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油藏工程三维地质模型数值模型的建立工程论证开发工程设计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油藏工程三维地质模型数值模型的建立工程论证开发工程设计

ID:11792009

大小:2.22 MB

页数:67页

时间:2018-07-14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油藏工程三维地质模型数值模型的建立工程论证开发工程设计_第1页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油藏工程三维地质模型数值模型的建立工程论证开发工程设计_第2页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油藏工程三维地质模型数值模型的建立工程论证开发工程设计_第3页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油藏工程三维地质模型数值模型的建立工程论证开发工程设计_第4页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油藏工程三维地质模型数值模型的建立工程论证开发工程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油藏工程三维地质模型数值模型的建立工程论证开发工程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目录1油藏描述11.1油藏概况11.2油藏地层特征11.3油藏沉积特征21.4油藏构造特征21.5岩石学特征31.6物性特征41.7温压系统71.8原油性质81.9地层水性质91.10渗流物理性质91.11储量计算及评价101.11.1储量计算方法101.11.2储量参数的确定111.11.3储量评价122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132.1导入井头数据、分层数据132.2断层模型142.3网格模型设计152.4构造模型15III2.5属性模型的建立162.5.1渗透率模型162.5.2孔隙度模型172.6

2、划定油水界面172.7储量计算182.8三维地质模型储量计算及储量拟合193.数值模型建立193.1地质模型导入203.2流体性质213.3相渗关系243.4储量计算253.5储量拟合264油藏工程论证274.1油藏产能评价274.2单井产能284.3开发层系划分294.3.1开发层系的分析294.3.2开发层系划分的原则304.4开发方式论证314.4.1天然能量驱动采收率预测方法324.4.2注水开发水驱采收率预测方法33III4.4.3注水开发可行性论证344.5井网密度的计算384.6井网密

3、度和井距的确定424.7注采压力系统优化424.8注水压力454.9注水井注水量475开发方案设计475.1开发方案设计原则475.2开发井网部署485.3开发方案指标预测495.4经济评价及方案优选545.5方案优选55III1油藏描述1.1油藏概况LJ油田位于G省QL山山前地带JX盆地南部LJ隆起带,区块拐点坐标如表1.1所示。油田内地表为丘陵,地面平均海拔830m,呈南高北低的冲积缓坡,地表高差较小,自然条件较差。该油田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干燥多风,每年4~6月为风季,年平均气温6℃,平均降

4、水157.2mm,多集中在6~8月,偶有山洪爆发。油田内水电、通讯设施较为完善,312国道穿过市区,沙石公路直达井场,交通便利。表1.1区块拐点坐标拐点X坐标Y坐标11800000045000002180030004500000318003000450250041800000045025001.2油藏地层特征LJ背斜隆起地区自上而下钻遇的地层主要有第三系SL河群和BY河群,与下伏白垩系红色含砾泥岩呈不整合接触。第三系BY河组的砂岩是LJ油田的良好储层,其中发育的泥岩是良好的区域盖层。根据钻井所揭露的

5、地层岩性、电性及泥岩隔层的特征,将油田的油层段与油层进行划分与对比,划分出1套含油地层(L层),3个砂层组9个小层(表1.2)。油层组砂层组单砂层单砂层个数64LL1L11、L12、L133L2L21、L22、L23、L244L3L31、L322表1.2LJ油田油层命名表1.3油藏沉积特征L油藏为河流和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等沉积亚相(表1.3)。表1.3L油藏沉积体系划分表沉积体系(相)亚相微相发育特征识别标志分布状况河流辫状河河道砂坝具有宽广的河道,泛滥平原泥质沉

6、积不发育砂岩粒度粗,含砾,砂体厚度大。L3泛滥平原三角洲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研究区以发育河道及其堤泛沉积为主砂泥岩互层,多夹煤线,发育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含植物和淡水动物化石,见虫孔和植物根,河道间沼泽发育。L2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有多次级分流汇合作用三角洲前缘沉积由中-细砂岩及粉砂岩组成,并夹泥岩,见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沙纹交错层理,常具滑动变形层理、包卷层理和水平虫迹,含介形虫、叶肢介、瓣鳃类、鱼类化石以及植物化石碎片L1河口坝不太发育,常被后期水下分流河道冲刷远砂坝

7、三角洲前缘向湖延伸的末端,多为厚度不大粉砂岩席状砂分布面积广泛,厚度较薄,砂质较纯64水下天然堤属于水下堤泛沉积,常网状水下分流河道分隔水下决口扇分流间湾1.4油藏构造特征L油藏位于LJ背斜带的中部,是该带的一个主要构造。该构造发育在第三系,其总体形态是走向为北西-南东方向的穹隆背斜,长短轴比为2.4,地层倾角一般不超过10°,个别地段受构造影响岩层倾角变化大。该区发育两条断层F1、F2,延伸长度分别为4.8km、2.5km,断距最大达70m。总体属于地质构造简单类(图1.1)。64图1.1LJ油藏

8、砂岩顶面构造图1.5岩石学特征L油藏储层的岩石碎屑成分,石英占80%,变化范围为70%~90%;长石与岩屑各占10%,长石变化范围为5%~15%,岩屑变化范围为5%~25%。平均粒径为0.07~0.187mm,颗粒磨圆次棱~次圆状,标准偏差为1.432~1.680,颗粒分选较差。岩石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高。64胶结物的成分主要为泥质和钙质。胶结物含量变化范围为5%~15%,泥质含量为5.9%~11%,碳酸盐含量很少。泥质胶结物中粘土矿物蒙脱石相对含量为4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