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712158
大小:138.50 KB
页数:43页
时间:2018-07-13
《青海省退耕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项目提要一、项目名称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总体规划二、建设目标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水土流失和沙化严重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增加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到201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6.59%提高到7.85%;工程区水土流失的得到有效遏制,风沙危害显著减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区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逐步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项目区范围工程建设区包括青海省的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
2、藏族自治州,及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计41个县(市、区),总面积52.34万平方公理,占全省总面积的64.4%。四、建设规模与内容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总规模1875.46万亩。其中:1、退耕还林(草)规模576.82万亩,占总规模的30.8%。按建设期分,2000-2005年507.99亩,442006-2010年68.83万亩,分别占88.1和11.9%;按工程实施行政区分,西宁市52.34万亩,海东地区229.80万亩,海南州147.32万亩,海北州52.70万亩,海西州55.07万亩,玉树州18.74万亩,
3、果洛州2.1万亩,黄南州20.55万亩,分别占9.0%、39.7%、25.5%、9.1%、9.5%、3.2%、0.4%和3.6%;按流域分,黄河流域558.08万亩,长江流域18.74万亩,分别占96.8%和3.3%。2、荒山造林种草规模1298.64万亩,占总规模的69.2%。按建设期分,2000-2005年837.36亩,2006-2010年461.28万亩,分别占64.5和35.5%。按工程实施行政区分,西宁市41.20万亩,海东地区265.22万亩,海南州187.00万亩,海北州40.70万亩,海西州404.98
4、万亩,玉树州171.24万亩,果洛州170.40万亩,黄南州17.90万亩,分别占3.1%、20.4%、14.5%、3.1%、31.2%、13.2%、13.1%和1.4%。按流域分,黄河流域558.08万亩,长江流域18.74万亩,分别占96.8%和3.2%。五、建设期限2000-2010年,共11年。六、项目总投资青海省退耕还林工程投资947170.0万元,其中:退耕地粮食补助折算现金656531.7万元,粮食调用费93790.2万元,群众生活补助92291.2万元,退耕地还林和荒山造林种苗补助93773.0万元,科技
5、支撑、前期工作费、检查验收等费用9377.3万元,工程监理费1406.6万元。申请国家投资842595.9万元,地方财政自筹93790.2万元;科技支撑和工程监理、检查等费用10783.9万元,申请国家和地方财政解决。44七、效益评价通过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提高,实施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风沙危害逐步减轻,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工程的实施,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使区域内畜牧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效益得到提高,带动农牧区经济全面发展,从而使农牧民收入稳
6、步增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和农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节项目背景及必要性一、项目背景人类进入农业文明以来,写下了一部毁林开荒的历史。人类对耕地的需求,已使全球30%的森林变成农用地。中国为了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得不毁林开荒,这对解决粮食问题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成为水土流失、沙灾、旱灾、水灾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1998年特大洪水发生后,牵动了中华民族的魂魄,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反思。中国政府和人民认识到生态问题是我国严重的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中华民族的生存条件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和愿望。江泽
7、民同志指出,“我们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通过植树造林解决两大心腹之患。一是长江、黄河上游植被稀少,泥沙俱下,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巨大水患。二是加大沙漠化治理的力度,实现人进沙退而不是沙进人退。”再造秀美山川,治理心腹之患,维护生态安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长远的根本利益。1999年朱鎔基总理先后视察了西北、西南6省,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44的综合措施,四川、陕西、甘肃率先启动了退耕还林试点工作。200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02年1月,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
8、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林业六大工程中涉及面最广、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控制长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减轻北方地区风沙危害,保障国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改变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