品做成的,所以在它的旁边又加了一个"巾"字。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今天的"帽"字。
6、 这是一堂低年级识字课。从上述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准确,给学生充分 表达的机会和大胆思考的空间。学生从字形联想,发现"帽"字右半边像一个人戴上了帽子,老师顺势引入了对"帽"字的文化解读。寥寥数语,形象的板画,不仅让孩子记住了"帽"的字形,更让孩子感受到了汉字的韵味。这样的教学颇有中国文化味。 有人说:汉字是比龙、比长城不知伟大多少倍的创造。细想此话确实在理。因为汉字承载了中 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而且传之弥久,光彩倍增;汉字沟通了说着不同方言的华夏子孙,成为各民族大团结的坚强纽带……小学语文学科承载着夯实基础、传承文化
7、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有"触摸汉字智慧,传承民族文化"这一文化自觉。如何准确把握汉字的文化内涵,如何利用汉字丰厚的文化背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如何彰显汉字教学资源的育人价值,让孩子在识字过程中逐步感受丰厚的民族文化,值得深入探究。 一、审视识字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之缺位现象 综观目前识字教学现状,仍有许多引人深思的地方:1- 2年级的识字量比较大,老师往往采用集中识字的方式,第一课时主要认识"满黑板"的生字,这种"满堂灌"的识字方式,让识字成为沉重的负担。而在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识字多以"读准音"为满足,以"一遍过"为常态,以求挤
8、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所谓的"人文阅读"。有的干脆把识字打入不可控的"课前预习"的"另册"之中,"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的要求,也因为缺失了"课堂习得"的培养过程而无法落实。脱离汉字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