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学生的作文奶酪

谁动了学生的作文奶酪

ID:11619744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3

谁动了学生的作文奶酪_第1页
谁动了学生的作文奶酪_第2页
谁动了学生的作文奶酪_第3页
谁动了学生的作文奶酪_第4页
资源描述:

《谁动了学生的作文奶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谁动了学生的作文奶酪?师专一附小苑红艳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今天做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对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可见作文教学对开启学生智能的多元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作文的指导,既要着眼培养写作知识、写作技巧,更要着眼于培养人,发展人。从中小学的历届考试中不难发现,作文教学越来越被重视。在今年连云港市小升某重点中学的拼盘考试中,语文总分是45分,单作文一项占20分,也就是说约占总成绩的44.4%,多么有分量的一个数字

2、!尽管我们在教学上如此重视作文,可是实际上,作文难,难作文,这种现象大大存在;写作文时,抓耳挠腮,搜肠刮肚,无米下锅的学生仍旧很多;长期以来,全国各地各种作文改革、实验、竞赛,方案迭起,花样翻新,然而收效不大,难题依旧,困惑依然;美好的生活在学生的笔下应该是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可实际上因为种种因素的干扰,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构思雷同、情节撞车、假大空突出的现象。究其原因,何也?相关链接镜头一:三年级有一位叫小菡的女孩,曾经写过这样的一篇日记:今天发生了一件叫我永远都不会忘怀的事情,现在想想,脸还在发烧。那是上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我忽然闻到一股臭味,不

3、禁捏紧鼻子,东瞧瞧,西望望,心想:是谁放的屁呢?企图把罪魁祸首抓出来。就在这时,我发现老师正在瞪着我呢,那眼神好像在警告我说:小家伙,要好好听。我马上坐好了,可是没过一会儿,那臭味和好奇心使我又捏着鼻子寻找起“案犯”来。这一下把老师给惹火了,只听到一声:“小菡,站起来!”……我难受极了,以后我在课堂上再也不犯错误了,老师您能原谅我吗?当这位老师看了这篇作文后,颇为不满。于是当面指导这位学生说:“你这篇作文有两大缺点,一是你不该写放屁这件事,多难听,你就不能写点别的?二是你不该写老师叫你站着听讲,把它们都改过来。”这位女孩按照老师指点去做了。从那以后,她再不敢轻易把自己心

4、里话写出来了。谁抹杀了学生的童真?镜头二:小明的妈妈是一个典型的望子成龙的家长,所以双休日让小明参加了多种兴趣班,本以为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小明的各科成绩,结果小明学习成绩依然不理想。而且在综合考试中,作文成绩更是不理想。究其原因,何也?镜头三:据《华商报》报道,记者在陕西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中获悉,一名考生在作文中另辟蹊径,写出一首现代诗歌,阅卷老师认为这篇含标题仅有209个字的诗歌作文既切合题意,又具备优美的诗韵,便判为满分。而且还称赞该诗相当耐读,可谓“凤毛麟角”。对于要求写800字的话题作文来说,分明是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又何以得满分呢?镜头四:《找饿》这篇文章是苏教版

5、第五册第八单元的例文,由于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所以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其中有一个学生不无遗憾自言自语:“书上要是多给我们几个故事看看,那该多好哇。”我听了,为之一振,是呀,要是在每篇作文的训练中,多几篇生动形象的例文,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还有好多好多的镜头值得捕捉,还有好多好多的问题值得琢磨。归结一句,谁动了学生的作文奶酪?现象透析一:“我手写我心。”《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低中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该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

6、中要说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让学生敢于写。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他们也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健康发展。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因此,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生做人的一种历练。可是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一直不太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虽然一些有识之士也提出了作文首先要做人,但在真正实践的过程中却又出现了偏差。尤其是因为考试、升学压力的存在,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更多地注重文字表达的能力,而忽视了作为一个人的真正的情

7、感体验。因此学生作文经常呈现出这样的情形:形式多样,内容却贫乏,华丽的语言装饰的往往是苍白的思想感情。其结果正像著名学者王富仁指出的那样:思想越来越浅薄,人越来越假,文章却写得越来越“漂亮”。教师明明知道学生在说着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但因为这些文章写得通顺,写得流利,能玩出新花样,也给了较高的分数。而学生也越来越认为只有这样的写作才符合“规范”。这实在是一种集体的误导。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试卷抽样调查,竟然有不少作文都出现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以至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和批评。难道说这和他们起步学习写作文时受到的的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