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莫高窟194窟力士像的认识浅谈

对莫高窟194窟力士像的认识浅谈

ID:11665937

大小:18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3

对莫高窟194窟力士像的认识浅谈_第1页
对莫高窟194窟力士像的认识浅谈_第2页
对莫高窟194窟力士像的认识浅谈_第3页
对莫高窟194窟力士像的认识浅谈_第4页
对莫高窟194窟力士像的认识浅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莫高窟194窟力士像的认识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对莫高窟194窟力士像的认识浅谈美术系03级[1]班朱永平关键字:力士造像神韵样式绘画摘要:我的敦煌之旅颇对力士像的造型感兴趣,一种莫名的感觉第一次见到力士像就被它深深吸引,站在他面前,思考了许多,感觉古人对造型的理解以及对形象的塑造是如此得到位,其中也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造型感和审美观。我所见到的力士像有的脚踏鬼怪或野兽,各个都塑造的栩栩如生,十分生动,那种惨痛就像是被粉碎了躯体一般,通过躯体语言所传达出来的痛苦定让人如身临其境,有所感悟,仿佛能听见那撕心裂肺的苦叫一般,然而这只是对金刚力士像的一种陪衬,更能体现出的是力士

2、的凶猛威武。尤其是194窟金刚力士像,更具代表性。此窟是中唐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基本上体现了唐时期彩塑的艺术水平和价值取向。一般来说把唐朝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四个时期,经过初唐、盛唐的发展,到了中唐时期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都已成熟,也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同时也奠定了唐朝的艺术思想,主要表现在:在绘画上,分别已确立了以吴道之和曹不兴的吴带当风和曹衣出水的样式,创造性的出现了中国飞天,同时唐末也出现了周家样式,确立了中国人物画的样式影响到以后人物画的发展。在彩塑上,出现了杨惠之这样优秀的雕塑家,把晋以来的浮雕、影雕逐

3、渐的完善到了圆雕。同时杨惠之在理论方面做了《塑决》一书,推动了雕塑的全面发展。关于金刚力士的界定如下:所谓金刚力士是佛像两侧和石窟门或寺门两侧,大都置金刚力士像二躯,像多赤膊露跨,而且凶恶,气势威猛,筋肉暴起,因手持金刚杵而得名。见《中国雕塑艺术史》第7页。这尊金刚力士像具体特点如下:从动态上看:头与身体成反方向扭转,上身向左倾斜,重心落在两腿之间,在体躯结构上,肌肉虽极夸张,大体上合与解剖学,尤其是腿部的肌肉,骨骼的变化,现出分外强健有力,富有真实感。具体见右图从神态上看:力士全身凝聚着无穷的爆发力,那张开的五指强劲有力

4、,似乎能力催千钧,这无疑突出了力士“力”的内在神韵。从造型上看:裸露部分肌肉突起,比例和谐,尤其是腿部的骨骼与肌肉更具解剖学。有较强的真实感。同时并有“写实”与“夸张”的手法。从技术上看:有唐时期的风格,摆脱了前朝的浮雕的影响,走出了壁面,不再是帖墙而塑,从衣着上看,具有“曹衣出水”的样式。同过上述表明:中国唐时期在力士造型上的表现手法是写实与夸张的结合,即表现的手法。那又怎样理解“写实“与“夸张”手法呢?唐时期的“写实”又区别于西洋画中的“写实”即唐时期的“写实”是(1)一种世俗化的表现。参见《中国绘画史》第8页;(2)

5、既是比例正确/解剖结构准确又不失神韵的表现;(3)不同于古希腊追求的以一种“可靠”的理性积极推动的感觉样式。唐时期的“夸张”表现在:(1)肌肉的夸张,为了表现神韵;(2)对人物原型的夸张,是为了适应佛教文化的思想:(3)区别于西方的“数”“量”的和谐“;对于世俗化的理解是:佛像的汉化,既唐人的塑像不在是佛教造像的那种固定样式,人物形象已经被汉化,逐渐出现了西域人的特点,也就是说,那些艺术家不再用“粉本”去造像,而是从生活中的人的形象去取材造像,最为典型的是绘画中出现的中国飞天,而不是印度式的笨拙的裸体飞天。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6、,因为角色原因,力士大多赤露上身。所以中国绘画中的那些固定法式在金刚力士身上无法适用。这就促使力士像在造像上要求工匠熟悉解剖和肌肉知识,可以想象,如果在唐朝时期,把力士像做为主题来塑造,完善解剖与肌肉的知识,如下例所引张彦远对于“六法”阐释“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参见《中国美术断代史》第138页。那么,中国绘画的发展不在是意象,而是会出现其他发展轨迹。同时,受绘画的影响,力士造像无不在乎“神韵”,无论是肌肉的夸张,还是动势的安排,都是为了表现力士威武的内在精神活力,至于“神韵”在绘画中的

7、影响则有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一书为证,见于篇幅不在引用。至于张彦远对“六法”的理解有误则有懂欣宾,郑奇的《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做了详细的论证,这里不再做解释。只是说明张彦远的“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并无误解,实具价值。我这里只是想说明如果不是以“意”字当先对“六法”做阐释,而是强调“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的创作论。。对“夸张”的理解是:首先,这种夸张符合于中国的审美趋向,即:“六法”的审美论——具有“神韵”。关于着一点有《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一书做专门的论述,这里只做引用观点。其次,这种夸张并不是盲目的夸张,而且具有理论

8、根源的,即“外师造化,终得心源”的理论基础。再者,这种夸张解决了创作与样式这一矛盾。因为这里所塑力士像是为佛教文化服务的,则不能超越佛教的描绘,使之具有佛性,而艺术家为了适合本土文化的审美,即儒家审美的要求,必须以夸张这一造型手法,使雕塑与理想贴近,与现实相联系,即写意雕塑。关于写意雕塑,有以下特征: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